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引言
我们从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知道,“人首蛇身”的形象大量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中。例如:伏羲与女娲,他们在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这些“人首蛇身”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图腾或者标志,它具有及其丰富的内在含义,表现出了原始人类的美好愿望以及他们的信仰。
1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
在已知的古典文献中,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并不少见。像我们所熟悉女娲伏羲的形象,以及在被称为巫觋之书的《山海经》里就有相当多除女娲伏羲外的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
1.1记载最多的人首蛇身形象——女娲、伏羲
女娲与伏羲是记载最多的人首蛇身的神人,他们不管是在古典文献中还是出土的壁画文物上的形象大多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山海经 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 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①在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中所做的解释
①
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P261
1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是,此名曰“延维”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的苗民所祀奉的神明,实际上是交尾的伏羲、女娲。王逸《楚辞问天》“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这里的二皇指的就是伏羲,女娲。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①
除了文献典籍里记载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在各地出土的壁画,锦帛等也发现了大量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像。
在山东地区出土的沂南汉画像石墓墓门东侧支柱下面的画像,一巨人的怀抱中有二个首蛇尾之人,左边执规有髻者应当为女娲,右边执矩戴冠者应当为伏羲。
嘉祥县武梁祠西壁画像的第二层,右端为伏羲女娲交尾像,女娲举规,伏羲持矩,后石室第五石第二层右边刻伏羲执矩,女娲执规的人身蛇尾相交的画像。②
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如图
以及合川县东汉画像石墓,在后室右门柱正面刻一人首人身蛇尾像,双手托内有阳乌
①②
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 P17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 P56
2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的日轮,当为伏羲。
人首蛇身形象的女娲伏羲存在不仅仅只有以上列举的文献以及出土文物上,在此仅仅是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
1.2其他人首蛇身形象
相较于女娲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普遍性,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大量的具有人首蛇身这一形象神人。
1, 烛龙,关于烛龙的记载,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2, 贰负神,《山海经·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
3, 共工,《神异经·西北荒经》云;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贪恶愚顽,名曰共工。
4, 窳,《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
当然这个统计只个大概,不能穷尽。在这里就大略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
3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上述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出现的文献出土文物中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人首蛇身形象的图像与文字记载考其年代,大致上起战国末年下至魏晋之间。但是我们所了解的带有蛇图腾的出现则是在更早的上古中国。
2神话中 “人首蛇身”形象的代表意义
2.1原始社会人类的审美意向
4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人首蛇身形象的出现体现了上古人们用图腾符号来表现他们对美的感受。先民对美的感受起源于先民对于生活的解读,和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①
