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学学科初高中教材衔接知识点讲义

数学学科初高中教材衔接知识点讲义

来源:百家汽车网
 2008-7-11

数学学科初高中教材衔接知识点讲义

目 录

第一讲 因式分解 第一页 第五页 第七页 第十页 第十二页 第十四页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韦达定理 二次根式 二次函数 根的分布 平面几何 立体几何初步

1

2008-7-11

数学学科初高中教材衔接知识点讲义

从新课程初中新教材看,它们对知识的展现是“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但是,教材对许多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论证;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

高中教材知识内容较初中剧增;知识的呈现注重逻辑性、抽象性。如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及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目前初高中衔接表现出的主要问题:

1.初中内容的不适当删减、降低要求,导致学生“双基”无法达到高中教学要求; 2.初中不适当地“抢戏”,导致“夹生饭”、“注入式”教学(学生思维能力达不到要求);

3.高中不顾学生的基础,任意拔高教学要求,繁琐的、高难度的运算(技巧)充斥课堂。 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学生做好初、高中的知识衔接,为他们能够更好的学好高中数学助一臂之力。

第一讲 因式分解

在初中学习阶段因式分解只要求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分组分解法,直接用公式法不超过两次;而在高中阶段,无论是求解方程,求不等式的解集,还是一些式子的化简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都相对比较高。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b)(ab)ab (2)完全平方公式: (ab)a2abb222 22

(3)立方和公式: (ab)(a2abb2)a3b3 (4)立方差公式: (ab)(a2abb2)a3b3

运用上面的公式对我们因式分解有一些局限性,在此再介绍因式分解中一些常用的重要方法“十字相乘法、求根法”。

一、十字相乘法

例1:分解因式: (1)x5x6 (2)x4x21

分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时,首先要找准各项的系数和常数项,然后利用

2

22来

2008-7-11

分系数,使得左边两数乘积为二次项系数,右边两项乘积为常数项,交叉相乘后结果作和,应与一次项系数同,这样就分解出来了。 解:(1) x -2

x -3

x25x6=(x-2)(x-3).

(2)

x -7

x 3

x24x21=(x-7)(x+3).

例2:分解因式

(1)(x22x2)7(x22x)8 (2)x2x15ax5a

分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也要注意分解彻底,有时可能会多次使用十字相乘法. 解:(1)原式(x22x1)(x22x8)

x

1

x

-2

2(x1)2(x2)(x4)

(2)原式(x2x15)(ax5a)

2x 1 x

x 4

-3

(x3)(x5)a(x5)(x5)(x3a)

(配合使用公因式法)

注:不是所有的二次三项式都能进行因式分解。

x

5

二、求根法

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bx+c(a≠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x的方程axbxc0(a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则二次三项式

22

ax2bxc(a0)就可分解为a(xx1)(xx2).

例3 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222(1)x2x1; (2)x4xy4y.

2解: (1)令x2x1=0,则解得x112,x212,

3

2008-7-11 ∴x22x1=x(12)x(12)

 =(x12)(x12).

(2)令x24xy4y2=0,则解得x1(222)y,x1(222)y, ∴x24xy4y2=[x2(12)y][x2(12)y].

习 题 一

1.选择题:

(1)多项式2x2xy15y2的一个因式为 ( (A)2x5y (B)x3y (C)x3y (D)x5y

(2)若x212mx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等于 ( (A)m2 (B)1212124m (C)3m (D)16m

2.分解因式:

(1)5(x-y)3

+10(y-x)

2

(2)c2ab2ab2·c2

(3)2xxy4x2xy2xyyx2 (4)8a3-b3;

(5)x2+6x+8; (6)3x2

+10x+8;

(7)4x413x29; (8) 20a4

-33a2b2

+7b

4

(9)(x2-5x)2+10(x2-5x)-96 (10) x2+x-(a2

-a)

3.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x25x3 ; (2)x222x3;

(3)3x24xyy2; (4)(x22x)27(x22x)12.

