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0卷第6期 Dee.2013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1.3O N0.6 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3.06.011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境域 ——以“五个建设”为视野 曹爱军 (甘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展开的 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全面转型,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土壤,中 国社会组织得以迅速发展,并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活力。活跃在民族地区 的各类社会组织,正在以它们独有的方式推动着当地的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和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五个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重新建构我国社会组织 的制度环境,以实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并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空间;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3)06—0075-07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 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 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期许,具有重大而 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深远的战略意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推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 动中国成为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创造人类 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 社会向着最高社会理想演进的新范式¨ 。 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 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世纪之交,我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 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持农村、东部支援西部全面协调发展、各民族共同 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 繁荣的新阶段。1999年,中国提出了加快少 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 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展开了实施 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从“三位一体”到“四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图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是执政党对社 10多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规模 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 效益取得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成就,但这些地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深化,适应了社会主义 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依然相对较低①。实际上,任 ・『收稿日期]2013.06.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XZZ012)“西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曹爱军,男,甘肃灵台人;甘肃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民族 政治学、民族社会学研究。 ①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在西部12省区中,有8个省区(广西、、宁夏、 青海、云南、甘肃、贵州、)位于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下游区(21—31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整体上滞后 的状态。 ・ 75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0卷 何国家内部各地域的发展水平不可能完全同步; 一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使得 中国的民间组织与西方国家的民间组织有着明显 的差别。较之西方国家,中国的民间组织呈现出 个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的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均 衡。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人口规模、地理分 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各民族聚居 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发展程度 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 明显的本土特征。_4 因此,在中国使用社会组织 一词时,要力求同时观照其一般属性和具体国情 下的特殊性,一方面力求反映非组织所具有 是要努力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共同进步。新 时期,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快民 的非性、非营利性、公益性或互益性、志愿性 等;另一方面又努力体现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 族地区“五个建设”全面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的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关乎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全局。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性的社团”悄然 兴起,社会组织在世界各国大量涌现。美国学者 萨拉蒙说,“历史将证明,它对2O世纪晚期的意 义,也许如同民族国家的兴起对19世纪晚期意义 一样重大”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 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 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是个极其庞杂的体系, 它指代一个包容性极大的组织空间。若不以词寓 意,“社会组织”“民间组织”“非组织”“非营 利组织”“第三部门”这些用语实际上都是指处于 组织和企业组织之间的、且旨在提供某种形 式的公品和服务的的社会组织,它们所 指的是大致同样的对象,只是观察的角度略有不 同,由此可以作为同义语交替使用。我国的官方 分类体系通常将社会组织划分为社会团体、民办 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大类。清华大学NGO研 究所的王名教授等从“社会影响”或“外部性”这 一功能作用视角,将社会组织大体划分为“公益 服务类”“倡导类”“工商经济类”“政治参与 类”“一般社会类”五大类别 J。 在中国,社会组织既是与国际接轨,具有普遍 性的“社团”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合乎中国国 情、具有特殊性的“社会转型”的一部分。中国经 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渐进性、地区经济 ①资料来源:《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1》。 76 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所具有的相对性、过渡性和非 均衡性等特征。 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推进、社 会结构的变化、传统治理模式的变革、公民社会的 成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伴随这一进 程,少数民族地区也涌现出一些草根组织。特别 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社会 组织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西部民族地区社会 组织获得了较快发展,境内外非组织也日益 活跃在民族地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民促 会等广泛致力于中国贫困地区,在中国西南、西北 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扶贫、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环境 保护、扫盲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项目;一些国际 非组织(如英国救助儿童会、乐施会、世 界宣明会、无国界卫生组织等)在进人中国后,也 主要是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开展了扶贫、环境 保护、社区发展、教育、卫生等项目,在推动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民族地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 因素影响深远,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缓慢,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 约着本土社会组织的快速成长。与发达地区相 比,民族地区本土非组织呈现出发展滞后、总 体规模偏小的特点,落后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截至2010年,全国民间组织 总数为445 631个,西部12个省(区、市)为 117 613个,仅占全国民间组织总量的26.39%④。 民间组织是人们结社行为和慈善活动的产物。一 般来说,一个地区民间组织的发展状况与该地区的 第6期 曹爱军: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境域 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有关①。 优势,更能促进人们的信任与合作。 