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研究小城镇发展取决于产业带动
编者按:新世纪,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起飞阶段。各级充分认识到了城镇化的重要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于是,城镇化成为流行词汇,小城镇热遍大江南北。但是,城镇化关键不在“城镇”而在“化”——“化”农民为市民。而一些地方不在兴产业,夯实城镇基础上下功夫,只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圈地即为城,“圈”中的农民“有幸”成了户籍上的城镇居民,城镇化水平又提高了多少个百分点。殊不知,如此大肆圈地非但不能成“城”,反而是画地为牢,全国小城镇热的背后有多少空壳城镇?“圈”进城的农民失地即失业,甚至有的又重新返贫。诱人的城镇化给了他们什么好处?业不乐则居不安,农民也无法凭空脱胎换骨变成市民,因此,专家学者们大声疾呼: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因此,本期我们特别关注小城镇产业发展。 在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具有重要地位。而小城镇发展又取决于产业带动、经济繁荣。兴镇必须兴业。产业在小城镇发展中的作用小城镇在我国城镇体系中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和补充,是联系城乡不可或缺的纽带。小城镇的快速发展,直接结果是有利于促使集群经济的发展和逐步形成密集的城镇群、城镇带。发展小城镇,首先是发展产业,尤其是发展专业化产业。它对小城镇的方方面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广东省东莞市的虎门镇,仅是一个170平方公里的小镇,2003年全镇服装产业年销售额高达120亿元,出口创汇4亿多美元,全镇实现财税收入401亿元。并且,该镇形成了企业、市场、业主、客户、运输、配套、研发、推介等集群,促进了市场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社会分工更有效率,企业利润更加丰厚。另一个仅有35万户籍人口的东莞长安镇,却吸引了6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全镇每年可支配财力超过20亿元,而其企业出口总额超过30亿元。广东开平市水口镇,是一个33平方公里的小镇,但产业布局集中,云集了468家卫浴生产企业和108家水暖经销商,从业人员3万多人。一家企业需要的数百个零件,都可在该镇方圆不足7平方公里的地方采购到。产业链条完整,如水龙头生产涉及十几个环节,该镇不仅拥有从铜锭、铸造到电镀的几乎全部生产企业,还派生出一大批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型企业,该镇产出的数百个规格型号的水暖卫浴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六成以上产品销往国际市场。2003年,该镇卫浴产业销售额达到27亿元,上缴税收占全镇的70%以上。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有的地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只注重抓建设,抓建房修路,甚至一味模仿大城市,追求修建景观大道、大广场,大搞形象工程,而不是着重抓产业发展,抓经济发展。有的小城镇成为没有产业基础的空壳镇,农民进镇无事可干,不能就业。这样的镇不但没有吸引力,发展不起来,而且可能日趋萎缩,城镇化成为一句空话。小城镇要不要搞建设?当然要。目前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但是,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产业带动的原则。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稳固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有规划地建设,而不是一下铺很多摊子,更不是盲目地同大中城市攀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到以人为本,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多创就业机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职工收入,建设与发展小城镇。
1
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小城镇最初也是由产业带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的硅谷,原是一个靠近旧金山的小镇,仅几万人,由于IT产业的聚集效应,短短的数十年,发展成为人口超过80万的美国第1l大城市。由此可见,产业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乡镇企业、产业群向小城镇相对集中,既可以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集群效应,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取得积聚效益,又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影响。突出特色,与地区资源相适应小城镇产业发展一定要选好着力点,不能什么都发展,要从比较优势、资源优势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例如,北京、天津、宁波、青岛等地的城镇,利用大城市郊区的特殊优势,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融资环境,引导城区工业和新办企业向卫星城镇转移;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省适应工业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选择一些工业型主导的小城镇和一些商贸型小城镇,开展特色工业、特色水产、特色花卉苗木、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等产业的开发和培育,推出有区际意义的特色名牌产品,获得明显成效。广东中山小榄镇是五金制品专业镇,其经济规模超过150亿元,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有70多家,拥有30多个名牌产品。以灯饰专业为主体的中山市古镇,共有1500家灯饰企业、300多家配件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0%。目前广东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小城镇就有130多个,形成了特色明显的集群经济。
以发展特色经济为主,适应当地资源条件的小城镇,可以突出产业强项,同时可以上下延伸产业链条,凸显小城镇个性,进而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相关产业聚集地的专业镇。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400多个建制镇中,已有25%的镇形成“集群”(专业镇)经济现象。它们的经济规模一般都超过20亿元,甚至达到100亿元以上。其集群企业从几百到几千个不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在20%~30%,多者占50%以上。这是相当大的经济支撑力。再如,、内蒙古、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选择一批旅游资源较好的小城镇,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开发旅游项目,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只有突出特色经济,才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全国来说,各地形成特色经济,彼此优势互补,整个经济才能取得最佳效益,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展特色经济,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与地区的资源要素条件相适应。 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小城镇产业发展,首先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在确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时,既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市场需求,又要考虑到省内、国内的市场需要;既要研究分析现实的市场需求,又要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市场的容量,不能跟风跑。小城镇领导要不断学习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包括敏锐观察、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科学决策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刻认识和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使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小城镇要加快职能转变,产业活动主要通过市场来运作,主要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做好公共服务。
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选择本地最有优势的产业、产品加以重点发展。所谓优势,是指多项有利因素的有
2
机结合。如果只从个别有利因素考虑,往往形成不了现实优势,更不可能获得正确的选择。比如,某种产品的市场容量比较大,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如果某个城镇要发展这项产品,虽然资源相当丰富,但技术加工条件并不好;或者技术加工条件比较好,但资源保障条件不好;或者资源保障和技术加工等条件都比较好,然而经营管理水平太差,高昂的交易成本直接影响了产品价格和竞争力,那么,这项产品就不能成为这个城镇的优势产业。所以,发挥比较优势,在于将多项有利因素加以整合,扬长避短。并且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作为一个小城镇,只有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切入点,重点抓住一两个优势产品和产业,强化产品的竞争能力,使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才有可能抓住发展机遇,壮大优势产业。
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是小城镇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小城镇要重点推行以土地、水资源、矿产等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建设生态经济小城镇。
在保护耕地资源方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从严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按规划确定城镇发展规模,不得盲目大量外延式扩张,过度开发,粗放利用,以致造成用地结构不合理,布局分散。除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线型工程必须占用农业用地外,其他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工业企业项目、经营性用地,都不得在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圈外单独侵占农地。城镇不能主要以“卖地”筹措建设资金。经营城镇不是简单地卖地,要运用多种可经营资源,在加强管理,节约资源上找出路。尤其现在小城镇发展势头强劲,更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对于水资源更要注重节约与保护。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又是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的国家。小城镇的发展更是受水资源紧缺的约束。要因地制宜地兴建大、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合理储蓄水源。在缺水地区要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工农业生产用水。城镇规模和产业发展要“量水而行”。同时,要普遍实施节水工程,推广节水器具和设备,鼓励冷却水、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尤其要设法节约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实施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喷灌、滴灌、集雨节灌等技术,减少漫灌,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要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和节水型消费,逐步建立起节水型社会。此外,对矿产、森林、草原、海洋等国土资源也要特别重视提高利用率,要实行严格的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要尽量做到物尽其用,防止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总之,既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又要使小城镇居民有良好的安居乐业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