4

)) 2008-7-11

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 韦达定理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是中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初中新教材中对这

一知识有所弱化。然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对这一知识点的运用却是比较重要的,比如在三角函数中相关函数值的求解,平面解析几何(圆锥曲线)相关计算、探求问题中的值的计算。

x1、xaxbxc0 (a0)例1:已知, 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2两根。

x1x2x1x2求证: 。

2分析:由求根公xbb4ac式计算一下x1x2,x1x2可以找到一元二

2a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条性质也称作韦达定理。

baca证明:由求根公式有:

bb24acbb24acx1x22a2a,

bb24acbb24ac2bbx1x22a2a2aa bb24acbb24acx1x22a2a

(b)2(b24ac)b2b24acc22a 4a4a2xpxq0时注:韦达定理当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时,即关于x的方程

x1x2p,x1x2q也很常用

2例2:已知:x1、x2是方程x5x20两个实数根。

求:①x1x2 ②x1x2 ③

xx2 ④1

22xx2 ⑤13311x1x2

21x1x22⑦(x11)(x21)

分析:题目所求的式子都可以称为对称式,即交换x1与x2的位置代数式的形式不变,这些对称式均可以变形为用两根和与两根积表示的形式,利用韦达定理代入后,可求值,请记住这些常规变形,在今后的学习中是很常见的。

5

2008-7-11

2解:∵x5x20两根为x1、x2∴①x1x25 ②x1x22

11x1x255x1x222 ③x1x222xx(xx)2xx52(2)29 121212④

22⑤x1x2(x1x2)(x1x2x1x2)5[29(2)]155

33221⑥x121x22x1x2x1x2222229294 (2)2⑦(x11)(x21)x1x2(x1x2)12516

22例3:已知:α、β是方程x7mx4m0的两根,且(α-1)(β-1)=3,求m的值

分析:解这种求字母值的问题时,需考虑题目对字母的几点,①是二次项系数不为0;②是方程有实根的条件,即判别式;③是由已知带来的信息。综合①②③找到公共解集,才能确定字母的值。 解:由题意可得:

07m24m(1)(1)3

(7m)244m20()13

mR24m7m13mR1m2或m124

1∴m的值为2或 . 4

x(m1)x(2m3)0例4:m为何值时,

2的两根均为正.

分析:两根均为正,即x1x20,x1x20由此可以得到m的取值范围,但注意检验,看是否满足判别式。

解:由题意可列:

(m1)4(2m3)0m10x1x202m30xx012 得:

2mR0m13m2 m326

2008-7-11

3m∴ 时,原方程两根均为正。

2注:此类问题还会有两根均为负,一正一负根,有一根为0,两根互为相反数,两根互为倒数,有两根均大于1等多种形式,望同学多积累解题经验。

习 题 二

21.已知:x1、x2是方程2x3x1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求出下列各式的值。

11xxxx1212①. ②. ③

x1x2④x1x2. ⑤x1x2. ⑥

22331x121x22 ⑦ (x11)(x21)⑧|x1x2|

22.已知方程5xkx60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根及k的值。

3.已知两个数的和等于8,积等于-9,求这两个数

24.求作一个方程,使它的根是方程x7x80的两根的平方的负倒数

第三讲 二次根式

在初中教材中,二次根式的知识内容涉及较少,深度也比较底,这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而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存在很大的障碍,主要是体现在一些解题计算过程当中。

在本讲中重点是根式的最简根式、分母有理化。

一.根式的化简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例如:

12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2a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例如:8,a2b(a≥0,b≥0)也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7

2008-7-11

例1、化简:

25x44x38x2a15(1)1; (2); (3) 2249y49ay49解:(1)原式=

8=; 4949725x49y2(2)原式=

5x2=; 3y4x2(x2a)2xx2a4x2(x2a) (3)原式=== 22449a2y47ay49ay

例2、把下列各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8xy;(2)x322yaa2b4ab24b3;(3) xa2ba2

解:(1)原式=4xy2(xy)=2(x+y)2(xy)

(2)原式=

x2yxx2yxx2xy=xxy

xxxab(a2b)2a(a2b)b (3)原式=ab

a2baa2ba

二.分母有理化

分母有理化: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的目的是把分母化为有理式(或有理数)。分母有理化的关键是找出分母的有理化因子。如:a的分母有理化因子就是a。因而要使

ba分母有理化就要在它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a。

例3、把下列各式分母有理化:

33(1)

2x38;(2)2x3

解:(1)如果将题中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8,可以使分母变为有理数,但这并不是最简的方法。因为8=22,所以只需要把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就可化去分母的根号,从而使运算过程也较简便。

8

2008-7-11

332原式=

8236163

(2)如果将题中分子、分母同乘以2x3,就可以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

(2x3)2x3(2x3)2x3原式=

2x32x32x32x3

但如果将分子化为(2x3)2

,也可将原式分母有理化:

2x32原式=2x32x3

习 题 三

1、选择题: (1)等式

a3a3a1a1成立的条件是( ) A、a≠1 B、a≥3且a≠-1 C、a>1

D、a≥3

(2)在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式子是( )

