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yang Norm',d University 第27卷 第1期2007年2月 (Philos.&Soc.Sci.Edit.)Vo1.27 No.1 Feb.2007 -文学研究・ 理性 与 感 性 ——网络文学语言现象研究 范小伟 已 J、个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网络文学语言平面化、俗化以及极度的煽情使其语言的感性色彩得到了夸张的体现, 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语言理性成分的削弱甚或缺失,这是由于其先天的不足以及大众文化心理的 介入所致,这种现象阻碍和抑制了网络文学的深层掘进,因此,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不仅需要传统 文学语言精华的融入,而且也需要理性精神的重现,向传统文学语言的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文学;语言;理性;感性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7)01-0115-03 一、当下网络文学语言理性成分的缺失 进入理性空间的一次成功蜕变。对此,南帆先生的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已经广泛地存 表述十分贴切:“某些抽象的、脱离实在具象词汇, 在着,并影响着未来的文学走势。无论我们承认与 表明了人类精神的飞翔高度。‘永恒’、‘理想’、‘幸 否,都无法回避这一既成的事实。语言,作为传统文 福’、‘零’——这些感官经验无法证实的词汇承担 学与网络类纸而文学所共同使用的符号体系,也必 了人类精神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关节。语言从铢两悉 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以宽容的心态来审 称的实物命名进入形而上的抽象,这是一个巨大的 视网络文学语言这一棘手的现象,的的确确存在着 超越。许多时候,文学实验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开启 许多可以令我们探讨与研究不尽的话题。诸如理性 语言的潜能,恰恰是试图延伸人类精神的地平 与感性、高雅与媚俗、继承与创新、繁复与简单等等。 线。”…文学语言词汇的抽象性恰恰表述着具象语 然而,对网络文学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我 言所无法表述的人的自觉状态及心灵流程,丰富和 们又不能不感到深深的焦虑与不安。由于网络文学 发展着人的精神世界。语言的丰富其实也表明着人 创作群体对于传统文学观念的误认、不认、反认以及 的精神自由的程度。就日前存在的网络文学作品的 在语言运用上实际能力的,已经造成了网络文 语言现象而言,是否在合理地调配着语言的理性与 学语言的平面化、甚或俗化的现象。极度的煽情使 感性成分,我们不能妄下结论,但不容我们忽视的 得语言的感性色彩得到了夸张的体现,然而却在一 是,一些网络写手在有意无意地背离着语言发展的 定的程度上造成了语言理性成分的削弱,乃至缺失。 传统,在语言的择取和使用上采取一种反向的态势。 因此,这已不足一种简单的文学语言现象,也不是一 他们抛开了需要做抽象思索的词汇,因其“晦涩”, 种简单的文学现象,而是一种震撼文学传统,忽视文 不能迅速达意,甚至在某些时候干脆运用网络聊天 学乃至生活理性规则的现世游戏思想的体现。我们 时人们使用的网络语言。这种取代使得语言的感性 不能无视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的具有社会意义 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但同时却失去了文学语言 的征候。某些征候常常隐含着某一阶层甚或是大众的 的理性深度。网络文学语青的这一特性从语言的角 文化心态、审美流程、精神水准。 度来看是对人类语言资源的损耗,从人的发展的角 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度来看则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弱化。用“MM、GG” 过程,语言的这一演变已不足简单的文字变革的意 表示“女孩、男孩”和用“88”表示“再见”等等,这样的 义,而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体现,它所标识的是 作用也只能使语言回复到单纯符号的层面上,是方便 人类思维进程的大飞跃,是人类思维挣脱感官印象 了使用,但终究不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终极目的。 收稿日期:2006.10.20 作者简介:范小伟(1964.),男,河南鲁山人,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工作。 ・11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1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2月 二、当下网络文学语言呈现的态势 是一些十分通俗的字、词在文本中都发挥着极强的 由于网络聊天的需要,聊客们在相互交流时尽 量压缩了语言的“水”的成分,从而形成网络语言的 作用。作家通过其语言表现的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挖掘和理性思索,所提升 简洁、干脆的风格。网络文学因以网络为载体,也大 量汲取了“聊天语言”的某些风格,被誉为“网上第 一的是人的自由的理想高度。网络文学的机智的调侃 型的语言给人的是一种暂时的笑,不需思索的消遣, 因而也使得网络文学作品成为过眼烟云,失去了永 久存在的意义。 