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课堂笔记

心理学课堂笔记

来源:百家汽车网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含心理过程和个性过程

绪论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想)

感情过程(情绪、感情)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偏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色(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一般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意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丈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察看法 (二、)测试法 (三、)实验法 (四、)检查法

四、心理学的前生此生

今天心理学的两大热门: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害影响与之相应的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易脑的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的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剪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材会产生心理。 2、人的心理活动的全部内容都能够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照。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此中社会生活对人的心剪发展有更加重要的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拥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课堂笔记

1、心理反响拥有主观性 2、心理反响拥有能动性

3、心理反响既受自然规律,又遇到道德规范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经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实作用于大脑,致使相应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2、实践查验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作业: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 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集体和社会意理。

(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品。

2、用事实说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答案:( 1)人的心理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的

, 走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的心理。

( 2)人的心理是

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应,不一样的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3、如何理解人的心理是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应。

答案:人的心理根源于客观现实,主假如社会现实。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人的心理就其反

映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反应形式如感知、思想、情绪、意志来说倒是主观的,是对客观的主观映象。

4、实验法的优弊端各有哪些

答案:(1)长处:借助特意的实验设施,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状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 联系,并能够进行频频的考证。 ( 2)弊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形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5、名词解说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含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品。也研 究集体和社会意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情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个体身上常常表现出来的实质的、稳固的心理特色,它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此中以性格为

核心。

一般心理学:

察看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和早先设置的情境中对行为进行察看,记录后剖析以及获取心理活动变化和发

心理学课堂笔记

展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和创建条件,使被试产生必定的心理活动,进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注意

一、注意的概括

(一)、注意的看法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必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基本特色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 1)、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应必定的对象,而走开其余的对象。 ( 2)、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逗留在被选择对象的强度和紧张度。

( 3)、指向性表现了注意拥有方向的特色,集中性表现了注意拥有强度的特色。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一个的心理过程,老是陪伴着其余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能够反应客观事实,

而注意不可以反应客观事物的属性。注意贯串于心理过程一直,对心理过程起调理和监察作用。 (三)、注意的外在表现

适应性表现、没关运动地停止、呼吸运动地变化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心注意

1、含义:无心注意是指早先没有预约的目标,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惹起无心注意的原由:刺激物的特色和人自己的状态

( 1)刺激物的特色: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照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 ( 2)、人自己的状态:人对事物的 需要和兴趣 、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3、优弊端:长处—轻松;弊端—难以长远 (二)、存心注意

1、含义:是指有预约目的、需要作必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惹起存心注意的原由:

(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 2)、培育间接兴趣

( 3)、合理地组织活动

心理学课堂笔记

( 4)、意图志与扰乱作斗争

3、优弊端:长处—目的明确,成效好,时间长远

弊端—耗资精力

(三)、存心后注意

1、含义:是指事先有预约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举例:娴熟地阅读课文;娴熟地骑自行车;妈妈一边打毛线,一边看电视 三、注意的特色 (一)、注意的稳固

1、含义:狭义—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是指注意保持在一致活动上的时间。

2、影响因素:

( 1)主体因素:对活动意义的理解对

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身

体状态

主体意志水平

主题情绪状态

( 2)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和连续时

间刺激物的复杂程度

(二)、注意的广度

1、含义:是指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掌握对象的数目。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色、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派

1、含义:同一时间内,指注意指向几种不一样的对象和活动上。 2、注意的分派条件:

( 1)、在注意分派条件中,只有一种不熟习的。

( 2)、同时进行几项活动成立必定的联系,形成必定的反响系统。 (四)、注意的转移

1、含义:是指注意的中心依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上去。 注意的转移被以为是注意的动力特色。

心理学课堂笔记

2、影响注意的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因素:本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惹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 四、注意的理论

(一)、注意的过滤器学说

代表人物:布鲁德本特

(二)、注意的衰减学说

代表人物:美心理学家

特雷斯曼

(三)、注意的完好分派学说

(四)、注意的资源分派学说

代表人物:卡里曼

(五)、注意的双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谢夫林

作业:

1、名词解说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必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存心注意:是指有预约目的,需要必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心注意:是指早先没有预约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存心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约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简述注意和心理过程的关系

答案:注意不是一个的心理过程,老是陪伴着其余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能够反应客观事实, 而注意不可以反应客观事物的属性。注意贯串于心理过程一直,对心理过程起调理和监察作用。

