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生为本 服务三湘学子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19年取消预选制度,当年同考的考生为 人。1997年,高校开始扩招,当年高考人数为 人,录取 人,录取率为 %。到2000年后,由于我省人口结构组成的变化,考生又进入了一个高峰增长期。2001年全省考生突破20万在关,随后的几年,考生人数逐年增长,2002年全省考生比2001年增长18.5%,共录取考生159028人,录取率为62%;2003年全省考生比2002年增长15.9%,录取率为69.7%。2004年全省考生比2003年增长16.8%,录取率为69.7%;2005年考生比上年增长21.7%,为近几年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录取率为66%.从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对招生规模进行,当年录取率比上年下降13%,录取率为53%。2007年,。。。。全省2008年考生人数将达到最高峰,以后考生人数将会逐年回落。
在计划结构方面,20年来招生计划的调整始终不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宗旨。1995年国家任务21763人,调节性计划14721人。从2005年开始,我省开始紧缩定向和调节性招生计划,加强对各种招生计划形式的管理,“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按普通本科计划总数的5%安排,并纳入下达的普通本科招生总规模内;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各地安排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5%”的要注,安排对口升学招生计划;本科院校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安排不超过本校本科招生计划的1%,高职(专科)不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同时,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取消了军事院校招收地方学生的招生计划安排,把所有的招生计划都编印成册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以确保招生公平公正。
20年来,我校坚持量力而行,满足事业发展需要,推进招生考试设备逐步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考试的现场管理基本上是人工管理,监控也基本上
是依靠人工监考。2000年,我省发生了嘉禾集体舞弊事件。为重塑湖南招考形象,从2001年起,我省从加大考点规范化建设入手,按照国考统筹管理的思路,大力实施科技办考,加快电子监控考点建设,当年有28个考点的电子监控设备投入使用。同时,没有电子监控的考点全省首次实行异地交叉监考。几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考点建设的投入。2006年,张春贤在视察高考工作时提出了“2007年高考进所有考点要实现电子监控”的要求。到2007年,全省各级累计投入近2亿元,全省所有高考考点实现了电子监控,并按教育部的要求启动了考试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2007年在长沙、株洲、张家界试点成功。我省从2005年开始实行高考网上阅卷。针对准备时间短、阅卷任务重、工作要求高、技术风险大等情况,我省在进行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了近500万元设备的选型与购置,建立了一套网上阅卷网络系统,强化了网络安全管理,开通了从省教育教育院到三个阅卷点之间,通过多条千光裸光纤的阅卷城域环网、光纤线路达79千米,桌面终端超过3500台,还先后完成了网上阅卷所需的数据准备、试卷扫描、系统安装、运行调试、实时监控及数据处理的全程管理,从设备和技术上保证了高考网上阅卷的顺利实施。在录取设施方面,我省从2001年起全面实行网上录取,当年我省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添置了150多台套相关设备,安装了网络专线、专用软件和网络安全系统,并配套完善了市、州、县网上录取的软、硬件设备。
1999年在省机构改革中由原省教委招生办公室、自觉考试办公室、招生考试中心、自学考试中心四个单位合并组建成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是具有行政职能的副厅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各类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和高校招生录取以及其他社会考试,于2001年初正式组建运行。为进一步理顺内部职能,加强干伍建设,2004年省教育考试院对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普招处、成招处、自考处、社考处、命题处、信息处、监察与督查处、办公室8个处室,下设招生考试服务中心,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各个环节的工作具体由命题处、普招处、信息处完成。