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讨论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追诉标准和处罚标准,以及消费者投诉时需要提供的材料。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追诉标准、处罚标准和消费者投诉所需材料。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追诉标准、处罚标准,以及消费者投诉所需的具体材料。
法律分析
一、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追诉标准是什么?
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
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
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
二、本罪的处罚标准
我国《刑法》第140条规定,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5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0万元以上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我国《刑法》第150条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140条的规定处罚。
三、消费者投诉要提供哪些材料?
消费者提交的投诉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投诉方和被投诉方的基本信息,包括投诉方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被投诉方的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二)损害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及与经营者协商的情况。
(三)有关证据。消费者要提供与投诉有关的证据,证明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与受损害存在因果关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消费者协会一般不留存争议双方提供的原始证据(原件、实物等)。
(四)明确、具体的诉求。
做假冒伪劣商品已经没有最基本的底线了,关键是很多时候消费者花同等的价钱买来的商品却是质量不达标的,如果是普通的商品,也尚不及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但食品、药品的制造都能够作假,对构成犯罪的,国家司法机关必须要重拳出击进行打击。
结语
合理规范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标准,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对于销售金额不同的伪劣产品,将依法判处不同的刑罚和罚金。消费者在投诉时,应提供双方基本信息、损害事实、相关证据以及明确的诉求。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已经丧失了基本底线,尤其涉及食品、药品等关乎人身健康的领域更是不能容忍。国家司法机关必须以重拳打击此类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众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一百五十条 单位犯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至第一百四十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21修正):第六章 食品进出口 第一百零一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对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和审查,并根据评估和审查结果,确定相应检验检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