3、惹起无心注意的条件与运用 答案:刺激物的特色和人自己的状态

( 1)刺激物的特色: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照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 2)、人自己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4、维拥存心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 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 2)、培育间接兴趣

( 3)、合理地组织活动

心理学课堂笔记

( 4)、意图志和扰乱做斗争

5、以下现象与注意的哪个质量有关

过目不忘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 稳固、广度、分派、转移 )

左支右绌

万事开头难

对于听课老师,幼儿东张西望,年龄大的少儿则能忘掉其存在。稳固

上完手工课,再上数学课,老师问:

17-9 怎么减幼儿答:从金鱼尾巴剪起。转移

教师读书上的内容,有人立刻找到,有人则较慢。广度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括

(一)、感觉和知觉的看法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响,是对事物各样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应。 (二)、感觉和知觉的差异和联系 1、联系:

( 1)感觉和知觉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 2)感觉和知觉的对象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和知觉器官的。

2、差异:

( 1)感觉是天生的,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后天的,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 2)感觉到知觉,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感觉取决于客观物理特征的影响,而知觉则受主观因

素的影响。

(三)、感觉和知觉的意义

1、感知觉是认识过程中的开始阶段,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初步,是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供给了人类生计的重要线索,是人们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的必需条件。 二、感觉概括

(一)、感觉性和感觉阈限

心理学课堂笔记

1、感觉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对刺激感觉的敏捷程度。 2、感觉阈限:是惹起感觉的必定限度的刺激量。

3、绝对感觉阈限:感觉的阈限的下限,指能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4、绝对感觉性:对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 5、差异感觉阈限:能感觉到最小的差异量。

6、差异感觉性:能差异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二)、感觉的变化规律 1、同种感觉的变化规律

( 1)、适应:是指在同一感觉器在刺激物的连续作用下惹起的感觉性变化。

( 2)、对照:指同一感觉在不一样刺激作用下,感觉性在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一样感觉的变化规律 ( 1)、感觉的互相作用:

三、知觉的概括

(一)、知觉的基本特色

1、整体性

( 1)、含义:将感知到的刺激的构成部分作为整体来反应。

对事物个别部分的感知受整体的影响。 感知到事物的局部时,能反应事物的整体。

对事物个别部分的感知取决于事物的重点特色。

( 2)、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原则:

2、选择性

( 1)、含义:是人依据目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理解性

( 1)、含义: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办理并用语词加以归纳给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恒常性

( 1)、含义: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对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 2)、种类:形状的恒常性、亮度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 3)、意义:在外面条件发生改变时,保持对客观世界稳固的知觉。

心理学课堂笔记

(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学习与经验:人在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很难判断另一个人的身高——由于缺乏经验,没从这个角度看 过。

2、看法差异:小马过河——立场不一样 3、动机与需求

作业:

1、名词解说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响,是对事物各样属性和各个部分感觉性

感觉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对刺激感觉的敏捷程度。

感觉阈限:是惹起感觉的必定限度的刺激量。

2、感觉和知觉的差异和联系是什么 1)、联系:

( 1)感觉和知觉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 2)感觉和知觉的对象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和知觉器官的。

2)、差异:

( 1)感觉是天生的,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后天的,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 2)感觉到知觉,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感觉取决于客观物理特征的影响,而知觉则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3、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类现象说明感觉的(适应性) 4、月朗星稀说明感觉的(对照)

5、以下现象与知觉的哪一种特征有关

深色的字采纳淡色的背景——选择性 乌云密布,知道要下雨了——理解性

一个人不论正面看,侧面看,都知觉为同一个人——恒常性

第四章

记忆

一、记忆的概括

心理学课堂笔记

(一)、看法

1、传统的看法: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

2、信息加工学说的看法: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分类

1、按记忆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再认或回想时意识状态分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3、按记忆活动的特色: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记忆构造及加工过程:

↙(提取)

外界信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忘记

(复述)↗

忘记

选择性注意

在记忆的每一个子系统中,都存在三个基本过程即编码、储藏、检索

编码:指将外在信息进行形式转变的过程。

储藏:将编码存在于记忆中。

检索:把加工储藏在记忆中的信息查找出来。

2)、感觉记忆:

( 1)、编码:视觉—以视觉为通道的图像形式编码;听觉—以听觉为通道的声音形式编码。

( 2)、储存:数目—图像的记忆最大是

时间—图像记忆储存时间

3)、短时记忆

9 个。

1 秒,声音记忆储存时间

4 秒。

( 1)、含义: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 2)、编码形式: A、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

B

、短时记忆的最先阶段存在视觉编码,以后向听觉形式过分。

( 3)、其影响编码的因素: A、觉悟状态; B、组块(论单位:一个单位也可有多个字)

( 4)、短时记忆的储藏和忘记:

A

、方法:复述—机械复述和精美复述

15-30 秒内

B 、短时记忆信息储藏时间:在没有复述的状况下,可保持 ( 5)、短时记忆的检索 4)、长时记忆

心理学课堂笔记

( 1)、含义: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到很多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 2)、编码形式: A、长时记忆的编码以语义编码为主;

B C

率。

、记忆语言信息中,有时也用声码和形码编码,在非语言信息中,以形码为主。 、主观组织:学习没关系的资料时,被试偏向于用必定的次序组织资料,提升记忆效

( 3)、影响编码的因素: A、编码的意识状态(存心或自动)

B 、记忆任务的性质

( 4)、长时记忆信息的储藏和忘记:①、信息储藏的动向变化:

A、量的变化: - 量的增加: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后过一段时间,丈量到的保持量要高于立刻测试的保 持量。

-

量的减少

B、质的改变: - 内容更精练,细节消逝

- -

内容变得完好,合理,存心义 内容变得更详细,夸张

②、长时记忆信息的忘记:

A、忘记的一般看法:对记忆的内容不可以保持或提取有困难即忘记。忘记和保持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B、忘记进度:德国的艾宾浩斯采纳无心义音节作为资料,用节俭法,绘制了忘记曲线。即:忘记进度是 不均衡的,呈先快后慢的趋势。 ③、影响忘记的因素:

A、记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 B、记忆资料的性质 C、记忆资料的数目 D、学习程度

E、资料的序列(前摄克制和倒摄克制) ④、如何与忘记做斗争——复习 A、实时复习

B、合理分派复习时间

C、试图记忆和频频阅读相联合

心理学课堂笔记

D、复习多样化 E、活动助于记忆

( 5)、长时记忆的检索:①、再认和回想:再认是指对记忆的事物,当它再出现时能认识的过程;回想是指对记忆过的事物不再出现时,能在脑筋中再现的过程。

②、回想的策略和条件:

A、联想线索

B、两重提取,找寻重点支点 C、记忆状态 D、情绪状态 E、回想场合

③、再认和回想的关系: 再认和回想是过去经验的恢复,即提守信息的两种形式。安德森(

Anderson )等以为再认相当

于决议过程,而回想包含找寻过程和决议过程。再认和回想不可以截然分开。能回想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必定能

回想。艾契拉斯( Edith M.Achilles )发现无心义音节、字、寓言等方面,再认比回想简单

2~ 3 倍。在考试时,是非题与

选择题主假如经过再认来解答的;

问答题与填空题主假如经过回想来解答的。 仅靠再认还不可以作为坚固保持的靠谱标准, 但

要达到回想的程度,一般则第一要能再认,但又不可以停止在再认的水平上。

作业:

1、名词解说:

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初步,是保持的必需前提。

保持:是记忆的重要环节,不单是稳固识记,也是实现再认或回想的重要保证。

忘记: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可以再认或回想,或许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想。

回想:是指对记忆过的事物不再出现时,能在脑筋中再现的过程。

再认:是指对记忆的事物,当它再出现时能认识的过程。

前摄克制:先学习的资料对记忆后学习的资料所发生的扰乱作用。

倒摄克制:后学习的资料对记忆先学习资料所发生的扰乱作用。

艾宾浩斯忘记曲线:德国的艾宾浩斯采纳无心义音节作为资料,用节俭法计算出保持和忘记的数目,绘制

的忘记曲线。

心理学课堂笔记

2、试述记忆构造及其加工的过程。 记忆构造及加工过程:

↙(提取)

外界信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忘记

(复述)↗

忘记

选择性注意

3、试述忘记的基本规律及现象。

忘记进度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先时间忘记很快,此后渐渐减慢,而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忘记了。即 忘记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

