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公式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公式
一、 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二、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三、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四、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五、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六、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一、 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二、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
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三、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
+(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
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
四、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
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
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 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 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 =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
=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
=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存货(期初数-期末数) 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
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16、其他 一般无数据。
五、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2、 收到的税费返还
=(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
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
=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
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
=“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 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本期借方发生额+银行手续费
六、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汇兑损益
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式-巧用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编制现金流量表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现金流量表中有关项目采用公式法编制及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 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 三、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
四、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项目
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 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收入(指净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如销售多余材料、代购代销等)(来自于利润表)
+(3)销项税发生额(业务中分析) +(4)(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期初金额-期末金额)
+(5)(预收账款期末金额-预收账款期初金额)(来自于资产负债表) +(6)收回以前已经核销的坏账 -(7)应收的意外减少:
包括:实际发生坏账;应收票据贴现财务费用在借方部分;债务重组中对方以存货抵账;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到应收账款的换出。 注意:上式的(4)中应收账款期初、期末内容不减去坏账准备,(6)、(7)两项从业务中分析。
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
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成本
+(2)其他业务支出(如销售多余材料等)(来自于利润表)
+(3)本期进项税发生额(业务中分析) +(4)(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 +(5)(预付账款期末金额-预付账款期初金额)
+(6)(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期初金额-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期末金额)(来自于资产负债表)
+(7)存货的意外减少:
包括:盘亏存货;以存货对外投资;以存货对外捐赠;债务重组中以存货还债;非货币性交易以存货的换出。
-(8)存货的意外增加: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制造费用部分;待摊费用计入制造费用部分;预提费用计入制造费用部分;工资计入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部分;福利费计入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部分;接受存货投入;接受存货捐赠;债务重组中对方单位以存货还债;非货币性交易以存货的换入。
-(9)应付项目意外减少:
包括: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以非货币性资产偿还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注意:上式中(4)存货的期初、期末金额不减去存货的跌价准备,(7)、(8)、(9)三项从业务中分析。
三、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 只有企业实际支付的“在职非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以及其他费用(包括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基金、补充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困难补助和其他福利费等)反映在该项目中。
企业实际支付的“在职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以及其他费用(包括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基金、补充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困难补助和其他福利费等)反映在投资活动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 企业实际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不论支付统筹退休金还是支付未参加统筹的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反映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
四、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项目
(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 反映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主要有: 1.借:管理费用 贷:坏账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 2.借:投资收益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3.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从上述可见,减值增加了“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三项损益支出,减少了本期利润,但是未造成现金流出企业,所以应在净利润基础上加上该项。 (二)“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项目 根据资产负债表“待摊费用”项目的期初、
期末的差额填列。不同情况要根据本期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分析。因为资产负债表中“待摊费用”项目包括了“待摊费用”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预提费用”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及“长期待摊费用”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中一年内摊销完毕的部分,所以在具体操作该项目时,仅仅包括本期“待摊费用”账户中的摊销数额。 (三)“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项目 根据资产负债表“预提费用”项目的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填列。不同情况要根据本期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分析。因为资产负债表中“预提费用”项目中包括了“待摊费用”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预提费用”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所以在具体操作该项目时,仅仅包括本期“预提费用”账户中的预提数额。