A、16a B、

mn5 C、

a D、6x4y318

(3)在式子18,1a3,0.5m,x24,2a,bab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式子有( 个。 A、2

B、3

C、1

D、0

2、化简:

1)23481; (2)a2b4c2; (3)3a16ab216b324x3(4b9a2 (4)(a+b)ab

3、把下列各式分母有理化

(1)

331 (2)

14332

(3)mnmn(mn) (4)

11x1x2x1x2

9

) 2008-7-11

第四讲 二次函数

在本讲中对二次函数的讲解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另一部分是补充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

一.二次函数基础知识复习

1.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yax2bxc(a0) 大致图象:

a>0 a<0

y y

o 0 x

开口向上 开口向下

2yaxbxc(a0)经配方得: 2.二次函数

y b2b24acya(x)2a4a

通过二次函数顶点式方程可以得出该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函数最值)。

3.二次函数的平移:

在这个内容可结合具体例子讲解: 例 1

分析:首先应将式子都化成顶点式(可以师生共

同探讨)

10

2008-7-11

二.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

2yaxbxc(a0)经配方得: 在初中阶段,同学们会通过对

b2b24acya(x)2a4a

求出函数y的最值。

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会涉及到在函数的定义域上某个区间内求函数的最值,所以在这一讲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例2. 已知f(x)x26x1

(1)当2x2时,求f(x)的最值; (2)当4x6时,求f(x)的最值; (3)当2x5时,求f(x)的最值。 解:配方得f(x)(x3)28

(1)最小值为f(2)7,最大值为f(2)17 (2)最小值为f(4)7,最大值为f(6)1 (3)最小值为f(3)8,最大值为f(5)4

x

y 对称轴x=3

★课堂探究:

2已知函数yxax1(aR),若x[2,4],求:该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习 题 四

21. 已知f(x)x2x,试根据以下条件求f(x)的最大、小值。

(1)x取任意实数 (2)1x0 (3)2x3 (4)0x4

2.试说明函数y=3x+6x+9怎样移动可以变成函数y=3x-6x-9. 3.探究题:

2y2x4x1,若x[t,t1](tR)求:该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已知:函数

2

2

11

2008-7-11

第五讲 根的分布

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方程ax+bx+c=0 (a≠0),△=b-4ac称为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

2

2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

当△<0时,方程无实数根.

以上通过根的判别式,我们可以准确判断出根的存在与否,或求出方程的准确根.但在以后高中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探讨根的分布问题,在学完二次函数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借据这个工具来探讨根的分布.

2

例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mx+x+1=0有一根在0到1之间,求m 的取值范围.

2

解:令函数f(x)= mx+x+1=0.依题意得:

m≠0

△ 》0

解得:m<-2. f(0)f(1)<0 例2.一元二次方程x4xa0有两个实根,一个比3大,一个比3小,求a的取值范围。

解一:由20 解得:a3

(x13)(x23)02解二:设f(x)x4xa,则如图所示,只须f(3)0,解得a3 yx=203x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a9)xa5a60一个根小于0,另一根大于2,求a的取值范围。

12 222 2008-7-11 y02x 解:如图,设f(x)x2(a29)xa25a6 2a3f(0)082a则只须,解之得 ∴ 83f(2)01a3 习 题 五

1. 解不等式

(1)xx120 (2)x2x80 (3)xx20 (4)xx200

22(5)(2x1)(x3) (6)x10

22222(7)x40 (8)x2x10

22. 求证:方程(x1)(x2)k(k0)有两个实根,一个比1大,一个比1小。

22

3. 一元二次方程7x(m13)xmm20两根x1、x2满足0x11x22 求m取值范围。

22 13

2008-7-11

第六讲 平面几何 立体几何初步

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作为高中必修内容是放在必修内容第二册,在这部分内容中将会涉及到一些相关知识点:

如立体几何中求异面直线夹角、二面角的平面角都会涉及到余弦定理;在一些计算中还会涉及到正弦定理,钝角、直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形面积公式S1absinC等(这些内2容在必修4中将会讲到)。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也会涉及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相交弦长(垂径定理及逆定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轨迹问题等。