4、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 1)、实时复习

( 2)、合理分派复习时间 ( 3)、频频阅读和试图回想相联合

( 4)、采纳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 5)、活动有助于记忆

第五章

思想和想象

第一节 思想

一、思想的概括

(一)、思想的看法:思想是人脑对

客观现实间接的和归纳 的反应,是 解说事物实质特色及内部规律 的理

性认识过程。

(二)、思想的特色:归纳性和间接性

二、思想的过程

(一)、剖析和综合是思想的基本过程:

1、剖析是指将整体分解为部分进行思虑。 2、综合是指将事物有部分联合为整体考虑。

3、剖析和综合是思想的两个方面,剖析反应事物因素,综合反应事物的全体,在思想活动中二者是共同 参加的。

(二)、比较:是把各样事物和现象加以对照,确立相同点和不一样点及其互相关系。

(三)、抽象和归纳:

心理学课堂笔记

1、抽象:是将事物的实质属性抽出,舍弃其非实质属性的过程。 2、归纳:是将事物的实质特色推行到同类事物上的过程。

(三)、详细化:将归纳的知识应用于详细事物上的过程,即用实例解说看法。 三、思想的种类

(一)、按思想依靠物(发展早晚次序)区分,将思想区分为动作思想,形象思想,抽象思想。

1、动作思想: ex. 少儿数数——动作停止,思想停止 2、形象思想:详细形象和表象。 3、抽象思想:看法、判断、推理

(二)、按思想探究目标方向区分,将思想区分为集中思想和发散思想。 1、集中思想:主要功能是求同 2、发散思想:主要功能是求异创新

(三)、按思想依靠的看法区分,将思想区分为经验思想和理论思想。 (四)、按思想直觉性区分,将思想区分为直觉思想和剖析思想。

ex. 少儿计算,数手指

1、直觉思想: ex. 一眼看人,感觉不想亲密。 2、剖析思想: ex. 眸不正而心歪。

(五)、按思想的创新程度区分,将思想区分为惯例思想和创建思想。

第二节 看法与推理

一、什么是看法

(一)、看法的含义:是事物的实质属性在脑筋中的反应。

1、实质属性:只关注实质属性。

(二)、看法的范围: 1、看法的名称 2、看法的定义 3、看法的例证 4、看法属性 5、看法层次

Ex. 房子:实质属性—居住;非实质属性—楼层、风格

6、看法的属性又称为看法的内涵,看法全部的正例又称为看法的外延。

(三)、看法的分类:平时看法、科学看法

心理学课堂笔记

二、看法的形成与掌握

(一)、看法形成的含义:

1、看法形成:对客观现实对象和现象进行频频感知,其实不停剖析,比较,抽象,归纳的基础上最后归纳 出某一物质的实质特色和属性。 2、形成过程:

( 1)、鉴别不一样的刺激模式;

( 2)、抽象出各个刺激模式的共同属性,提出假定; ( 3)、在特定环境中查验假定;

( 4)、将考证的假定予以剖析、归纳、总结出看法的实质属性; ( 5)、将新看法属性推行到其余同类的事物上; ( 6)、用语言表达出新看法的属性。

(二)、看法的掌握

1、看法的掌握:是经过看法的定义直接获取看法。 ( 1)、门路:平时交际过程;有计划的教课过程。 2、看法教课的重点:

( 1)、供给必需的感性剖析;

( 2)、利用变式和反例对看法加以说明; ( 3)、突出实质特色,减少非实质特色; ( 4)、合时联合看法下定义; ( 5)、在实践中运用看法(练习) 。

三、推理

(一)、推理的含义:推理是指详细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想活动,前者为归纳推理,后者为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

( 1)三段论推理:依据一个广泛的原则为前提,进而推演到特别案例,最后获取一个必定结论的方法。 ( 2)线性推理:所赐予的两个前提说了然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达关系。

Ex. 两前提:李四比张三高,张三比王五高→李四高于张三高于王五 ( 3)条件推理:是人们利用条件和命题进行推理。

Ex. 双面卡片,一面数字一面字母。元音字母的另一面是偶数。

心理学课堂笔记

2、归纳推理:

( 1)含义:从察看到的多个事物为依照,归纳出一个归纳的原则。 Ex. 少儿多在一岁时叫妈妈。

( 2)特色: A、推理依照为详细案例,案例之间相互近似,故又称类推论证。

B 、结论只好视为逻辑上的可能性(机率法例) ,不是绝对的,可能性视样本代表性锁定,又

称为归纳推理。

3、捷径推理:演绎推理依照程序法例,归纳推理依照机率法例,在推理思虑上,还有第三个法例,即经 验法例,在问题情境中个人依照解决近似问题的经验去推理思虑的方法。 Ex. 少儿选择题、赌徒错误