(四)“投资损失(减:收益)”项目 根据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数字填列,如是收益,以“-”号填列。但是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中可能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而形成的投资收益的减少,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三项已经在“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中反映了,所以应该根据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数字调整后填列,即如为投资收益时,应该将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数字加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后填列;如为投资损失时,应该将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数字减去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后填列。 (五)“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项目 根据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但是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中反映了存货的跌价准备,所以应将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调整后填列。 (六)“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项目
反映本期经营性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及应收的销项税额等的减少。有些单位在经营活动发生时,预收账款中内容也包括在该项中,编制时视实际情况而定。
(七)“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项目
反映本期经营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以及应付的进项税额等的增加。但是“其他应交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也列式在该项中。
如何利用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一、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原理 二、现金流量表计算公式解析 三、公式法的应用举例 四、基本结论
一、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原理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的流入与流出,汇总说明 企业 报告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的动态报表,是企业对外报送的主要 会计 报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有多种,公式法是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基
本原理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其他相关的会计资料,通过项目之间关系的分析,给出现金流量表中各项目的计算公式,不需要编制调整分录,而把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资料转换为收付实现制表示的现金流动。由于经营活动是形成企业现金流量最为频繁和复杂的活动,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产生的现金流量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现金流量表项目“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例,介绍公式法在现金流量表编制中的应用。
二、现金流量表计算公式解析
利用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应交(销项税额)的发生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而减少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本期计提坏账减少的应收账款-票据贴现利息+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
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关键是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只有在正确理解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关项目的金额进行分析,以配合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要求。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计算公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计算公式从营业收入和销项出发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先假设销售商品、提供劳务都是在赊销和预定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所有涉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都经过“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账户,企业销售商品及材料的账务处理模式为: 借: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销项税额) 在这一前提条件下,要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实际上就是要计算“应收票据”、“应收账款”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因为贷方发生额代表企业债权的收回,形成现金流入。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贷方发生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期初余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借方发生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期末余额,而应收账款的借方发生额与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销项税额的和是相等的,可以得出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贷方发生额=营业收入+应交(销项税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营业收入指的是销售中实现的净收入,即扣除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后的净额。在其他业务收入中,材料销售、运输业务的收入属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而出租包装物、经营性出租固定资产的收入属于“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收入属于“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因此,平时企业在作账务处理时应将其他业务收入的具体内容作为明细科目列示清楚,以有利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二,在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时,需要将预收账款的增减额作必要的调整。预收账款的增加表明企业预收了外单位的销货款,形成现金流量,所以对于预收账款的增加数应作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
金”项目的加项。如果预收账款减少,表明本期确认收入但是没有带来现金流入,所以对于预收账款的减少数要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扣除。
第三,由于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不仅影响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而且影响现金流量表附表中“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因此需要单列出来。计提坏账的账务处理模式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账户记入贷方,相当于记入应收账款项目的贷方。也就是说计提坏账会引起应收账款项目的减少但并没有带来现金流入,在计算公式中已经把应收账款的减少加记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因此,要把由于计提坏账而引起的应收账款项目的减少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扣除。 第四,在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时,应将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而减少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贴现利息进行调整。在公式的前面已经假定应收账款的减少将引起现金流量的增加,而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会引起
