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鲁迅笔下的三教合流与中国鬼神文化

鲁迅笔下的三教合流与中国鬼神文化

来源:百家汽车网
2006年8月  第22卷第3期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anxiInstituteofEducation

  Aug.2006Vol.22 No.3

鲁迅笔下的三教合流与中国鬼神文化

王 兵,田金长

(陕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三教合流”是鲁迅对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特性及盛行根源的深刻总结“;三教合流”源于“诸教同源”,其源在“巫”,这是中国鬼神文化信仰的根柢。“三教合流”与国民劣根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泛神信仰为特征的“巫”文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鲁迅通过这一批判,全面、深入而彻底地清理了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鬼神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铺平了道路,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回归正道,重拾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遗产架起了桥梁。

关键词:鲁迅;三教合流;巫;鬼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8X(2006)03-0043-04

鲁迅一生致力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迷信色彩的鬼神文化,早在1903年,就在《中国地质略论》一文中提出了“因迷信以弱国”的看法,号召人们从迷信的鬼神信仰中苏醒过来“,斩绝妄念,文明乃兴”。可以说,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及其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活动都是在鬼神文化背景下以彻底扫荡鬼神文化为目的的。如果忽略了鬼神文化,则会大大降低对鲁迅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事实上,鲁迅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完成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更重要的是经由国民劣根性而深刻探索了其内在的文化根源,从而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文化的彻底清理。这期间,对“三教合流”的批判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三教合流”:对鬼神文化本质特性及盛行根源的深刻总结

鲁迅以骑墙善变、马虎敷衍、瞒和骗、实利与势力等特征总结了国民劣根性“无特操”的具体内容。这一真实、准确而深入的概括,显示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深入骨髓的洞悉与认识。但鲁迅的伟大并不仅仅表现于此,更令人敬佩的是,与此同时,他对“无特操”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内在根源作出了准确而深入地揭示。在鲁迅看来,以“无特操”为特征的国民劣根性来源于以泛神或多神为特征的鬼神文化信仰,也就是说,国民劣根性是中国鬼神文化信仰所结出的果实,[1](P83)而“三教合流”是这一鬼神

[2](P352)

文化信仰本质的突出表现,也是鬼神文化日益兴盛的重要根源。“诸教同源”是鲁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高度概括。

[3](P111)

鲁迅说“:中国人,所擅长的是所谓‘中庸’,于是终于佛有释藏,道有道藏,不论是非,一齐存在”。“况且历来三教之[4](P327)

争,都无解决,大抵是互相调和,互相容受,终于名为‘同源’而已。”。对于各种信仰都能引为同源,一齐收受,这是中国

人独特的信仰态度。正如西方学者认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对各种形式的混合表现出强烈兴趣,是由于他们确实觉得一切都

[5](P283)可以被调和,真理只是一种约估的事,事实上,达到真理的办法无关紧要”。真理可以被调和约估,这是以泛神和多神为

特征的鬼神信仰所特有的观念。三教合流就是这种含混敷衍信仰状况的表现。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三教同源”明确提出并使之合流而付诸于现实统治的是南朝的梁武帝。他把老子,孔子,佛陀尊为三圣,在政治上实行三教并用。为的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稳定社会现实;以道教的阴私报应和方术谋略来愚弄百姓,维护统治;以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掩饰社会的不平等,提供幻想与寄托。三教合流的一方面加强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统治,另一方面则更加强化地养成了中国人“无特操”的品性。中国人多半成为游移于三教之间的从不执着于任何信仰的伪教徒。得势便为儒,失势便从道,求财消灾便念佛。鲁迅说“: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的。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

收稿日期:2006-06-2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04JK033)

作者简介:王兵(1966-),女,陕西西安人,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4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采用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唐有三教辩论,后来变成大家打诨;所谓名儒,做几篇伽蓝碑文也不算什么大事。宋儒道貌岸然,而窃取禅师的语录。清呢,去今不远,我们还可以知道儒者的相信《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并且会请和尚到

[6](P310)家里来拜忏”。这种什么都信的信仰貌似虔诚,而实质上其内部掩藏的却是什么都不信的信仰实底。因此鲁迅嘲讽地[3](P224)说“:和尚喝酒养婆娘,他最不信天堂地狱。巫师对人见神见鬼,但鬼神是怎样的东西,他自己心里是明白的”。