而这些内容在初中阶段是被删除或被弱化的内容,相反这些内容在高中学习新课时又是比较重要的。

一.立体几何

显然,在学习立体几何中也会涉及到全等、相似等,这些内容在立体几何中运用都比较简单直接,初中学习的内容是可以对接高中立体几何学习的,在此就不在叙述了。

立体几何计算中三角函数基本知识重、难点: (1). 钝角、直角的三角函数值

1absinC 2abc2R (3). 正弦定理

sinAsinBsinC(2). 三角形面积公式S(4). 余弦定理abc2bccosA

例1 .计算:

222sin120tan135cos150

sin2135cos120cot150331sin60tan45cos3022 13 解:原式sin245cos60cot303213()2322例2. ABC中ABBC2,面积为3,求B大小。

解:由S12S3acsinB,得sinB,故B60或120 2ac2例3 .ABC中,B45,AC4,A75,则ABC外接圆半径为 ;

AB 。

14

2008-7-11 ABC 解:由正弦定理,ACAB4AB2R,即2R sinBsinCsin45sin60∴ R22 AB26 222例4. ABC中,ABc,BCa,ACb,若a、b、c满足ababc,求C大小。

解:由abcab可知cosC ∴ C120

例5. ABC三边a、b、c与面积S满足Sc2(ab)2,求C的余弦值。

解:依题意,

222a2b2c22abab1 2ab21absinCc2a2b22ab2ab2abcosC 222∴ sinC4(1cosC) 代入sinCcosC1,得:16(1cosC)2cos2C1

15 1715又 ∵ 0C180 ∴ cosC1 ∴ cosC

172∴ 17cosC32cosC150 ∴ cosC1或

二.平面解析几何

1. 轨迹定义

平面解析几何中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方程首先就会涉及到求轨迹问题,这对于刚进入这部分内容的高一新生而言,对轨迹的了解是很欠缺的.

轨迹: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点的全体(集合).

例6.回答满足下列条件点的轨迹:

(1).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点的轨迹. 角平分线

15

2008-7-11

(2).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垂直平分线

(3).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圆

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x1,y1), (x2,y2), 求A, B两点间的距离.

Y B

C A

X

∣AC∣=∣x1- x2∣ ∣BC∣=∣y1- y2∣ 有勾股定理:

22

∣AB∣= ∣ x1- x2∣+∣y1- y2∣

√例7. 函数y=3x+6,y=-2x+4,y=0的图象分别相交于A,B,C三点,求该三角形的周长.

y

A C x

B

16

2008-7-11

解:联立方程分别解出A,B,C三点的坐标.然后运用上面的公式求解. 过程略.

3. 直线与圆

(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复习:

d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d>R 直线与圆相离

dd=R 直线与圆相切

(2). 垂径定理及逆定理

垂径定理:过圆心与弦中点的直线垂直于弦;

逆定理 :过圆心且垂直于弦的直线平分弦长。

R A d B 我们可以根据该定理求出直线与圆相交的相交弦长:

22 ∣AB∣= 2 R-d

(3)一次函数图象(直线)与二次函数图象(抛物线、曲线)的交点问题。

事实上,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交点问题,其核心知识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2

已知一次函数y=a1x+b1 (a≠0)与二次函数y=a2x+b2x+c (a≠0)的图象交点: 联立方程: y=a1x+b1

22

消去y得:Ax+Bx+C=0 则△=B-4AC

2

y=a2x+b2x+c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一次函数y=a1x+b1 (a≠0)与二次函数

2

y=a2x+b2x+c (a≠0)的图象有两个交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一次函数y=a1x+b1 (a≠0)与二次函数

2

y=a2x+b2x+c (a≠0)的图象有一个交点;

2

当△<0时,方程无实数根.即一次函数y=a1x+b1 (a≠0)与二次函数y=a2x+b2x+c (a

≠0)的图象无交点。

√ 17

2008-7-11

课堂探究

2

已知一次函数y=mx+1,二次函数y=x+3x+2.当它们的图象满足下列条件时,求m的取值范围:

(1).一个交点; (2). 两个交点; (3).无交点. 本讲说明 : 由于初中数学几何与高中数学几何主要是在相关的解题方法,计算公式方面衔接不是 很紧密,所以在本讲中重点补充了几何计算中三角函数基本知识,和将在平面解析几何中要 了解的基本知识点(如轨迹定义,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直线与圆, 直线与曲线的交点问 题). 本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相关公式,方法的记忆,所以本讲没有补充相关习题.

参考资料: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教材(北师大版)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相关素材.

由于我本人目前对新课标理解还不够深入,加之时间仓促,在<<数学学科初高中教材衔接知识点讲义>>编写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之处,请同仁指正.谢谢!

陈永宏

2008年7月13日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