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1. 请全面分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格律特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然后说明此诗是怎样使“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的? (10.0 分)
答: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之叹,后人亦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悲。
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歌颂野草,又超出野草,给人积极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意。
第 1 页 共 10 页
2. 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简述豪放派词的主要特色。 (10.0 分)
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大江淘洗古中国千百年的英雄人物,实在出人意表,创出了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读者的思维也仿佛伴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放纵奔流,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两句又是一幅对联,并且对得很工整,很有气势,这不能不说是苏词炼字艺术的魅力。所以,这三句写景状物,以苏轼特有的豪放之气荡涤着读者的心胸。苏轼的《赤壁怀古》,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结句“人生如梦,一樽不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借佛、道思想放松自己,安慰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豁达。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书生,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他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所以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
3. 阅读曹植《白马篇》,首先概述诗意,然后简析作者借幽并游侠儿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0.0 分)
第 2 页 共 10 页
答: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魂魄毅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由此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4. 请结合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下列文段,简论逆境、坚毅的性格与成就事业的关系。(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託於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0.0 分)
答:读罢此文后深受感触:逆境塑造坚毅的性格,而坚毅的性格又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碰到困难时,我们要把困难视作成长的条件,不要惧怕和回避困难。事情的解决方法是人想出来的;机会是给愿意站出来,有肩膀的人的。 一个人做事业,如果没有坚强的个性,即使成功,那也可能是一种投机或者偶然。所以面对人生坎坷,我们要选择坚强面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好的磨练,使自己更加坚强,从而塑造出坚毅的性格。 面对人生坎坷,有时候坚持会很孤独,但我们要学会坚持,要有好的心态,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这样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来引导我们。要有坚毅的性格,坚
第 3 页 共 10 页
持自己对的方向。要有高度,学会放大格局。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体看点,点很微小;从点看体,看不清楚。
要学会为成功找方法,不要为失败找理由。只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这也是孙子、屈原、吕不韦等古人能功成名就,彪炳千古的原因。
5. 阅读《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章,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牆之内也。”
(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三条?
答:(1)先王封国不可伐(2)邦域之中不必伐 (3)社稷之臣不当伐
(2)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答: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第 4 页 共 10 页
(3)本文采用什么方式来展开议论的?
答:以横向模式展从三方面来展开议论
(4)本文采取了哪种驳论方式?
答:属于演绎论证法。如“是社稷之臣也”,暗含大前提:伐社稷之臣非礼;小前提:颛臾为社稷之臣;结论:伐颛臾非礼,对话的驳论形式。
(5)文中带下划线的一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10.0 分)
答:引用、呼告、比喻、反诘
6.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请问《荀子·劝学》中的这两段话各是什么意思?它们分别给您什么启发? (10.0 分)
答:①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假,是借助的意思)
②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第 5 页 共 10 页
7.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开头两句是用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气氛和心境。这属于“赋、比、兴”中的哪一种?《文心雕龙》和《诗集传》分别是怎样解释“兴”的?《诗经》中的“兴”可细分为哪几种情况?请一一举例说明之。 (10.0 分)
答:兴。兴的意思是借物起兴,就是以事物开头,借以联想引出情感的抒发来,一般在诗章的开头。
8. 试全面分析李白《劳劳亭》诗的格律特点,然后解释劳劳亭的意思,简述此诗的主旨,并指出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格?(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0.0 分)
答: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
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9. 《朋党论》写作上有哪两个显著特点?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第 6 页 共 10 页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0.0 分)
答:1.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第 7 页 共 10 页
为了阐明朋党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全文的第二部分中。
第二部分的第二自然段,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与伪朋的实质,是说理的对比。“同道”与“同利”是其结党的不同基础,“真”与“伪”则是其朋党实质性差异。
第三自然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
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较古代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与“乱”、“兴”与“亡”进行对照。“八元、八恺”等是君子之朋,“四凶”等属小人之朋。君子之朋受到信任、重用,则天下大治,国家兴旺;反之则天下大乱,国家灭亡。
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说明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作者比较历史上的人君对君子之朋不同的态度,将“能辨”与“不辨”、“用”与“退”进行对照。舜、周武王等圣明之君能辨别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任用君子之朋,因而国运昌盛;纣、汉灵帝等昏淫之君禁绝或杀戮君子之朋,终于乱亡其国。
通过上述对比,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真与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之朋的得与失、利与弊,则一目了然。
2.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分步分析论证。 第一步,紧紧抓住一个“辨”字,从理论上分析真朋与伪朋的本质不同,明确提出“故为人君者,但当
第 8 页 共 10 页
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立论基础坚实。
第二步,紧承此义,列举历史事实,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不同历史作用。综观历史,凡君子之朋兴则国兴,小人之朋得势则国亡。这就说明“辨其君子、小人”并且区别对待,对国之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君子、小人之朋的任用贬退,是国君职责所在。
第三步即紧承前文而论述国君对君子、小人之朋的态度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用历史事实,论证了用君子之朋则国兴,贬君子之朋则国亡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地阐明了“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且分别进退之的中心意旨。文章最后以“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一语结束全文。由于前面对“鉴”的内容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述,此处已在不言之中。
3.运用排比、对偶,增强说理气势。
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对偶句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排比句如“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又如第四段中自“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起,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彻底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后面又连用两个“莫如”,对贤君给予肯定。
10. 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
第 9 页 共 10 页
一人凝立远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方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而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屦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与?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10.0 分)
答:黄淳耀的《李龙眠画罗汉记》运笔传神寓意含蓄的特点
实质上就是看图写作。作者体会到李龙眠人物画
也多攫住人物的自然神情。描写人物虽
对画面形象的记叙
仅寥寥数语却能得其精神。 写方渡的罗汉那种离岸涉水时敛神屏息的神情及至中流时勉为其难的神情
去岸不远时庆幸欣喜的神情
描摹细腻
栩栩如生
并且凸显罗汉也极力描写他
渡江的不胜其苦。 至於未渡的五个罗汉们各自不同的神态一个是临渡而无意
其中一个因纸坏仅见腰足
一个是逡巡而观望一个写出他决心初下的愉悦
也是为了衬托渡江的
神情一个描写入水将渡前的审慎心理。对这一组人物的刻意描写
艰难。 已渡者怡然自得的神态实际上也是对渡江艰难的一种反衬。作者对於李龙眠画作‚在心不在相‛着重人物内在精神的刻画
可谓深得其旨。
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