在文学作品里,鲁迅也多次描绘了三教合流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广泛表现。例如民间的祭神活动,往往是三教混杂,不加区分。在绍兴民间的迎神赛会上,要唱“目连戏”。目连戏反映的是佛教故事,但整个迎神活动,却与道教有关。在小说《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的祖母去世后,亲族商议,要求魏连殳必须遵行丧葬仪式中的三大条件: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这三大条件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表现。在小说《祝福》里,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窗下案头是《近思录集注》《、四书衬》,墙上挂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条幅,这是朱熹解释《论语・季氏》的语录。但他的书房墙壁上,则挂着朱拓的大“寿”字,是“陈抟老祖”写的。陈抟为五代宋初之道士,好读《易》经,所著《无极图》《、先天图》对理学产生了较大影响。鲁迅之所以对鲁四老爷书房的装饰进行不厌其烦的细致描绘,意在点明鲁四老爷是一个杂糅儒释道三教为一身的颇具代表性的人物。而鲁四老爷身上所表现出的自私,冷酷,虚伪的特性,也因此而具有了信仰根源上的揭示。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一条漫长的贯通古今的历史长河的话,那么在它流淌的过程中,早已偏离了它曾经拥有过的纯正航道,并且不断有其它河流汇入其中,逐渐形成一条愈来愈浩瀚,愈来愈复杂,也愈来愈污浊的长江大河。这汇入的支流,有墨、法、道、释等等,其中最显著的则是道与释。儒家经过了这一“三教合流”的融汇,其鬼神色彩愈加浓厚,迷信的特质也愈加强化。在这一信仰之上所形成的愚昧,虚伪,势利的国民劣根性也愈加根深蒂固。鲁迅之所以如此痛恨“三教合流”,与其使儒家文化沉渣泛起,糟粕横生,以及逐渐使儒家文化日益远离了它最原初的本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小说《长明灯》里,鲁迅饶有深意地描写了“疯子”执意要吹熄的那盏象征着漫长的封建传统文化的“长明灯”。这“长明灯”,据说“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梁武帝既是儒家所谓治国平天下的帝王,又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佛教徒,同时,又与道教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尤其重要的是,他是最早提倡三教合流的代表人物,因此这里描写的所谓“长明灯”,实际上就是“三教合流”的中国鬼神文化的象征。鲁迅以“疯子”发出的一句“我放火”的呐喊,表达了对“三教合流”鬼神文化的强烈痛恨与反叛。在对“三教合流”的猛烈批判中,鲁迅肃清了儒家文化在历史流传过程中掺杂的污泥浊水,从而对儒家文化这一历史长河起到了过滤与净化的作用。

二“、巫”:对“三教合流”内在根源的纵深上溯

三教所以合流,是因其同源,那么,其源何在?共同的基点究竟在那里?鲁迅对此作出了极为深刻的探索。

[5](P154)

在“三教合流”中,鲁迅尤其重视道教,认为它是“中国的根柢”。在这一鬼神文化的根柢问题上,鲁迅刨根究底,付

出了极大的努力。

[7](P532)鲁迅指出“: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的大半”。鲁迅为何要单单提出

道教并强调中国人的亲道情结呢?因为道教虽然创立于东汉时期的“五斗米道”,但实际上渊源相当久远。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远承中国上古时期的巫术,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及道家哲学的源远流长的民族宗教,是典型的泛神及多神信仰。道教虽奉老子及其《道德经》为渊源,但实质上二者有着本质区别。道教真正所本的并非老子的《道德经》,而是迷信色彩浓厚的“巫”文化,这是中国鬼神文化最久远的源头。早在春秋战国之前的上古时期,儒家天命观就已从独一性、超越性的“上帝”下移

[8]

为泛化的“日月山川,天地亡灵”的鬼神崇拜。史料记载的发生在远古时期的“绝地天通”的史实就是这一信仰巨变的标志。

这一信仰巨变带来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巫”的出现及其普泛化。所谓“家有巫史”,就说明了“巫”的地位衰落与祭祀性质的