部畅销小说”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是明显的 例子。但汲取并不是毫无保留、没有条件的。“聊 天语言”的用词不考究、粗俗、以及语法上的诸多弊 丛维熙在其《网络文学评奖有感》中谈到:不是 端 是文学所能长期承受的。有人认为,网络在线 书写就是越简洁越好,越出其不意越好,写出来的 话。越不像个话的样子越好。其实这是对语言功能 的一种误认。语言的开始是有着极强的社会交流的 目的的,而且这一功能现在没有消失今后也将继续 存在。后来,随着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 发展及其自由程度的加强,语言在人的理智与情感 领域的功能便越来越强。“规律”、“真理”、“信念” 等等标志着人的理性的提升,“爱恨”交织、“喜怒哀 乐”把人的情感神态毕现。文学语言以其丰富的情 感色彩包孕着作家对现实的感性体验、对人生的理 性思索,因此才产生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舍弃 这些张力极强的语言词汇的文学作品,其艺术价值 必然会削弱,社会意义也将淡化。从现有的网络文 学作品来看,一些作品的语言在语言运用、语言风 格、遣词造句上仍是沿袭着传统的纸面文学的老风 格,也有一些作品在试图改变传统的语言风格。但 有一点是必然的,以简短简捷代替“繁琐冗长”,把 词汇量少、用词简单作为造句的基本规则的做法只 是一种暂时的尝试。文学语言的理性深度并不是网 络文学所拒斥的,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是传统文 学也是网络文学所共同需要的。 正是对网络中“聊灭语言”的汲取或借用,才使 得网络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在词句的表层意义上打 转转。人们不需要透过语言的表面进行更深层的体 悟,不需要对文本进行有创造的解读,不需要同作者 一起来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只要轻松地浏览就可以 了。文学的愉悦功用在极力张扬的同时却失去了对 人的精神的升华能力,代之以浅层的幽默、调侃、夸 张乃至变形。检视网络文学作品,我们从中体会到 更多的是作者才情无节制的宣泄及写手们的机智和 大胆,但语言却缺乏必需的厚重感,从而使他们的作 品显得浮浅、低俗有时甚至是无聊。这从一些改写 的传统文学名著的网络作品中可以看到。类似于 “我靠”这样的用语实在没有更多的意义,充其量只 不过是一种人性的低劣而的率真表现罢了。经典的 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是十分讲究的,即使 ・】】6・ 任何网上文字,都能往文学这个器皿里装的,他必需 具备纸上作家的才情和秉赋,这是世界任何地域都 有的文学标尺。所以说上这么多并非文学的废话, 意在对网上一些自认为是天才的轻狂之言,送上一 个界定文学与非文学的罗盘。这话是有十分深刻的 警戒意义的。网络媒体的兴起,网络文学作晶的产 生,似乎给人们预约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人人可以 成为作家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其实这仍是一种对文 学创作的误认。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人人可以发 表文学作品的虚拟空间,使人们不必面对传统的文 学观念和文学本质的种种规定,不必面对退稿的尴 尬等等。虽然“网络文学创作其实与卡拉OK差不 多,能给人以牛刀小试的机会”【2 J,但它并不能圆一 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的梦境。文学历来有雅俗之 别、高下之分。精英文学所承担的是经典,是人的精 神发展的方向,是人类精神的制高点。创作文学作 品不仅需要作家有高出常人的理性精神,对人的生 存境遇及其长期发展的忧患意识,而且也需要有驾 驭语言文字的超常能力。网络文学写手对语言的运 用还缺乏一定的深度和理应达到的高度,说明还不 充分具备纸上作家所具有的文学才情和秉赋。那种 认为传统文学语言冗长、繁琐,应该抛弃的观点是片 面的。须知,缩减了文学的语言功能其实也就削减 了文学语言的魅力,削减了文学的魅力。经典的纸 上文学作品是少数人的,经典的网络文学作品也不 可能是大众的。经典的网络文学作品必是那些既具 有纸上文学的语言魅力,又具有网络的独有特征并 汲取了网络语言特点的文本。 三、当下网络文学语言成因透析 其实,透过网络文学语言背离传统文学语言的 现象,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当前大众对文学的一种审 美心理走向。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其实是大 众以网络为载体的一种文学创作的尝试活动,因而 是大众文化的衍生品,从而使其深深地打上了大众 文化的印记。首先,大众文化的消费本位意识框定 了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把动机和目的都 指向了大众实实在在的但却是表层的精神需求上。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范小伟:理性与 感性 网络文学语言的平面化、通俗化和粗劣现象正是在 用词不考究的甚至是低级的网络聊天语言看做是网 此大众文化氛围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次,大众 络文学语言的发展方向的认识也是极其有害的。 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对于传统经典的鄙弃心理也羁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汉语言的网络文学所依据 绊着网络文学的步履。“我是网虫我怕谁”的“无 的语言系统必须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语言, 赖”心态促成人们对传统经典的反看行为,对讲求 必须顾及到民族语言的特点。