第三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括

(一)、含义和特色

1、含义:是有必定的情境惹起的,依照必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思想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特色:

( 1)、问题情境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不知如何达到的状况。 Ex. 问你姓什么。 (不用进行问题探究) ( 2)、当事人察觉到问题的存在。 ( 3)、问题要合适当事人的认知水平。 ( 4)、一定与过去的问题有差异。 (二)、问题的种类

1、抗衡性问题和非抗衡性问题 ex. 下棋

ex. 清楚: A 大于 B, B 大于 C则 A 大于 C。

模糊:如何写好一篇课文。

2、界定清楚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困穷的问题 ex. 下围棋,会下的人和不会下的人。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审题、问题归类、重现有关知识、找寻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确立有效的方法

解决问题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

心理学课堂笔记

1、问题情境的表现方式 2、问题情境的没关因素

3、问题情境中有关因素的组织

(二)、迁徙: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许是已有问题解决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三)、原型启迪:启迪是经过察看其余事物的发展、变化,找出解决问题的门路,它能够令人的认识发

生飞腾。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迪生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四)、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看到某事物往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余方面的功能,

进而扰乱问题解决的思想活动。

(五)、心理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偏向性。

(六)、感情和动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带有感情和处于某种动机状态,而这些状态又必定会影响

解决问题的成效。

(七):人品:人品特色是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因。

第四节 创建性思想

一、创建性思想概括

(一)含义:是以新奇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许产生新奇独创的思想成就的思想过程。

(二)特色:

1、既需要发散思想,有需要集中思想 2、创建性思想没有现成答案

3、沉迷和目的指向性是创建思想的重要特色 4、灵感状态 ex. 阿基米德排水法

ex. 牛顿请客

、苯的分子式

5、创建性思想需要创建性想象的参加 (三)心理成分

1、发散思想和集中思想:创建性思想是以发散性思想为核心,集中思想为支持因素,发散思想和集中思 维有机联合的操作方法。吉尔福特一发散性思想的流利、变通、独到来权衡创建性的高低。 ( 1)流利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目 ( 2)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和广度 ( 3)独到性:对问题提出独出心裁的看法

2、远距离的联想思想:是指在相互相距很远的看法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

心理学课堂笔记

3、直觉思想和形象思想

(四)过程:准备、酝酿、豁朗、考证 (五)因素:

1、多种新注意 2、社会因素 第五节 想象 一、看法

(一)、含义: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建新形象的过程。

(二)、形式:

1、粘合:把生活中各个领域和各样现象的不一样方面和特色联合在一同。

2、夸张:又称重申,经过改变客观事物的特色或许突出某些特色在脑筋中形式的新形象。 3、拟人化:把人类特色、特色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品化的过程。 4、典型化:依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色创建新形象的过程。 二、功能

1、是人们获取间接知识,进行创建性活动必不行少的因素。

2、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有两重作用,合适的想象能够知足人的需要,促使心理健康,过分想象则可能致使 精神疾病。

3、想象对人的机体和生理过程有调理作用 三、种类

(一)、无心想象

ex. 画饼充饥

1、含义:是没有预约的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是在某种刺激作用下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Ex. 看白云想象 2、梦和幻觉 (二)、存心想象

1、含义:有目的的,自觉的想象,是为了塑造某种形象而进行的想象活力。 2、存心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建想象,想象是创建性想象的一种特别形式。 ( 1)再造想象:是杜绝他人的描绘或图样,在脑筋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Ex. 读者经过书想象祥林嫂

( 2)创建想象:是依据预约的目的,在人脑中创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课堂笔记

Ex.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 3)想象:是指向将来,并与个人梦想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建想象的特别形式。 ( 4)再造想象与创建想象的差异:创建性程度

作业:

1、名词解说 想象: 再造想象:

创建想象:

思想:

动作思想:

形象思想:

抽象思想:

看法:

2、想象的形成方式有哪些

3、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什么思想的过程有哪些 4、说明创建性思想的定义及特色。

5、什么是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6、简述看法教课的重点。

第六章

一、看法

情绪和感情

(一)情绪和感情: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

种反应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

1、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知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感情:是与社会性需要知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二)情绪和感情的差异和联系:

