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现在确信的原始歌谣有《 弹歌 》和《 蜡辞 》。解释日月星辰西行、江河东流的原始神话是《 淮南子·天文训 》。 2、、《七月》是一首反映农夫一年到头的劳动生活的作品,它出自《诗经》十五国风中的 豳_。《诗经》中, 雅
是周天子直接统辖的王畿附近的音乐歌曲;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中“跻”的意思是 上升、攀登 。 3、《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为“____春秋三传_____”。 4、战国时代有著名的“四公子”,他们大量招养门客,冯谖便因“贫乏不能自存”而投奔于 孟尝君_。 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 老子·五十八章 》;诸子散文中被鲁迅先生称赞为“汪
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是《 庄子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出自《 孟子·滕文公上 》。
6、《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篇诗歌总集,它的编订者是汉代____刘向_______。 7、《国殇》是屈原组诗 ________《九歌》_______之一。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修”的意思是_(路)长。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湘夫人》) 9、屈原作品《山鬼》描绘山鬼的形象是“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辟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10、“宋玉悲秋”的典故源自其作品_《九辩》__。
11、“十年春,齐师伐我”中“我”指_我们鲁国._。
12、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他的主要作品是作于秦始皇十年的《 谏逐客书 》。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最为发达,_贾谊_的《过秦论》是其中的杰作。
13、标志着汉赋正式确立的第一篇赋是 枚乘 的_《七发》_。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相如、 扬雄 、班固、
张衡 。 14、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 《玉台新咏》 一书。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 班固 的 《咏史》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古诗十九首·行
行重行行》)
15、收录汉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是宋代 郭茂倩 所编的 《乐府诗集》 。 二、默写
《蒹葭》、《关雎》、《君子于役》、《静女》、《离骚》和《报任少卿书》片段等 三、名词解释
1.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2. 赋比兴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
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春秋》,鲁国 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 ,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4.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战国时期,多政治中心并存的
现实,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及思想家都企图按照
本阶级、本阶层、本集团的立场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的学派自由讲学议论,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他们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而且敢想敢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5. 九流十家《汉书·艺文志》把先秦诸子划分为“九流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农、杂、
小说。小说家不入流,故为“十家九流”。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6.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
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7.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8. 汉大赋是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文体,不同于诗、文,它包含了两层含义:表现手法
上的铺陈和文体上的“不歌而诵”。马积高先生综合前人论述,将赋分为四类:由楚歌演变而来的骚体赋;
由诸子问答体和游士的说辞演变而来的文赋;由《诗经》演变而来的诗体赋;近似于白话的俗赋。到了汉代,赋在广泛吸收战国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成为最流行的文学样式,后人便把它同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称之为“汉赋”。 汉大赋是文赋在发展流变中的形成的,马积高先生称之为逞辞大赋,另外还有古赋、散体赋、文赋、散大赋等名称。
9.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
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战国策》的思想特征。
2、从孔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李斯这几位作家中任选一位,谈谈其为人为文对你的启示。 3、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它的。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
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
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总之,《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4、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不同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汉乐府民歌通过个性化
的对话、富有特征的典型行动以及铺张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古诗十九首》则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及情景交
融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前者语言朴素自然并具有口语化特点,后者语言含蓄蕴藉而余味无穷。汉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及《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便是两首典型的作品。
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
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除了以上共同表现的内容外,乐府民歌中余下的多是揭露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反抗情绪和歌颂爱情、封
建礼教封建婚姻的作品。诉说生活艰难,抨击社会不公以及人民对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对爱情的歌
颂及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
而《古诗十九首》余下的则是大量反映中下层知识分子伤时失意,叹息人生短促,知音难遇,要求建功立业的作品。
从风格和创作特点上看,由于乐府诗采自民间,正如十五《国风》也采自民间一样,这些“街巷谣讴”便上
承《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形成“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这一特点,“使汉乐
府的题材、思想、艺术、形式都有一股活跃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新源头。” 《古诗十九首》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加上运用的是当时新兴的五言诗形式,使《古诗十九首》自《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
可以说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风格迥异,各具风采,在中国诗歌史上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1. 表现方法:叙事与抒情: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使得诗歌具有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双重特征,但“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古诗十九首》则都是抒情诗,它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增加了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的悲叹。
2. 诗体:多样化与单一化风格:汉乐府诗的形式多变,自由灵活,具有一种飞动之势和流动之美。而《古诗十九首》全都是五言,这是文人们受乐府诗的影响并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3. 明朗与含蓄语言:乐府诗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古诗十九首》却情思深沉,
抒写蕴藉委婉。
4. 口语的直白与文人诗语的工致精炼: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直白,多用口语,清新自然,表现力强,富有生
活气息。《古诗十九首》语言洗炼,词彩自然生动。 5、翻译(上课重点讲过片段)
6、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
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关于赋
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
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比喻荒淫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 《国风》民歌中还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未见君子,惄如朝饥。《周南·汝坟》)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魏风·汾沮洳》) 这些新颖活泼的比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7.史记的艺术特色
《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
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
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
(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
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 (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
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 (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
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
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形象:作品通过“弹铗而歌”、“焚券市义”和“复凿二窟”这三个情节,给我们展示了冯谖恃才傲物、奇特不凡、深谋远虑而又随机应变的典型的战国策士形象。(1分)首先,他是一个恃才傲物、奇特不凡的人。这从他的“三弹其铗”可以得到充分展现。(1分)其次,冯谖是一个具有深谋远虑政治才能的策士。这一才能可以从他的“焚券市义”得到展示。(1分)最后,作品通过描写冯谖替孟尝君“复凿二窟”表现了他随机应变的外交才能。(1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必背选段 《报任安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