进行改造和发展是可 句法、追求典雅的文本嗤之以鼻。这势必会消解网 以的,但决不是一种退化的改写。网络文学在其产 络文学的语言魅力,淡化网络文学的美质。再次,当 生及其发展过程中对汉语言的俗化,实际上是一种 前大众文化的浮躁心态也必然透射到网络文学的创 对汉语言传统的亵渎。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理性的 作中,使得网络写手们无暇去领悟并运用传统文学 思考,以达到匡正网络文学语言,使之健康发展的目 的语言精华,急功近利以及感情的肆意倾泄抑制着 的。 网络文学向更高、更深层面的掘进。 有人认为只有在线写作并使用网络符码的文学 参考文献: 才能算真正的网络文学,这里的网络符码其实是很 [1]南帆.游荡网络的文学[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难界定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语言作为人们进 2000,(4):15-22. 行思维的中介地位始终是不会改变的,语言也必须 [2]陈村.网络文学如同卡拉OK[N],广州日报,1999- 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符码之一。把那种不规范的、 11-27(2). Reason and Perception ——A Study on the Language Phenomenon of Net Literature FAN Xiao.we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i“yaJlg 464OOO,China) Abstract:The platform,popularity and extremely agitating language of net literature embody the perceptional color of language in an ex- aggerated way,and meanwhile,weaken or even lose its rational ingredients.The reason is that the congenital deficiency of net litera- ture lnaguage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popular cultural psychology hinders and restrain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net literature. hT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net literature language does not only nee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lan- ugage,but also needs the reappearance of rational spiirts,and the inevitable tendency of its development is to return to the tradiitonal literature language. Key words:net literature;language;reason;perception (责任编辑:韩大强) (上接第114页) On Said and his Conception of Criticism HE Wei.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entrla China Nom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As a post-colonial critic,Said¥has his own distinctive conception of criticism due his speciifc writing background.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various schools of literary theory mushroom up into existence.Said does not limit his criticism within the narrow sphere of textuality.At the time。he guards against the nihilism of opst—structuralism.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his ideas on crit- icism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firstly,it tells about Said ̄critique of hte emphasis of textualiyt;secondly,the author analyses Said ̄insistence on hte worlldiness and the ideoloigcal nature of criticism;lasdy。the author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how he analyses hte complicity between texts and Orientalism by the method of contrapuntal reading. Key words:Said;textism critique;seculra criticism;contrapuntal reading (责任编辑:韩大强)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