人首蛇身的原始意向是先民们对蛇的崇拜,蛇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渔猎时期,蛇的形象逐渐成为图腾,它既是崇拜的对象,又被视为民族部落的标志或名称。实际上它是动植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揉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②他的影响相当的广泛而深远,甚至现在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仍然存在着。蛇作为图腾的存在是一个家族为了能保证生命的安全和不断繁衍生息而创造出来的,一般而言图腾的形象都是一种来自于他们周围熟悉环境中的形象,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蛇图腾作为一种原始氏族的标志,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当然这是我们的先人想象出来的。在原始装饰中具有很普遍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最早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装饰,体现了原始宗教的崇拜,这些图腾或纹刺于身体上或刻在器皿与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图案。
先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同时也是先民的“自然哲学”,虽然这种“哲学”显得幼稚而简陋,但是却朴实的反应了先民的审美意向。
从另一个角度:甲骨文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甲骨文中大凡有关动物的字大都是自然形态的摹拟。首先,甲骨文蛇字
象一条在路上蜿蜒爬行的长虫,实际上这就是个自然形
式的蛇。现在人们看到蛇图腾的这个符号,很难再对它产生崇敬的心情,最多也不过是从书法的角度纯欣赏。而先民一看到这个符号,就禁不住受到它的魔力的召唤,激起情感的冲动,甚至于为了他顶礼膜拜,赴汤蹈火也不为过。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蛇是比较早的被视为民族的始祖而受到供奉的。在出土的汉代
①②
大众文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9期 P97
中国<蛇志>杂志[B]中国蛇协蛇志编辑部,1994 第6卷第4期 P54
5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画像砖上,有一对人面蛇身交尾状的蛇,可以考证这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祸。在《山海经》里,也有“共工氏蛇身朱发”的说法。福建古称东越那里曾居住有“四夷、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九貉”等少数民族。①其中七闽是指七支居住在福建各地的闽族。而这个闽族的闽是什么意思呢?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闽是东南粤蛇神。”这是因为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亚热带东海之滨,境内山岭连绵而且蛇多,因此闽族人畏蛇,便以蛇作图腾崇拜。诗经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黑,维馗维蛇”。译成现代诗就是:“吉祥的梦是什么呢?梦中见到熊和黑,梦中见到毯和蛇”。古人甚至把梦见蛇视为一种吉祥的先兆。在《小雅·斯干》里:“维脸维蛇,女子之祥。”意思说梦见脸和蛇,是生千金小姐的好兆头。蛇还寓意夫妻爱情永笃。《诗经·庸风》中:“君子偕老,副算六咖,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就是说:“恩爱夫妻白头到老,爱情像蛇一样温存绵长,像山河一样永恒。”②
现在地区的派花族,对蛇崇拜仍十分盛行,生活用具上皆精雕蛇纹。蛇还是我国十二生肖宠物,这跟蛇崇拜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者‘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就是这样的,《山海经》和其他典籍中的好些神人(如‘共工’、‘公共之臣’等等)也是这样。包括出现很晚的所谓‘开天辟地’的‘盘古’也依然沿袭这样‘人首蛇身’说,《山海经》中虽然还有好些‘人首马身’,‘豚神人面’,‘鸟身人面’,但更突出的仍然是这个‘人首蛇身’。”③
从上述的对蛇崇拜无一不反应着原始人的我们民族的审美形态: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①②
闻一多. 神话与诗[M].上海人民出版社 P22
王钟陵.中国神话中蛇龙意象之蕴意及演化[J].江海学刊,1991,(5) P147. ③
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 P19
6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2被向往的顽强生命力
在上古的东夷部族落中,他们将蛇视为图腾,应为在他们的眼中,蛇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应为蛇死而不僵,僵却不死,于是他被视为是永恒生命的象征。那么为什么东夷部落会对蛇生命力的崇拜如此之深呢?这就要从上古东夷部族独特的生活环境的来分析。
上古东夷部落活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海岱地区,在这片地区,上古时代杂草丛生、森林密布、河网纵横、而且极容易有洪水泛滥,而蛇则是当时最为常见的动物,同时也是当时最为可怕的生灵之一,它神出鬼没,而且具有强大而神秘的杀伤力。东夷部族想要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就要与大自然角力,同时也少不了要与蛇进行较量。在不断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以及在于蛇的斗争中必然相当多的人畜死于蛇口,有的蛇能口吞巨物,有的蛇能一击致人死地,于是这种蛇的这种在上古东夷部族人们看来很神奇的能量以及其庞大的数量是东夷人感到震惊。于是东夷人开始猜测自己能不能拥有想敌人身上那样强大而神秘的能量呢?文化人类学认为,上古时代的初民有这样一种认知,对神秘的敌对力量进行安抚和祭祀,可以化异己力量为自己的拥有的能量,于是,人们开始抚慰和祭祀活着和死亡的蛇的灵魂,开始产生蛇的崇拜,这种信仰在东夷族群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蛇便升格为神灵了。这种神灵,代表着生命力和普遍的繁荣昌盛,起初时这种神灵几乎到处都有,到最后,浓缩成伏羲、女娲神话形象。