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公信力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高考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不再是信访的热点,而且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省和教育部门分别给予了充分肯定,我省先后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性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尤其在国考统筹、招生“阳光工程”、“人文招考”、高考自主命题等方面产生的经验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先进集体”,先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2006年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就招生工作介绍经验。张春贤特别批示:“我省招考工作成效明显,创造了经验。”周强也高度评价:“我省招生信息公开做得好,虽然辛苦了考试院,把麻烦留给了教育行政部门,却方便了千千万万的考生和家长,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科目设置方面,到1990年期间,我省实行的都是文理分科考试制度,并且从1981年起,文科考6门、理科考7门的格局一直持续了10年之久。在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下,我省与海南、云南(时称“三南”)一道,通过几年的酝酿,于1991年推出新的高考科目改革设置方案,即所谓“三南”模式或“4X4”方案。新的高考科目分为四组,每组考四科。全部实行标准化分卷考试,单科分值150分,每个科目组总分600分。1993年3月,国家教委在总结“三南”经验的基础上,决定推行“3+2”方案,即高考分文、理两大类,每类考五科。文科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理科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各科均为150分。此方案在我省一直实行到2000年。2001年,全省开始实行高考“3+X”方案,“3”为语文、数学、外语,“X”分文、理综合。2003年起,英语听力测试计入总分。2005年起,教育部要求英语听力考试由各省自行决定、自主命题。我省仍在高考中进行听力测试,并计入总分。
在专业考试方面,长期以来,音、体、美、外等院校的招生,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考试和单独分散的专业考试相结合的模式。为消除统一的文化考试与非统一的专业考试相矛盾所产生的弊端,1992年,我省对全省高考音乐、美术、体育、外语专业考试实行“五统一
通”的改革,即统一组织管理、统一命题、统一组考,统一阅卷、评分、统一发放“文化考试通知单”,专业成绩在湘招生院校通用。专业考试实行全省统一联考的办法在全国迅速推行并沿用至今,近几年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分别采取随机抽调考官、指纹身份识别、评委当场亮分、现场幕布隔离、大量使用电子仪器等措施,加强考试现场管理,收到了很好的,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对外省艺术类专业考试,从2005年起我省统一设置考点,统一组织管理,使我省艺术类专业考试秩序和和考风考纪有了明显好转。为提高艺术院校的生涯质量,2006年我们将省外艺术院校文化最低控制分数线提高了60分,2007年又提高到本科二批的60%。严格艺术类招生管理,专业考试未合格或成绩未达到录取标准的坚决不予投档录取。
19年,由于考生人数逐步回落等原因,经省批准,从当年起取消了高考预选。在总结推荐报考经验的基础上,1985年起试行免试保送制度,在招收保送生工作中,我省始终坚持“三公开一监督”的办事制度,严格保送程序,把好了保送生的质量关。在师范院校的招生方面,1986年我省采取“单独填报志愿,提前录取”的办法,把师范院校摆到了优先录取的地位。1995年,将师范本科院校提前录取改为“同批提前”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中的矛盾,做到了重点、军校、师范三者兼顾。从恢复高考以来,我省一直是采取人工提档的方式,由院校派人到招办录取,2001年开始实行远程网上录取后,院校不再派联络员到招生现场参与录取工作。2004年进一步完善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录取办法,民办二级学院单独设立围置了志愿栏,录取前一次性划定分数线。2005年取消了一批地市级奖励性加分项目,2006年又取消了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性加分、在服务期间荣立三等功退役军人奖励加分、省级青少年科技创作获奖者奖励加分等项目;外省高校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由去年的200分提高到260分;体育优胜者测试加分省、市级分别对待,市级项目加分分值由往年的20分调整为10分。2007年,对相关和录取办法进行了小幅调整,主要是将我省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文化成绩控制线由往年的200分调整为本科二批控制线的60%,没有取得艺术类专业全省统一考试合格
资格的考生,不能录取到艺术类专业,除设置的31所艺术院校可自行划定本校艺术类本、专科的专业录取控制线和本科的文化考试录取控制线外,其他艺术专业招生文化成绩录取控制线为我省本科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0%执行;对我省录取批次及批次名称进行了调整,增设“专科提前批”,安排原提前录取的专科专业、航空航海专科专业和设置的31年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科专业招生(其他外省院校艺术类专科专业今年调整至高职专科批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