1、情绪的表现一般不稳固,带有情境性。感情与情绪对比,较为稳固,是比较实质的东西,是人对现实

事物的比较稳固的态度。

心理学课堂笔记

2、情绪和感情互相依靠。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感情是情绪的实质内容。 3、情绪是感情的表现形式,感情的发展变化也是经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 二、种类

(一)、情绪:心境、激情、紧张和忧虑

(二)、感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第七章

意志

一、看法

(一)含义:是自觉地确立目的,依据目的来支配和调理行为,进而实现预约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特色

(一)、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约目的

(二)、任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三)、意志行动常常与战胜困难相联系

三、质量:坚毅意志的基本质量是自觉性、坚决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1 需要

一、需要的概括

(一)、看法:是人脑对生理需乞降社会需求的反应。

(二)、特色:

1、是机体内部的不均衡状态,这类不均衡既包含生理的不均衡和心理的不均衡。 2、总指向必定的客观对象。

3、永久带有动力性,不会因临时的知足而停止。

4、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实质差异,人的需要拥有社会性,并受意识的支配。 (三)、构造:

1、对于需要构造的看法,此中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影响最大。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看法: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

( 从下往上愈来愈小 )

认知需要

心理学课堂笔记

尊敬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1)、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大,潜力越强,只有低需要基本知足,才能产生高层的需要。

2)、前四种为初级需要, 又称为缺失需要, 这些得不到知足时, 个领会产生不适感, 进而激励个体去行动, 知足行为动机减弱。自我实现的需要为高级需要,又称为成长需要,不知足不会产生不适感,知足后对行 为产生激励作用。

3)、这些需要时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4)、对马斯洛理论评论:

( 1)、意义: A、将需要看做有层次的系统,切合了需要多样性的特色; 的发展趋势,反应了需要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B、看到了人的需要由初级到高级

C、在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中有必定的应用价值。

( 2)、性: A、马斯洛将人的需要说成是天生的,模糊了人的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差异,否认了后 天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作用。 B、他的理论带有必定的机械性,需要层次由低到高挨次出现,但实现上

并不是那么固定。 二、动机的概括 (一)、动机的看法

1、含义:为实现必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由。 2、特色:

( 1)、动机自己不属于行为活动,不过一种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 ( 2)、动机不单能引起人的行为,还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和保持作用。

( 3)、需要和诱因是产生动机的两个重要因素。第一,需要时动机的基础,需要一定达到必定的强度才

有可能产生动机;其次,诱因也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因素。 (二)、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1、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单调的,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一样的动机,近似的动机也可能致使不一样的行 为。

2、个体的活动常常不是受单调动机的影响,而是由动机系统推进的,各样动机地位不一样,有的占有主导 地位,其余为附属动机。

3、活动动机和行为动机成效的关系其实不都是一致的,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状况。

心理学课堂笔记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饥饿、干渴、性 2、社会性动机:成就、交往、权利

作业:

1、名词解说 情绪和感情: 意志:

需要:

动机:

2、以部下于意志行动的是

感觉累了提早睡觉。 熬夜赶论文

坚持长跑

3、戒烟不行功说明人的坚决性不够。 4、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5、简述行为和动机的关系

X 自制力

第八章

一、能力的概括

能力

(一)、看法: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一定具备的个性心理特色。只有直接影响活动的心理特色才是能力。

(二)、能力包含两层含义:

1、 ability :代表对活动已达到的成就水平,即现实能力,又称成就。 2、 capacity :代表个体拥有的潜力和可能性,即潜伏能力,又称“性向”

3、能力与活动关系亲密:能力在活动中形成并在活动中表现,是达成活动的必备条件。 (三)、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指顺利达成各样活动必需的能力,包含:察看力、记忆力、抽象归纳力、想象力、创建力等, 此中抽象归纳力为核心。一般我们常说的智力就是一般能力。

2、特别能力指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心理学课堂笔记

3、一般能力是特别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特别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 (四)、智力构造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 1)人类的智力分为两种因素: 广泛因素 G和特别因素 S。广泛因素 G主假如推理因素; 特别因素 S包含: S1 口语能力、 S2 数算能力、 S3 机械能力、 S4 注意力、 S5 想象力。