事实上,蛇就是几乎与华夏族同时主宰黄河流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作为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力和自然神,包括对动植物的崇拜,蕴涵极其深厚。
这与历史上记载的《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白皋,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以及《淮南子·时则训》云:“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是相符的。太白皋,即
7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伏羲,“太昊伏羲氏”。①
回顾人类早期历史,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第四纪冰期。在冰河时期,严寒使曾在低山、丘陵地带从事采集的人类集群不得不向高原、中高山区有森林、洞穴的地带转移。这时际一度在大河中下游地区繁衍、栖息的动植物因遭冰河的侵害,濒于灭绝;而高山区的耐寒的泰加森林与冷血动物蛇等,却得以幸存。对于蛇的这种抵御严寒的能力上古部族的人们也是感到相当不可思议的,期望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能力,以抵御外在来自自然界的对生命的威胁。于是蛇在不知不觉中被神化。对于蛇的这种崇拜展现了初民的一种希冀和精神寄托,那种对生命的崇拜。
正如何星亮先生说的:“蛇在许多方面都远超过人,自然会引起原始时代的人们的羡慕。”②
2.3旺盛生殖力的崇拜
纵观有关女娲神话的材料,最能说明蛇身为女性生殖器官象征的,应算是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交尾图,图中交尾的文化意义,绝非图腾崇拜或其他宏博的神秘的哲学认识。③
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女娲伏羲的神话故事,如果剥去后人为其包裹的人间化面纱,他们在远古人们的心目中却是巨大的蛇。“女娲,古神女而帝后,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隧人之世……生伏羲·一人首蛇身”。④
蛇作为冷血的爬行动物,他是具有冬眠的习惯的。蛇出洞穴活动的季节,正是春暖花
①②
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P376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 P45 ③
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131 ④
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P433
8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开寻偶的时节。这时候原始人们见到的蛇又多为正在寻偶的或正在交尾的蛇,而见到这种蛇,被视为吉祥的预兆。因此,交尾蛇就被人们当作人类自己兴旺发达的标志,自然而然地将它作为生殖的图腾象征。
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像。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均为人首蛇身,下身作交尾状中间有一个婴儿。
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汉墓出土的“三人合抱图像”砖上两蛇交尾图,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矛上的一人双手拥抱两条缠结交尾的蛇纹饰,《南诏图传》中的二蛇交尾图。
这些众多的二蛇交尾图,都说明蛇崇拜的主旨是生殖,证明氏羌系统的民族都把蛇作为生殖繁盛的寄托。
“蛇的躯体象征着激情” “蛇的躯体象征生殖器”①杨知勇先生也说:“几千年来,蛇一直是性激情的象征。”“蛇身盘柱的表现,意味着在性激情影响下勃起的男根。”
据英国学者哈雷克特涅研究认为,“蛇象征色情,性欲,及性姿”等等。据说人体的健康及两性的自然相吸引,都是蛇的作用所致。创世纪的‘蛇’字,本义为‘舌的主宰’,意即意识里的‘色心’,及色心的表现。”②
盘蛇所围成的圆圈,代表女性生殖器,恰如圆环或椭圆之象征玄扎,而蛇头颈部状为男根……据《路史·后纪一》注引《宝犊记》:“帝女游于华青之渊,感蛇而孕,十三年成危
①②
美国O•A魏勒.性崇拜[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P77 美国O•A魏勒.性崇拜[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P152
9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牺。”所谓感蛇而孕,就是与某男子相交而孕,蛇在这里象征男根乃至男性。①
彝文《祭龙经》中致使鲁肯舍夷怀孕生子的小金龙,其原型是蛇。这里的蛇,如同“九隆神话”中的“木”一样,隐喻的都是男性生殖器乃至男性,鲁肯舍夷迎回奉祀的其实是男性,其内涵也是生殖崇拜。《赛坡膜》中蛇郎与七妹结为夫妻,娥山县“玛贺尼”梦龙生子,其主题就是生殖,也是生殖崇拜从感生向性生转化的两个典型实例。至于哀牢山彝族的崇蛇,生殖的内涵更是明显不过了。
为何原始人们会对蛇的产生生殖崇拜,其实不难想象到,原始社会,人类的繁衍延续在相当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希望有更多的子孙后代,看到蛇旺盛的繁殖能力,以及上述的几个原因,自然而然对蛇上升到生殖崇拜了
由此可见,蛇崇拜的实质是生殖,与人类的生育、繁衍、发展有关。
2.4“人定胜天”的精神
原始人类在生产力低下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一切祸害,没法逃避、控制。便对自然力产生恐惧、敬畏,在大自然面前的力量是微小的,他们迫切的需要力量。