[9](P119)改变。也就是说,目前通常我们所说的“巫”文化,是指这场信仰巨变后产生的泛神及多神信仰,而这场巨变前的信仰则

因过于久远和文字资料的欠缺而日益中断。孔子曾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了对上古纯正信仰的渴慕,同时,也以“不语怪力乱神”表达了对以“巫”为代表的泛神信仰的怀疑。但由于孔子未能对这两种信仰提供明确的辨析,也未能对“巫”文化作出明确的否定,因此,也为其进一步发展留下了空隙。孔子之后,在儒道的相互结合中,儒家思想因道教浓厚的巫文化而诱发、强化了原本就潜在的上古时期信仰下移后的鬼神文化色彩。而佛教也是因为在道教的巫文化中找到了相似的契合点而获得了认同。佛教最初进入中国时,是得益于援道释佛才立足的。可见,道教的巫文化是中国鬼神文化共同追溯到的同源始祖。从另一角度看,这一鬼神文化的同源始祖具有极大的附着力与吸附力,它附着在儒家文化中,使儒家文化在孔子时代一度有所沉寂的鬼神色彩渐渐浮出地表;它吸附了佛家文化,使佛教中本所具有的鬼神文化日益彰显,因此,道教的“巫”文化是“三教合流”鬼神文化至为关键的根源。鲁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道教及其“巫”文化做出了尖锐的揭露和猛烈的批判。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遭遇了两次巨大的冲击:一次是汉代的以道释儒;一次是宋代的佛道入儒。这两次冲击都与道教有关,尤其是与道教的巫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正是道教的巫文化,对三教合流起到了本质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儒学经历了三教合流之后而日益神学化、迷信化的根本原因。汉代的所谓以道释儒的

4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具体内容,就是以巫术迷信观点去解释儒家的六经。汉代盛行谶纬之说,而谶纬之源,近接董仲舒创立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宇宙论,远承《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实际上就是源自上古时期泛神教所产生的巫术、方术学说。经过这一次的儒道合流,儒家在孔子时期奠定的“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动摇,从此,儒家转变路向,朝着鬼神文化的方向逐渐推进。汉代也是佛教初入和道教初建的时期,佛教最初是附庸于道术流传的。当时,佛教也被理解为黄老之学,因此,可以说,道教的巫术迷信与佛教的鬼神信仰的碰撞,使佛教在中国找到了与其相同的、适宜于生存的土壤,这是佛教得以移植于中国的重要因素。佛教的进入,再一次强化了中国本土文化中的鬼神信仰,使儒家文化具有了更为强烈的鬼神特质。鲁迅说“: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谈也杂出,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的鬼怪到小说里,使

[4](P308)它更加发达起来”。鲁迅谈的是小说的变迁,但同时道出了佛教传入之后鬼神之说日炽的客观事实。儒家文化在完成

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融汇之后,其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鲁迅说“:至于怎样的是中国精神,我实在不知道。就绘画而论,六

[10](P44)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无所谓国画了”。在此,鲁迅又一次以艺术作品为实例,表达了中国主流文化的逐渐改

变与转义。这正如陈寅恪所认为的“: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特别是佛教,经过国人的吸收和改造,在我国思想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

[5](P111)响”。

儒释道三教合流使中国儒家文化中潜藏的鬼神迷信色彩愈益兴盛,三教合流乃在于三教“同源”,而其源在“巫”。这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后梳理出的一条清晰的线索。也就是说,源自上古时期极具泛神信仰特征的巫文化,是真正充满糟粕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根柢”。“巫”文化是因“,三教合流”是“巫”文化所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而国民劣根性又是这一文化现象所必然结出的果实。鲁迅说,后代的所谓妖怪神魔思想“正就是巫底思想,即所谓‘万有神教’”“此种思想,,到了现

[4](P307)在,依然留存,像:常见在树上挂着‘有求必应’的匾,便足以证明社会上还将树木当神,正如六朝人一样的迷信”。鲁迅

从小说、神话、传奇等研究中多方面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志怪之作……,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

18)

[4](P17-造者亦未是;所载祀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

鲁迅在此说明的是,神话乃一切宗教与艺术的

源头《山海经》,是中国神话的代表,它既非禹、益所作,也非因《楚辞》而作。据考证,它源于上古之巫术,可称其为巫书。鲁迅从宗教的起源———神话入手,考察了中国神话的起源,以此证明了中国人的鬼神宗教信仰最纵深的源头在于“巫”所代表的泛神信仰。在此基础上,鲁迅又进一步揭示出,中国人的神话思维不如西方发达,也远比西方衰微得早,这是因为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而中国人的重实际而黜玄想“其故殆尤在鬼神之不别”。所谓“鬼神之不别”是指信仰对象混杂不清,也就是信仰下移后信仰对象的庞杂混乱,是非不辨。这正是以泛神和多神为特征的鬼神信仰共同的特性。“天神地迅还点明了“人神混杂”的现象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只是“古者虽若有辨”,但后来却“人鬼亦得为神传统文化其流与源的和背离。

