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3期(总第151期) 山东纺织经济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条件具备了吗? 田贵贤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经法系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混业经营代表了当今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最新趋势。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制度, 这种制度在上世纪9O年代治理我国通货膨胀和金融秩序混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目前看来,其 存在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我国己加入wTO,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将逐步地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的大框 架中,对国际金融业的i ̄_4k经营趋势,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制度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需要做出抉择的 问题。本文从我国的实情出发,提出我国金融业在改革的过渡期内,应采取分中有合的发展模式,逐步 走向全面的混业经营。 关键词:分业经营;iE,_lk经营;分中有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8.issn.1673—0968.2009.03.005 选择混业经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选 度,特别是银行信贷资金的违规入市屡禁不止、证 择,但是,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换有其内在的 券公司的严重挪用股民保证金和建“老鼠仓”现象、 原因和条件,在条件不成熟时仓促地推行混业经营 保险公司违规高利率向银行存入协议存款以及“基 必然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金融 金黑幕”的频频发生的情况下,使对放开三者 业过快地推行混业经营的现实条件还不成熟,主要 的交叉经营十分放心不下。 表现为: 二、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业务综合竞争力不强 一、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不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银行正处在转制和逐渐完 实现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一是宏观经济稳定和 善的过程中。相对于国际大银行来说,我国银行业 适当的银行监管,二是微观经济运行良好。但目前 无论在银行经营产品上、还是在操作技术、组织机 我国在这两方面都还不能完全具备。 构设置方面,都相对落后,尤其是在产品方面,基 (一)宏观经济与银行监管之间的矛盾 本上仍以传统的银行产品为主。虽然随着中国加入 虽然我国目前银行所确定的货币的最 WTO,银行在业务创新上也表现出了灵活性和 终目标是“单一稳定的货币”,由此而确定的中 主动性,并且提出要鼓励金融创新,但是这种金融 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这就要求放松金融管制,搞 业务创新的概念仍然没有突破分业经营的模式,其 活微观金融,实现金融自由化,建立有弹性而顺畅 主导思想仍然是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的相互代理。 的货币传导机制。但是由于我国的微观金融管 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使得金融产品还 制仍然较死,如利率和佣金仍未实现自由化,金融 难以形成电子网络化,金融机构还不能完全跨越时 行业准入仍然实行审批制而不是注册制,所以金融 间和空间为客户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了金 创新受到压制,金融产品不够丰富,金融市场化程 融业务的创新。而在西方国家,据预测,由于网络 度不够,货币的传导缺乏中间层次,金融监管 银行在技术和成本上的优势,2001年网络银行业务 与货币的传导之间存在冲突,使得传导机制僵 量将占传统银行业务量的20%-40%,2005年,美国 化,出现“一管就死,一死就放”的局面。 网络银行业务量将占银行总业务量的50%左右。可 (二)金融微观主体的自我约束力不具备 以说,网络银行将是未来银行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 金融到底是分业还是混业,还要看金融机构本 而我国目前如果在金融产品尚未形成电子网络化的 身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我国从9O年代才开 情况下就全面推行混业经营,将会使得银行的综合 始着手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发育资本市场,在 业务受到很大的,也将最终削弱金融业的综合 金融经营者素质和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完 竞争力。 善,不少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对 三 金融监管能力不能满足混业经营的要求 “内控”的概念、内容和手段不甚清楚,缺乏约束制 向混业经营的复归,是在欧美国家金融业高度 收稿日期:2008-08--I 7 发达、金融监管和监管艺术日臻完善的基础上 19 山东纺织经济 2009年第3期(总第151期) 实现的。美国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历经60多年, 期间银行、证券、保险监管当局对各自领域的监管 已经相当成熟和有效。我国从1984年才开始着手建 立银行,90年代以后才开始按照市场规则 进行金融监控,金融监管和监管水平还远远未 达到混业监管的要求。 四、经济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不高使银行的国际竞争 力减弱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银 行的国际化趋势也进一步加快,国际银行的海外资 产也迅速扩展。就美国银行海外发展的情况来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的只有8 家,总资产约为40亿美元,而如今美国银行在海外 设有的分支机构已超过100家,资产总额超过5000 亿美元,银行业务增长快速。但是,从我国商 业银行资产规模上看,虽然在2001年已有14家进 入世界1 000家大银行之列,但与其庞大的资产规模 相比,外汇业务规模显得过小,而且主要集中于国 内市场。其国际化程度低,海外资产占银行总资产 的比重微不足道,即使以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 行为例,尽管它在海外有许多营业网点,但它的海 外资产主要仍然集中在的中银集团,这与真正 意义上的国际化相去甚远,与其国际性大银行的地 位不相称,从而也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外开立的营业机 构主要是替代当地代理行为国内提供金融服务,而 不是主要在当地开展业务。也就是说,这些海 点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国内提供业务机会和资金支持, 是国内网点的延伸,其真正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还很 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不 高,难以形成大的公司,使得为其服务的金融 业务受到。因此,经济一体化程度了金融 一体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速度减 缓,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这同样也束缚了混业经 营的发展。 五、资本市场规模小以及运行规则不健全加大了经 营的风险 首先,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说,虽然我国资本市 场在这十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还处于发展初 期,规模较小,而且受银行资金的影响很大,特别 是证券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据统计,截至2001 年,我国的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只有45.4%, 如扣除2/3的非流通股票部分,实际可流通的股票 市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5%,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 这一比例大多在100%以上。如1998年美国这一比 20 例就达163.4%、地区达206.3%、马来西亚达 136%、新加坡达ll2%。与此同时,2001年我国银 行贷款余额已达1l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占GDP的 比重超过100%,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这一比例约 为90%。这两个百分比的对比说明,我国的直接融 资还未发展到可与间接融资相媲美的程度。在这种 情况下,一方面间接融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 用仍然意义重大,另一方面由于可流通的股票市值 比例不高,银行资金的入市很容易引起市场的大幅 度波动。正是基于此,绝不会轻易放松对银行 进入证券行业的管制。 其次,由于资本市场功能定位不当,资本市场 的发育天生畸形,使得资本的监管成本、交易成本 和信息不对称成本过高,投资者每年支付的交易成 本(交易佣金和印花税之和)远远大于上市公司对 投资者的现金回报,造成了资本市场在整体上不具 有投资价值。随着资本市场的规范和规模的进一步 扩大,价格迟早要向价值回归,所以,当前中国资 本市场的投资风险很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状, 我国出于金融安全和稳定考虑,现阶段仍然坚持实 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并严格银行信贷资金进 入股市。 因此,只有规范资本市场,降低运行成本,才 能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真正发挥作用,协同发展, 互相促进,使得金融混业经营更加健康和有效的发 展。否则,在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仓促地推 行混业经营,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六,法律法规的健全还需要时日 1995年,我国为确立分业经营制度颁布了一系 列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 证券法 、((保 险法 等,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的规 范功能明显滞后。因此,我国要加快金融立法工作, 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提供可 行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王文星,陈颖.混业经营——市场效率与风险 控制的博弈结果[J].福建金融,2007;(07). 【2】杨荣.中国金融机构从分业走向混业经营的分 J】.价格月刊,2007;(06). [5】傅坤,王峰.从国内外银行业经营制度演变看 我国混业经营趋势[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6). 【4】邢晓岩,郑秀.论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发展的 必然趋势[J].理论界,2007;(07). 【5】刘卫红.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 生存与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