由于早期人类多次因生存需要而无意与蛇遭遇并受其残害;在悲痛、惧怕心理的交织下,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蛇的一种敬畏心理。将蛇视为超凡,视为具有极大威慑力的神。因而对其贡奉、敬若神明。
①
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142
10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蛇也绝非是为力。人们知道了如何治疗蛇毒,知道如何捕蛇。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下人类的生存能与扩展能力已有极大改善,使蛇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早先的人类普遍有祖先崇拜的习俗,正是这一远古习俗使铜石并用时代的人类,仍效法祖先,对蛇乃视之如神,视为一种无故的,能致一切强敌于死命的威慑力量。但是这一切却也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单纯的蛇的图腾变成了人首蛇身形象。有学者认为:“这正是自然力已被人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了的神话式反映,所谓‘神’,除了自然神以外,许多乃是其时浮现在历史之流上的父家长豪酋之神话式表现,于是被征服了的蛇也就开始了从王者豪酋之装饰(珥蛇即是以蛇饰示神力)到帝王权力之标志的意义发展。” ①
不得不的说人首蛇身是超越人与神的存在,因而出现了蛇、神、人三位一休情形。即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原始神话中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这些形象包含了原始人类对人定胜天的美好愿望,并且也在不断的想这个目标不断前进。这一新时代不仅是人类史前史中的辉煌时代,而且也是萌发人类早期神话、传说的时代。
在《山海经》中,蛇的形象处处可见,有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烛阴,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同样也是人首蛇身。此外,还有主旱的大蛇,食鹿的青蛇,乘雾的飞蛇,吞象的巴蛇,偷吃天帝神药的玄蛇,帮助大禹治水的黑蛇,被羿斩杀的修蛇,守护圣地的灵蛇等等,数不胜数,几乎遍布了这一时期神话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使我们相信,蛇在先民眼中,实在是一种可怕而又灵异的动物。古人认为蛇具有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力量使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被自然所约束,于是便出现了蛇的崇拜。禹治水是著名的认定胜天的故事,而禹的名字就是蛇,我国第一部按文字形体结构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训“禹”字时就指出:“禹,虫也,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从,象形”可见,“禹”原是对蛇类的别称,华夏民族的把国之祖大禹之名用它来作,不就能
①
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33
11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看出来对蛇的崇拜其实是种人定胜天的精神。
3人首蛇身的升华——“龙”
华夏民族的始祖即人首蛇身的二皇——女娲,伏羲,他们所出现的形象大多的二蛇交尾的状态。《史记·周本纪》《集解》引虞翻曰:“龙自号褒之二先君也。”由二龙为“同于王庭”的雌雄二龙推之,所谓“二君”自认是夫妇二人。夫妇二人有着共同为人“先君”的资格并且是龙的化身,这简直是女娲伏羲。伏羲本意做包羲包同褒,说不定伏羲氏与褒国果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至少我们这二龙神,与那人首蛇身的二神来代表一种传说在演变过程上的某阶段,毫不牵强。
12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3.1“人首蛇身”形象的渗透
13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在古代乃至现代民族中,蛇龙是可以互化的。《易·系辞下》说:“尺镬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白族民间故事《小黄龙故事》、《龙母》、《龙女小三妹》等,其中蛇龙通常互化,蛇变成龙,龙变成蛇。闻一多先生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据载,黄帝母族的图腾是蛇。黄帝母族为娇氏,“娇”即蛇,古又通桥。传说黄帝葬于桥山,说明黄帝奉蛇为图腾。《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帝)黄龙体”。《天宫书·注》说:“(黄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黄龙体。”说明黄帝氏族的“黄龙”是蛇。此后,夏、商、周三代都继承女娲、伏羲、黄帝为代表的蛇图腾。《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说:“撷项之子鲸,生禹于石纽。”场纽在今四川省茂汉县境内。《初学记》引《归藏启笠篇》说:“鲸死,三岁不腐,剖之于吴刀,化为黄龙,是用出禹。”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禹姓姆,即已,即蛇;禹字从虫,虫与已同,即与蛇同,而蛇与龙同类,也可证为禹是龙。
14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周礼·春官·司常》说:“交龙为旗。”“交龙者”,蛇也,交龙即是交尾的蛇。说明周朝曾以交尾蛇图像为部族标记。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的神话传说中无处不在人首蛇身的这一形象。
3.2蛇崇拜的升华
