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薄弱学校成因分析及建设路径
摘 要 农村薄弱学校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它的“薄弱”具体表征为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低、领导班子弱、生源质量差等方面。其“薄弱”的原因主要有: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重点学校制度的重要选择、低层次化的教育投资、城镇化步伐加快产生的负面效应。为了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须重新定位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关注其内涵;创新农村薄弱学校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水平;改革教育投资,增加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投入;坚持就近入学,均衡城乡学校生源。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薄弱学校 城乡二元结构 重点学校制度
自20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对教育认识的逐渐转变,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情形下,国家提出教育均衡发展,旨在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国家层面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后,、学界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很多探索,尤其关注薄弱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建议。但这些研究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问题缺乏考虑。对此,本文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视域来讨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问题,提出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路径。一、农村薄弱学校的具体表征
1.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差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教学环境等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因薄弱学校位于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环境状况不好,交通不便,其办学条件仍没能得到根本改善。有调查显示,很多农村薄弱学校的校舍破旧
1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不堪,教学设施落后、陈旧,实验室设备简陋,图书资料短缺,有的甚至没有阅览室、图书资料室,更谈不上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整体来说,农村薄弱学校所在地比较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信息封闭。尤其是一些薄弱寄宿制学校,其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无法满足农村学生的住宿与学习需求,尤其是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致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任难以落实。
2.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素质低
我国农村薄弱学校因学校环境、交通状况、办学条件等多种原因,通常留不住也吸引不到优秀教师。整体来看,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具有几大特点:一是教师老龄化。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老化现象极其严重,39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人数很少,而50岁以上的老教师人数较多。二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短缺。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不仅在数量上不足,其学科结构也不合理,英、体、音、美及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缺编。三是缺乏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尽管学历达标率比价高,但是有学科背景的师范类教师很少。四是教师流失严重。农村薄弱学校地处偏僻地区,交通状况较差,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很多教师会想尽一切办法调往工作环境较好的学校,尤其是青年优秀教师的流失现象更为突出[1]。
3.农村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力量弱
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校的硬件条件,也取决于管理者与教师的责任心。故好校长、好教师、好的管理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领导班子力量“弱”是农村学校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薄弱学校的领导者在学校管理中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法制与人本意识,通常注重应付具体事务;忽视新教育理念的学习和运用,重农村成绩,轻教学过程。领导者对学校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与设计,对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具体规划。另外,农村
2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薄弱学校教师成分比较复杂,领导班子成员与教师之间大多有血缘、亲缘或地缘关系,在日常工作中不好管理。长久以往,薄弱学校走向王国,在悄无声息中落后于周边社会,逐渐脱离于快速发展的现代学校。
4.农村薄弱學校的生源质量差
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学生生源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就近入学。然而,近年来,普遍存在择校现象,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愿意进城读书。因大量学生流失,村级基本只有教学点和1~3年级的村小,其他学校已经消失。而与此相反的是,县城里的中小学因大量农村学生融入,大班额问题严重。此外,从农村学校流出的学生大多来自父母重视子女教育、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优质生源,而这些学生进入县城学校又强化了优质学校,这使农村薄弱学校的生源进一步下降,最终出现“马太效应”。二、农村薄弱学校“薄弱”的成因分析
1.深层原因: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巨大的深层制约原因,而这种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建国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农村支援城市、农业哺乳工业”的发展战略,这种扶城市抑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制度在“户籍制度”的庇护下产生了身份不同的“农村人”与“城市人”。长期以来,这两个群体在社会地位、就业机会、福利待遇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平等现象,尤其是拥有不同的身份地位,这种从制度层面对城乡居民进行的分割,不仅隔离了城乡居民身份,也隔离了城乡儿童,使他们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中获取的教育资源也不均衡。近年来,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并为此在做努力,但国家教育资源倾向城市的现象是长期形成的,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还存在很
3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大的差距[2]。
2.直接原因:重点学校制度的重要选择
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来看,不论城乡、,不论经济状况如何,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办学标准与教学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应尽的基本义务。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教育环境下,我国与教育主管部门曾将注意力有意无意地放在了重点中小学,我国义务教育中出现了“重点学校”制度。首先是教师优势。很多教师个人会因重点学校的工作条件、教学环境、工资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优势而愿意调到重点学校,同时,同一县域内任何一所学校的优秀教师也都可以被重点学校调走,使重点学校的师资队伍增强。其次是生源优势。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升学考试分数将初中毕业生进行划分,分数最高的学生被重点学校先行招收,使重点学校生源质量最优。从历史来看,义务教育重点学校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从客观来看,重点学校垄断了大量稀缺教育资源,导致对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减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