( 2)各样活动中,都有广泛因素的参加,但同时也有不一样特别因素的参加。

( 3)活动中包含的广泛因素越多,各样作业有关性越高。活动中包含的特别因素越多,各样作业的有关特征越低。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 1)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 种相对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成系统。

( 2)智力的种类: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交际智力、自知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3、卡特尔的液态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 1)晶体智力:经过学习获取一般智力因素,是知识和技术的结晶。如:词汇量,数学能力,机械能力。 ( 2)液态智力: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是在不一样环境和条件下都显示出的一般智力因素。如:反响速

度,瞬时记忆,思想矫捷性灵巧性等。

( 3)液态智力和晶体智力是两个有关的智力因素,个体的接受能力有赖于液态智力,而作为晶体标准的个人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液态潜力,人品因素和受教育程度互相作用的结果。

( 4)从发展的趋势看,晶体智力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

60 岁才开始衰败,液态智力在 14 岁达到巅峰,

此后逐年降落。

( 5)从个体差异看,液态智力水平差异大于晶体智力的差异。

4、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 1)智力是由连结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智力统合体的三边,又称为智力的三种成分。 ( 2)构成智力统合体的三种智力成分为:组合型智力、经验型智力、情绪性智力。

( 3)当三边系统均衡时,智力统合体的运转最有效。人想要获得成功,需要拥有:剖析能力,创建能力,

实践能力。

(五)、能力的个性差异 1、能力的种类差异:一般和特别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心理学课堂笔记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和环境。 (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散布呈正态散布——智力高度发展的人和智力低下的占了绝大部分,但大部分属于中等水平。

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以智商为标记,智商朝表同龄人中所处的相对地点。正常值 智力散布上,智力低的一端比智力优异的多。

70~130

在性别差异上,能力的发展水平无差异,但在智力散布上,男性趋势于两头,女性趋势于中间的比率

较高。

( 2)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有三种状况:早慧,中年景才,大器晚成。早慧常见于音乐、绘画领域。

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中,中年景才的现象最广泛。

( 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和环境

遗传和环境对能力的影响,反应能力发展可能性和能力发显现实性的关系。遗传素质为能力的发展提

供发展基础,而环境决定了能力发显现实高度。

环境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不会超越个人的遗传。

遗传素质越优异,供给可能发展的范围越广,受环境影响越大。

作业:

1、名词解说 能力

能力的差异种类

正态散布

智商

加德纳以为智力包含哪几种

阐述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试论遗传和环境对能力的影响

第九章 气质

一、概括

(一)、看法

心理学课堂笔记

1、含义: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固的动力特色。

2、特色:( 1)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色(改平时所说的性情,性情)它包含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 稳固性。

( 2)气质受人体神经系统特色的影响,拥有必定的先本性。

( 3)气质拥有稳固性和可能性。二、

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随和质种类

神经系统有两个基本活动过程:

喜悦过程和克制过程, 神经活动过程有三个基本特色: 强度、均衡性、

灵巧性。

1、强度:对强刺激的耐受能力或长远工作的能力。

2、均衡性:喜悦过程和克制过程的变换速度的强度能否相当。

3、灵巧性:对刺激的反应速度及喜悦过程和克制过程的变换速度、神经系统三个特色的独到联合,形成 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种类。 三、气质与实践活动

P105

1、气质与智力活动 2、气质与职业活动 3、气质与教育活动 4、气质与心理健康

第十章 性格

一、概括

1、含义:性格是对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色。

2、特色:( 1)、性格是拥有核情意义的个性特色,与个人的信念,价值观相系,并遇到社会道德标准的评 价。

( 2)、性格形成后拥有整体性。 ( 3)、性格是个别性和典型性的一致。 ( 4)、性格拥有相对稳固性。

3、性格随和质的关系:

( 1)、气质无利害之分,性格有优异之分。

( 2)、相同气质的人,其性格也会不一样。相同性格的人,不一样气质,表现性格不一样。

心理学课堂笔记

( 3)、二者既互相联系又互相。

作业:

1、名词解说: 气质: 性格:

简述巴普洛夫的气质种类理论。

气质无利害之分,性格有优异之别。

期末考试:

名词解说 4 题每题 3 分共 12 分;选择题

题每题 4 分共 12 分;阐述题 2 题每题 14阐述题需绘图,主要记忆 需要层次。

重点 记忆 需要 能力。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简答题

分共 28 分。

3 题 6 分共分;原理说明

3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