甲骨文中有关动物的字大都是自然原形的摹拟,而龙字是一个较罕见的例外。它是由自然界中蛇、鹿、鱼、海马等各种动物的结合体,是原始社会人们宗教的、审美的观念凝聚在自然物上的结果,是一种精神的产品。它说明想象这种审美知觉的心理形式,很早就给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从图画文、甲骨文可以看出,龙形的主体是蛇。由此推知,龙图腾是由蛇图腾演变而来的。蛇图腾演变为龙图腾的轨迹,还可以从新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比如,近来新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盖上龙的造型,几乎与蛇一样,只是显得粗壮些。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也有似蛇非蛇、有鳞有角的龙蛇。后世那种腾云驾雾的飞龙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作云先生也认为:“蛇加以神化,变成图腾物,就是龙”。
15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据《吕氏春秋·恃君览》、《列子·汤问》、《管子·君臣》、《白虎通》等书载,龙的始祖要推女祸、伏羲,这是以兄妹为夫妻的一对人类的始祖。又据郭璞《山海经·大荒经注》、王平《楚辞章句·天问注》,他们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时代,可能是中国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转折期。女娟造人的传说显示了女性在蕃衍人类中的伟大作用,伏羲制八卦的传说又显性了男性在创建文明社会中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既是现实世界中改天换地的英雄,又是具有超人力量的神。这对人神合一的崇高偶像的后裔—黄帝,也是“人面蛇身”。其它一些以兽图腾为主的氏族,如蚩尤氏等,在野蛮、残酷的原始战争中被以蛇图腾为主的氏族融合了。强大的蛇图腾氏族吸取其它动物图腾的精华并把显赫的战功挂在自己的旗帜上,于是就出现了超自然物的龙图腾,在蛇图腾存遗的地方,人们普遍认为蛇是龙的原型物,因此往往忌呼蛇名,而用其他叫法取代。如江、浙一带称蛇为“苍龙”、“天龙”;安徽当涂一带称蛇为“家龙”;江西清江由于敬事家蛇,而称其为“祖龙”等等。最为典型的福建一些地方,则干脆在龙舟上装饰蛇首,在船身上画蛇,这些都是把龙看成是蛇化身的表现。并且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地人在向龙祈雨时,还往往将老蛇的出现与否作为下雨的征兆。如福建莆田县黄龙坑龙潭,曾是乡人祈雨的地方,史载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大旱,县尉朱子昌到这里祈雨,“献奠毕,有物似蛇浮水面,大雨随注。”另外延平府的百姓遇到旱灾时,也是在祈雨时手持一小瓶,登上高山,若发现瓶中“有小红蛇即雨”。这些祈雨时以蛇为征兆的联想,深刻而充分地说明了龙崇拜与蛇崇拜的相互交织与影响。
16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3.3“龙”的形象
文明的出现,国家的萌生,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当我们的祖先将跨入文明的门槛的时候,战争一场接一场地来到了。
先是阪泉之战,整合了华夏部族内的秩序,接着就是涿鹿之战,确立了华夏族群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主体地位,紧跟着,尧、舜、禹三代都先后对长江流域的苗蛮部族发动战争,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更向南方,文献记载上的舜到达江汉平原和禹统一丹江流域之说是有根据的。这几场战争,代表了黄河流域各部族之间及黄河流域的主体族群对长江中游的大撞击,对长江流域古文化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华夏民族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王权的最终确立也有直接作用。文化的渗透与权力的支配之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一个被打败的部落或氏族可以从此听从打败他的部落的支配,但征服者决不可能彻底消除被征服者的文化和信仰。《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显然,蚩尤虽被杀,但在东夷故地的强大影响力仍然存在,也受到了黄帝———这个对手的尊敬。它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应为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两大部族集团融合的趋势加强了。这种融合,除血缘的族裔的元素外,毫无疑问地,还包纳了文化的因素。华夏部族的图腾是什么?神话学界说法不一,据《吕氏春秋·有始览》:“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虫寅见”。《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虫寅,丘蚓也。黄帝土德,故地见其神。蚓大五六围,长十余丈”。如此庞大的丘蚓非蛇为何?联想到炎黄子孙对龙的赞扬和比拟,就不难得出结论。蛇意象在华夏族群中也有相当的流行,这有可能是经历涿鹿之战后东夷部族的图腾意识渗透到华夏部族中去的结果。毕竟,被打败的东夷部族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发展几乎与夏部族相当的族群,她没有理由在一次战争失利后短时间内丧失其所有的文化特性。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左传》、《孟子》
17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常“龙蛇”举;其实在甲骨文中龙蛇的写法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蚊龙,毕方并戕害,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此处的提到的“腾蛇”,《尔雅·释鱼》注:“腾蛇,龙类,能兴云雾而游其中”。至汉代,人们仍习惯上并称龙蛇,如《洪范·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①当然,在有些时候,人们有意地把那些具备着神力,交通天人的蛇称作龙,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九辩》与《九歌》以下”。