鲁迅曾说,中国进化的情形,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

[4](P301)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因此,鲁迅感慨中国的进化总比别国来得慢,有一日三秋之感。在这里,鲁

人鬼”的“人神混杂”使

中国人的思维局限于现世物质层面,从而脱离了对超越的更高境界的眺望。这是神话思维衰微和信仰失落的根本原因。鲁

[4](P22)

”。在此强调了中国

迅实际上强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后起的文化演变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促使我们对外来的异质文化仅仅作出合乎本民族传统特性的选择,另一方面则促使我们对外来的异质文化作出合乎本民族传统特性的改造。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无法真正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新鲜血液,反而将外来文化统统纳入传统文化的轨道,结果是反反复复,羼羼杂杂,难以走出传统文化的怪圈。“万有神教”的“巫”文化,就是这样控制着我们的民族信仰,它仿佛是我们民族血液中败坏的基因,在我们的血管里历代流淌。鲁迅说“: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昏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所以我们现在虽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昏乱分子

[11](P313)

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的人物: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要想好好做人,彻底走出几千年

“鬼蜮”世界的怪圈,就必须将几千年民族文化中的“巫”文化根柢连根拔起,否则,便难见“真的人”的曙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鬼神文化的反叛,其全面性,深刻性,彻底性是前无古人的。从横向的角度看,他对鬼神文化的反叛涉及到儒释道等一切传统文化,即使现实社会中新生的打着“耶稣”招牌的所谓中国式的洋教,鲁迅也能一眼看穿其名为新教而实为“三教合流”之变种的实质,从而毫不留情地揭露其“麒麟皮下的马脚”。从纵向的角度看,鲁迅穿越了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漫长隧道,把反叛的矛头直接指向民族文化中“巫”文化那罪恶的源头。因此,鲁迅如同他笔下那气势磅礴的狂人,横扫上下,纵观古今,完成了对中国鬼神文化最彻底的清理。

三、鲁迅的当代意义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试图对其精华进行充分挖掘的新时代。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发

4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展的根基,而非单单依凭外来文化来拯救民族命运,是当代知识分子达成的共识,也是他们探索努力的目标。那么,鲁迅的思想是否还具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正确性和指导性?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反叛是否意味着会使我们丧失自身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性?这正是近年来鲁迅颇具争议的焦点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和分歧,是因为对鲁迅所反叛的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缺乏清晰的了解。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鲁迅那一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狭义的概念,是指孔子为代表的春秋战国以后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发展到清末的融会了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理学文化,这才是他们批判的真正矛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孔家店”为旗帜,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批判对象的阶段性和特定内容。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并非起始于孔子,而较孔子时代更加久远的“巫”文化也并非中国文化的真正源头,尽管它源远流长。因此,鲁迅虽然主张彻底扫荡中国传统文化,但实质上针对的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偶像崇拜的鬼神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流而不是源。鲁迅的反叛恰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铺平了道路,为我们在新时代回归正道,重拾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遗产架起了桥梁。我认为,在当今时代,鲁迅的意义不但不会消解,反而更加值得我们重视,并且他必将在未来的时代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王兵.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与中国鬼神文化[J].社会科学评论,2005(1).[2] 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 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4] 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5] 郑欣淼.鲁迅与宗教文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6] 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7] 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8] 王兵.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与演变[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9] 陈咏明.儒学与中国宗教传统[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0] 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1] 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李兆平]

TheThree2ReligionConcourseandChineseDemonologyPennedbyLuXun

WANGBing,TIANJin2chang

(ShaanxiInstituteofEducation,Xi’an710061,China)

Abstract:Thethree2religionconcoursegivenbyLuXunisthesummeryofthenatureofChinesedemonolo2gyandtheoriginofitsprevalence,whichisoriginatedfromthefactthatallreligionssharethesameoriginandliesinthewitchcraft.ThisistherootoftheChinesebeliefindemonology.Similarly,thethree2religionconcourseandthenationalinferiorityalsoresultfromthewitchcraft,whichischaracterizedbypantheismintheChineseculture.Critically,LuXuthoroughlysortedouttheage2oldChinesedemonologyandpavedthewayfortheradi2calreformof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Simultaneously,hehelpedustoreturntotherighttrackandabsorbtheprofoundessenceandheritagein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Keywords:LuXun;three2religionconcoures;witchcraft;Chineseculture;demonology

4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