西部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对滞后与该地区社会 我国西部地区位于亚欧的相交之处,自 整体发展状况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 然资源丰富,物种分布广泛,但同时由于远离海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是该地区社会整体 洋,气候干燥,大部分地区常年缺水,形成了广阔 发展状况的缩影。 的沙漠或戈壁地带。先天的恶劣自然条件,加上 后天的人为破坏,西部地区森林和植被覆盖面积 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我国一度把“以经济 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和 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片面理解为单纯地追求 石漠化现象,严重危害着生物的多样性。高寒缺 经济增长,且这种经济增长是外延式、粗放式的, 氧的青藏高原、干旱的沙漠戈壁、高山峡谷的云贵 漠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将“经济 高原这三大区域,是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区 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割裂开来,忽视了非经 域。_5 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尤 济领域的发展。这种状况投射在少数民族地区, 为紧迫,这已引起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突出地表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整 在环境保护中,“市场失灵”与“失灵”的存 体滞后”与“领域失衡”并存的态势。因此,树立 在,使得社会组织的参与非常必要。社会组织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整体发展观,自觉推动民族 公共领域最为活跃的行动者,西部严峻的生态环 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协调发 境形势引起了国内外民间环保组织的高度关注。 展,已迫在眉睫。民族地区“五个建设”的全面推 国际非组织对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项 进,一方面可以为该地区各类社会组织的有序发 目开展,推动了本土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第一 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社会组织 个由农民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高黎贡山农民 在自觉实践中实现其功能拓展。实践已经证明, 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在云南成立;第一个由知名 活跃在民族地区的各类社会组织,能有效弥补市 企业家组成的环保社会组织——阿拉善SEE生 场组织和组织的功能缺失,发挥促进经济、政 态协会在西部地区成立。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 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作用。 (一)社会组织与民族地区生态建设 共有约3 600家环保社会组织(包括港、澳、台地 2O世纪后半叶以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 区),它们积极向社会发出环境保护倡议,向 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全人类的 提供环保建议,组织开展各类环保活动,推动 共识。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 着生态资源的保护和重建 J。环保组织通过出 向协调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这是人类 版书籍、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媒体报 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道等形式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公众参与环境 方面,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其一,社会 保护,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作为一种民间力量,环 组织具有生态中心性与环境责任感的优势。社会 保组织开展对与企业环境责任的社会监督, 组织在参与环境保护中,是以生态为导向的,而不 并通过建言献策、参与决策,就具体的问题与 是以国家或者地区利益为导向的;其二,社会组织 进行交流,开始越来越多地致力于通过研究 具有人本性的优势。非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和论证来寻找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环保组织深 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路径,在本土化、认同 人农村基层社会,积极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绿色经 感以及归属感等方面比干预更富有人文关 济,在保护环境中实现扶贫开发;环保组织植根 怀。其三,社会组织具有横向网络性的优势。社 于基层,了解公众的环境诉求,关心群众环境利 会组织不同于的垂直等级网络,而是横向网 益,通过积极的行动,维护着社会和公众的环境 络体系,这种网络具有社会资本优势和信息传输 权益。 ①有学者测算,我国民间组织的省域分布与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其相关系数分剐为0.83 和0.84(参见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O1O_2011》第13页)。 77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O卷 (二)社会组织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发出新的活力。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为社会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 组织的活动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社会组织在民 可以激活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 族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参与,缓解了该地区资金、技 发展。但市场的利润目标、功利原则如果不加限 术、人才等资源的短缺问题,通过帮助企业拓展市 制,极易诱发经济、不均、社会不公、经济 场和加强行业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 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靠国家的政 展;社会组织的参与,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地方政 策和法律法规来调整和治理,另一方面也需要依 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特色资源 靠社会组织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来解 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和 决。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同时依赖 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 企业、和社会三方力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 (三)社会组织与民族地区政治建设 “细胞”,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无数企业的“裂变” 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发展意味着一个社会 来实现;是市场经济的“守护人”,引导并规 的政治系统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对自身的结构、 范着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而各类以商会、协会等 功能和活动方向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更有效地 市场中介组织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则扮演着服务 顺应社会的发展并实现自身的更新。这意味着政 者的角色,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 治发展不能忽视社会的利益变动和结构重组,更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严重滞后,经济发展 不能漠视公民社会及其组织生发的现实。近年 水平整体低下。同时,西部地区的工业也呈现资 来,随着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调整,自觉将 源型结构特点,重工业所占比重高,技术含量低, 转移出的一些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使它们 环境压力大。近年来,各类社会组织在推动民族 可以开展利益代表、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地区经济发展中非常活跃,它们通过扶贫开发、项 这为社会组织的壮大提供了契机。同时,开 目推广、资金供给、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式,广 始注重与民间组织的互动,鼓励社会组织通过听 泛地在扶贫、教育、就业、卫生保健、农村发展、中 证、咨询建议、民主对话等方式参与公共事物的治 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工作。一方面,民族地区 理。 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使公民社会获得了 行业协会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相对于国家的性和自主权,成为抵御国家权 民族地区的行业协会在开展行业调查研究、开拓 力和职能过分扩张、防止商业市场系统过分侵蚀 行业市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权益以及 的保障,进而成为民主政治的牢固基石 。 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沟通协调间做了 实际上,民族政治生活深受政治文化的影响。 大量工作,促进了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 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 发展。同时,异地商会(协会)近年来在民族地区 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感 也发展迅速,投资领域涉及旅游开发、生物资源开 情。它形成于本民族的历史以及现实的社会、经 发、水电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行业,为民族 济、政治活动进程中。”