②无疑地,青蛇,在这里仅是装饰品,而龙则已成为交通天人的运载工具。
“自战国到东汉,龙意象有凸现的趋势,逐渐从蛇的意象中摆脱出来,成为王权、神力的象征。”③
结论
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代,众多的神话人物都有这样的形象,例如烛龙,共工等神人,但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还是女娲伏羲,这两位神人的形象至今还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中,在现在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依然不断出现,但是不管他们的形象怎么的变化但是其整体意向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始终是一条大蛇。这样的一条大蛇所代表的意义我们所感受到的印象已经没有上古部族那样的深厚了,但是通过文献以及遗留下来的壁画神话我们依然能够窥探得一二。
这些让原始人类无比崇拜的大蛇具有对原始人类无比重大的代表意义,上古人类神智初开,开始了对美的感受,懂的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蛇
①②
王钟陵.中国神话中蛇龙意象之蕴意及演化[J].江海学刊 P176 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P355 ③
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29
18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图腾出现了。
在蛇类相对较多的东夷地区,人们见识到了蛇神奇的力量,以及蛇死而不僵,僵而不死,于是东夷部落的人们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部族的人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死亡,而蛇不会,认为要是自己能有像蛇这样的生命力该有多好。
蛇的繁殖力是惊人的,蛇的一窝蛋往往有十几二十几枚,这也是东夷部族感到惊奇的,这给生育率及其低下的原始人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他们开始祭祀蛇,企盼自己能够具有像蛇这样的生殖力。
原始人类在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一切祸害,没法逃避、控制,便对自然力产生恐惧、敬畏,在大自然面前的力量是微小的,他们迫切的需要力量。在他们看来蛇就是这样的存在。
但是单纯的蛇是不具备这样的神秘的力量的,于是原始人类便结合自己和蛇创造了他们想象中的神——人首蛇身的神人,这一形象汇集了原始人类几乎所有的美好愿望。
人首蛇身的形象也是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健康的躯体,永恒的生命,富足以及不被自然灾害所侵袭的生活。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首蛇身的形象逐渐变化升华成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龙,这一形象依然体现着来自远古的美好精神,至今我们依然自称龙的传人。
参考文献
19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 闻一多,2005年:伏羲考 [M],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李泽厚, 2000年: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何星亮,2008年: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
[4] 王增永,2007年:华夏文化源流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美)O·A魏勒,1988年:性崇拜[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6] 王钟陵, 1991年:中国神话中蛇龙意象之蕴意及演化[J],江海学刊
[7] 闻一多,2005年:神话与诗[M]上海人民出版社
[8](英)哈雷克特涅,1988年:性崇拜[M],中译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2月版
[9] 大众文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年9期
[10] 中国<蛇志>杂志[B],中国蛇协蛇志编辑部1994 第6卷第4期
[11] 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人首蛇身:http://baike.soso.comv7537735.htm
致 谢
20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时光如梭,转瞬即逝,将这篇历时数月时间的论文终于写完了,完结之时我不禁感慨,我的四年本科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借此机会,真诚的向他们表示我的感谢之情!
首先感谢三亚学院及人文传播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丰富的书籍资料。感谢龙理鹏老师给我的帮助和指导,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的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感谢父母在我偷懒的时候不厌烦的督促。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