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科技风2020年6月理论研究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016178

基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陆潇晓 史月琴 郭家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创新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考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新工科教育的一重大目标。本

文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和目标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为高等院校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新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on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

andentrepreneurshipabilitybasedonextracurricularacademicscience

andtechnologyworkscompetition

LuXiaoxiao ShiYueqin GuoJiarui

CollegeofMaterials&EnvironmentalEngineering,HangzhouDianziUniversity ZheJiangHangzhou 310018

Abstract:Innovationconsciousnessandentrepreneurialpracticeabilityarethetestofcontemporarysocietytocollegestudents,andthe

cultivation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abilityhavebecomeamajorgoalofundergraduateeducation.Thisarticlefootholdin“ChallengeCup”extracurricularacademicscienceandtechnologyworkscompetition,to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innovativeundertakingabilitywasstudied,thensummedupthepracticalsignificanceofthiskindofcompetitionandputforwardsomethinkingandsuggestions,providenewideasforinnovativetalentcultiv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Newengineering;Collagestudent;Personneltraining1绪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1]

动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支撑,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教育的工作的重要议题。在国家的支持下,各大高校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着大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提升。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了“积极创新、敢于创业、锐意进取”的浓厚氛围,为大

[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本文通过对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总结此类竞赛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2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界的“奥林匹克”,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挑战杯”自1989年开办以来,至今已逾

[2]

16届。30年来,“挑战杯”获奖者中走出了2位院士、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余位教授与博导,数以千万计的青年

2]

学子通过“挑战杯”竞赛激发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创业意识[。“挑战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项完整的、合理的、科学的作品需要多专业的知识、(

多角度的探索,而这也成功促进了高校里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专业多元化与技能多元化的团队,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思维角度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新思维、新事物的萌芽与诞生,推动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提升,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

(2)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足于课外,旨在帮助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利用所学进行相关科学研究,解决现有生活中的问题,以学促研、研而反学,通过实践映照课本知识与课堂内

容,增强大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一项完整的科技作品或产品针对现有问题,从工艺、材(料、实施手段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必然影响其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对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探索、理解与分析,塑造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思维与能力。

2.1配套不够完善

作为一类全国性竞赛,每年有上千所高校几十万学生参与其中,但赛事相关的教育配套投入仍然不尽完善。首先,在创新团队的构建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的配套支持工作在不同的团队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在此类竞赛的组织工作中,往往会显现出部门对于此类竞赛的配套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我们发现团队在前期不提供任何的经费及资源的支持,因为科研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项目团队停滞的比例占到26.1%;但在竞赛的后期(比赛晋级)却可以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必然需要占用学校大量的研究、人力、设备、场地等资源,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情况的差别,“自掏腰包”并非人人负担的起。如何不让课外科研活动成为“条件好的人的活动”,完善创新资源的配套,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2.2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不够完善

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知识储备量难以把握现有技术、产品的创新趋势,同时开展课外学术创新活动也需要一定的创新思维的训练。但就目前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尽管各个高校都针对创新、创业的大趋势开设了部分选修课、社团、讨论组等,但偏重理论讲授、在系统性和完善性上较为缺乏,对于偏向“实战”的竞赛活动,学生往往感到他们

[3]

的知识体系难以学以致用。

2.3培养过程偏离创新目标

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推进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名次和获奖,忽略了这类活动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

201

理论研究

能力。在这样的逻辑下,会将培养目标仅仅停留在数据上,如:举办了多少大赛、产生了多少个奖项、开设了多少选修课等等。甚至还会展现出急功近利的一面,把指导老师的成果直接拿来作为学生的作品去参加相应的比赛,造成培养过程偏离创新目

3]

标,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

3培养思路及举措3.1完善配套

完善配套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组织起来,作为学生创新团队的后援团为他们提供创新思路、创新调件的支撑。在创新团队的建设中,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有热情有能力的学生带头,鼓励和发动更多的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同学加入到团队当中来。要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建立适当的导师激励机制,把学生的荣誉和指导老师的荣誉绑定,在教师的薪资福利上给予一定的体现,从而激发师生双方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3.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是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针对创新、创业训练类的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可行的产学研结合渠道。通过与校友企业合作,对有价值的学生研究创新成果进行再开发。此举不仅能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塑造大学生创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科研成果惟有转换为实际生产力才

4]

能真正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

3.3明确初衷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成绩往往和学生的绩点评估、考研升学挂钩,名次的高低甚至还与学校的办学水平挂

科技风2020年6月

钩。这样的现实,使得这类竞赛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校间彼此

实力的竞争、指导老师之间的竞争,使得部分原本应该由学生完成的工作由老师代劳,违背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初衷。面对这类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此类竞赛的人才培养初衷,改革比赛制度,淡化与竞赛直接相关的名利,反对功利主义

4]

色彩,在校园内树立起以创新创业的精神为荣的思想[。

4结语

在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教育的工作重点。本文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切入口,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1]顾雷.创新创业类竞赛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4):1314.

[2]杨云,易江格.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1):4142,45.

[3]张小玉,张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1):9596.[

[4]许伟城,江学顶,陈忻,陈士明.新工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19(26):228229.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ZX190403318001)

史月琴(1988),女,汉族,博士研究生,研究通讯作者:

方向:能源材料。

(上接第198页)

二、“五育”之间的互融互通“五育”之间不可分割,相互渗透而构成一个整体。智育中含有德育、美育、体育、劳育,同样美育中也含有德育、智育、体育、劳育。每一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能机械分割的。

比如德育和智育是有关联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说对人的教育不能光通过智育,道德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再比如,智育和劳育也是有关联的,一个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考,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会去做什么,这就形成了劳动。我们经常说能者多劳,一般是因为这人智商很高,他经常什么都能想到,而且也有能力去做,所以就经常有事做。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能对“五育”之间的互融互通进行逐一详述,下面仅以德育为例,探讨德育如何融入其他“四育”之中。

(一)德育融入智育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向学生讲一些在该领域品德高尚的人物和事例,以及他们所做出的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精神动力,培养学生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另外,德育的内容也可以适当融入专业课程的案例和习题中。

(二)德育融入体育

通过体育课的理论部分,讲授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史上的名人,让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德育融入美育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审美观念,坚持优良的传统文

化、道德、价值和秩序,谴责以吸毒、纹身、奇装异服为标志的叛

逆、病态、颓废的美学价值观,抵制张扬跋扈的个人主义自我表现,反对病态扭曲的内心叙事和惊世骇俗的怪异表现。

(四)德育融入劳育将德育融入劳育,首先学校可以举办和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劳模们可以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校也可以举办“科技节”,在此期间,可以邀请劳模们来学校展示技术;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劳模们的工作场地去考察,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传承“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

总而言之,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我们的后代,个个都成为道德好、智能高、身体强的人才,因此,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针,把我国的教育制度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转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形式变成实际,以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1]冯胜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所有学校的使命和责任[J].教书育人,2019(02):3334.

[2]才忠喜.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5):3738.

[3]胡莉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教育方针变迁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02):144153.

作者简介:王伟青(198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田雯(1983),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2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