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的减少,但没有带来现金流入,所以应将这部分金额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扣除。对于应收票据的贴现息和非现金资产抵债的道理是一样的,计算公式中已经假定应收票据的减少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量。例:企业应收票据贴现,应收票据的面值为35 100元,贴现息为5 100元,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30 000 财务费用5 100 贷:应收票据35 100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虽然应收票据的减少金额为35 100元,但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为30 000元,应将贴现息从应收票据的减少额中扣除。所以在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时,应将应收票据贴现利息进行扣除。 第五,对于公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就是在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时要加上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如果计算时利用的是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资料,则在计算时需要加上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如果利用的资料是应收账款项目余额的资料则不需要加上这部分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
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1,某企业2007年应收账款账户的年初余额为0,本年发生的与应收账款有关的业务如下,为了说明问题,本例不考虑销售过程中发生的,8月份销售一批产品,售价为10 000元,款项未收到,坏账的计提比例为5%,年末计提500元坏账。
2008年发生的与应收账款有关的业务如下:7月份接到通知,去年8月份销售的产品的价款由于购货单位财务状况恶化有3 000元无法收回,其余货款7 000元已经收到。9月份销售一批产品,售价为8 000元,款项尚未收到。年末计提2 900元坏账。
2009年发生的与应收账款有关的业务如下:5月份接到银行通知,2008年已经确认的坏账3 000元已经收回。7月本期销售产品一批,售价5 000元,收到去年9月份的销售款8 000元。
根据上述 经济 业务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2007年:
借:应收账款1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 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500 贷:坏账准备 500 2008年:
借:坏账准备 3 000 贷:应收账款 3 000 借:银行存款 7 000 贷:应收账款 7 000 借:应收账款 8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 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 2 900 贷:坏账准备 2 900 2009年:
借:应收账款 3 000 贷:坏账准备 3 000 借:银行存款 3 000 贷:应收账款 3 000 借:应收账款 5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 000 借:银行存款 8 000 贷:应收账款 8 000
根据上述 会计 分录,登记2009年应收账款账户。
利用上述 计算 公式可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营业收入5 000+应收账款的期初余额8 000-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5 000+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3 000=11 000元,从上述资料中可知,2009年 企业 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1 000元,与计算公式相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登记的是应收账款账户,也就是说是利用应收账款账户的余额来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时,应将当期收回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的数额加进来。
如果按应收账款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来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根据上述会计分录,登记2009年应收账款项目账户。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5 000+应收账款项目的期初余额7 600-应收账款项目的期末余额1 600=11 000元,从上述资料中可知2009年企业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1 000元,与计算公式相符。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过程中并没有加上当期收回
前期已经核销的坏账3 000元,因为确认坏账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坏账准备” “贷记应收账款”,而冲销坏账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坏账准备”,“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对于应收账款项目来说,前面的两笔分录对应收账款项目的金额不发生影响,而第三笔分录只表明应收债权收回,银行存款增加,这笔金额在前面应收账款的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的差中已经计算过了,所以不需要单独计算了。
三、公式法的应用举例
例2,某企业应收账款账户的年初余额为30万元,年末余额为50万元,本期实现销售收入为20万元,款项尚未收到,应收票据期初余额30万元,期末余额为10万元,应收票据贴现息为5万元,收到外单位非现金资产抵债6万元,收到以前年度核销的坏账3万元,要求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20+(30-50)+(30-10)-5-6+3=12(万元) 如果上例中的已知资料不是应收账款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而是应收账款项目的期初、
期末余额,则: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20+(30-50)+(30-10)-5-6=9(万元) 四、基本结论
第一,本文只对利用公式法计算经营活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进行说明,对于现金流量表中的其他项目也要通过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根据账户的发生额及余额资料进行计算,填列于现金流量表正表对应的项目中。
第二,公式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不需要编制调整分录,能使编表者摆脱对企业全年 经济 业务进行逐笔的过程性分析,提高编表的效率。但使用公式法也有一些环境条件的要求,主要有:一是编表者必须十分熟悉企业的经济业务,对具体经济业务引起现金流量的不同项目的变化能正确进行区分,能准确确定各项目适用的计算公式。二是准备好少数明细表。这些明细表包括:“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表”、“应交明细表”、“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表”、“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明细表”。这些明细表有利于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三是做好必要的辅助记录。如收
到以前年度已经确认的坏账,年末补提的坏账准备金,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视同销售形成的销项税额以及投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大部分项目等,这些辅助记录可减轻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工作量。
第三,计算公式的理论依据是账户发生额及余额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或“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期初余额-期末余额)”这两个公式,再给定其他三个量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地导出其未知量。理论基础的建立使公式的成功推导成为可能。但最终得出公式是根据会计分录中各个账户的对应关系,在会计实务中,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是由《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经济业务核算必须在指定的会计账户或企业根据规定在自己设计的账户中进行,不得随意乱用,因此,会计账户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变的。这种账户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的存在就成为公式存在的关键,也为公式的得出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四,公式法的应用有其严格的假设前提。假设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款项并未收到,
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的款项并未支付的前提下,应收债权的收回可以认为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而应付债务的减少可以认为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出,而企业的实际情况是既有赊销也有现销;既有赊购也有现购,这也是公式法应用的局限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