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一)

来源:百家汽车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一)

一 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1)了解文学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通常把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看做是一个历史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当今学术界也有人试图将近、现、当代打通,以“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涵盖百年中国文学。事实上,虽然晚清以来已出现文学变革,如“诗界”、“小说界”和白话文的提倡,等等,但总体上仍是局限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真正有意义的突变还是在1917年文学发生之后。因此,必须大致了解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如何为后起的文学做了准备。有关近、现代文学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学科称谓与范围是否应被其他概念所取替等问题,都是有争议的前沿课题,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不一定就展开讨论。

(2)了解文学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

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有各种解释,注意这里解释为“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3)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4)关于文学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二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5)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外因。

胡适、陈独秀发动文学就依持过进化论等思潮,周作人也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这都是影响的例证。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是文学的组成部分。“五四”后短短几年间,思想大如冰河开封,西方文艺复兴以降各种文艺思潮几乎都同时涌入了中国。对这种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活跃状况应有所了解。 在以后整个课程学习当中,都应当把外来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考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6)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手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其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影响与贡献最大。应当了解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及成员组成的基本状况,包括各自的代表性刊物和作家,最足以体现社团倾向的基本观点。对于前者追求“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和后者侧重“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也应从创作观念与流派特色上加以简要评析。此外,还要了解新月社、语丝社、浅草社和湖畔诗社的基本情况。这是本章学习的第二个重点。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7)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对胡适文学观念的建构都有积极的作用,应结合《文学改良刍议》与《建设的文学论》对胡适的文学观念在新文学发难期所做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评价。周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质,适合了“五四”个性的热潮,对文学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来周作人转向强调文学的性与自由表达思想的原则,提出比较脱离现实的“自己的园地”文学观,代表了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另一路的追求。这一节不作为重点,但应学习如何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那些影响大而思想立场可能比较复杂的作家。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8)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17年初到1919年“五四”爆发,为文学初期;“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是思想和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此后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相对沉寂并转向“文学”提倡的试验期。这种大致的阶段性划分,可以帮助同系时代社会变迁去把握文坛的趋向。

(9)第一个十年的创作也可以从总体上去归纳与描述其共同的兴趣与归趋,或区别于其他时期的新的文学特色,即:理性精神、感伤的情调、个性化与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这种宏观的归纳让我们对“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得失先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待如下几章学完后再回头来思考与印证这种归纳的根据。

关于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开端,学界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是往前推,认为在晚清,文学界已经出现许多变革,甚至出现一些“现代性”的因素,因此可以把现代文学的起源定在晚清(具体说18年甲午战争之后),有的就此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以取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但更多学者还是认为现代文学发生于“五四”前后,理由是“五四”带有时代界碑性质,以此作为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比较合适。尽管从晚清开始已经出现文学变革,但真正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革新运动,而且在思想、内容、语言和形式这几个方面都发生整体性的显著的变化,还是在“五四”前后。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除了对“五四”新文动轮廓、性质与基本知识有大致了解,还可以观察文流变迁的规律,不管采纳哪一种“分界法”,必须既看到晚清文学与“五四”文学的联系,以及“五四”新文动所起到的巨大变革作用。

另外,随着时代变化,人们评价历史的标准也可能调整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所形成的新的文学传统,过去偏于政治性的角度,评价一直比较高。这些年出现某些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新文动的反思,主要是认为“五四”一代人对传统的批判过甚,某种程度上造成文化的“断裂”,有“激进主义”之嫌。学习这一章,可以联系当前在“五四”历史评价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用课程学习中所了解的具体知识,包括自己对于历史的感受与想象,尽量做到回归历史语境,用实事求是的同情的态度,去评价过去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与事件,防止偏激与片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