_9 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地 地区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促进了地方 理位置的封闭性、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社会制度 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遍布广大农村地区的专 变迁的跨越性,使得这些地区接受现代政治文明 业经济协会服务“三农”作用明显。民族地区大 的洗礼机会相对较少、程度相对较弱,传统政治文 多位于偏远农村,农业经济在民族地方经济发展 化影响下形成的政治生活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少 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相对应,民族地区的农 数民族群众的权利意识、参政意识和法律意识淡 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较快,在促进生产要素的优 薄,习惯于借助传统的习俗和方式来解决各种经 化配置、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 济社会问题。 济的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此外, 近年来,社会组织的快速兴起并成长为社会 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通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培 治理结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广泛地参与民 养了一批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通过这 族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在推动民族地区公民的 些骨干力量的“传、帮、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焕 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治 78 第6期 曹爱军: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境域 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 满足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 和过程的行为”_l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通过 传统,许多少数民族以能歌善舞闻名,一些民族地 启发、教育和引导等方式鼓励民众广泛参与各种 区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除了开展 社会活动,提升了民众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增 群众文化活动外,民族地区社会组织还积极协助 强了他们政治参与的愿望、热情和能力,推动着政 地方,举办了民族艺术节、民间广场舞、民族 府的民主运转和科学决策。民众对政治事务和政 文化研讨等活动。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满 治过程的普遍参与,使可以更好地了解民众 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群众精神文化品 的利益诉求,避免了决策的主观盲目性,制定出符 质、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 合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作为与民众沟 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存、文物古籍和非物质 通的桥梁,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便于的贯彻 文化遗产丰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 执行,从而最终提高民众对的政治认同,维护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弃、被同化、被边 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此外,大量基层社会组织 缘化升值自然消亡的危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 的涌现,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已刻不容缓。重视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做好 作用:一是社会组织类型的多元化为基层民主的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引起了各 运转奠定了多样化的组织基础,各种类型的社会 级的重视,也日益引起各类社会组织的关注, 组织成为基层群众利益的“黏合剂”,有利于提高 社会组织在抢救、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发 民主参与的组织性和有序性;二是提高了农民在 挥着积极作用。以云南为例,云南民族文化发展 乡村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基层社会组织的迅速发 基金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云南民族 展与壮大,在乡村治理结构中增加了新的治理主 文化资料的调查活动;成立了云南民族文化教育 体,使乡村治理空间由一元治理转变为多元治理。 建设示范性工程;开办了“云南民族文化网站”, 在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之外,增加了农村公 发布了1 000万字的信息和3 000多页图片;组织 民社会的力量,以组织化方式提高了农民在乡村 拍摄了云南多民族风貌的大型系列片“高原上的 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民族”,并资助、扶持了不少民族文化艺人和民族 (四)社会组织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文化项目。社会组织具有为某一共同的公益目标 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 奉献的理想和抱负,其成员有意愿和能力在少数 孕育形成了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民族以 民族地区从事民族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工 各自鲜明的特色和文化艺术风格构成中华民族文 作,他们深入实地考察,能够获得第一手关于当地 化的多样性。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少数 民族文物保护的资料,能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和 民族分布西部地区。全国超过100万人口的18 救助方案。目前,各种类型的民族文物保护基金 个少数民族中】,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 会、非公募基金会、民间办博物馆以及民俗村,已 蒙古、藏、布依、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等16 经成为社会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 个民族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各民族在漫长 形式。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 (五)社会组织与民族地区社会建设 信仰、神话传说、歌谣、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社会矛盾 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 和冲突急剧增加,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不断涌现。 内容在不同民族中有很大差异,使西部地区的民 在此情境下,单独依靠主导的正式协调机制 族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_1 保护、继承和 已难以应对,迫切需要引进新的利益协调和矛盾 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对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 纠纷的调节机制。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自治的组织 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 形式,它们通过价值规范、利益协调在社会整合中 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日益活跃在社会主 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整合是将个体结合在一起 义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和 的社会纽带,社会整合的可能性在于人们共同的 79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0卷 利益以及在广义上对人们发挥规约作用的文化、 价值和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是“改造人、点化人 的组织”_l ,尽管其组织形态差异很大,但有着基 本相同的伦理使命和价值规范,秉承利他主义、人 道主义和志愿精神。这种伦理精神,使人们能够 理性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并在交往互动中创造出 良性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认 同感¨ 。社会组织是自治性的组织形态,在多元 化社会中发挥着利益整合、组织整合和规范整合 的作用。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国边境,民族成分和 宗教成分复杂,这就使得一部分境内外敌对势力 有机可乘,在民族宗教问题上挑拨离间,甚至进行 一些破坏祖国统一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 安全统一和边防巩固形成了威胁。民族地区宗教 爱国人士和爱国宗教组织纷纷挺身而出,通过澄 清事实、公开表达政治立场等方式,呼吁少数 民族群众不要误入歧途,有力地回击了境内外敌 对势力祖国的图谋,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社会 稳定。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贫困 人口数量巨大,的扶贫压力大,民族地区的贫 困问题潜在地威胁着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扶 贫解困”是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最突出的作 用,社会组织通过参与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文化教 育、社会福利等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为社会弱势 群体提供了各种社会支持,维护着民族地区的社 会秩序。2008年“5・l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全国各地的社会组织纷纷投入到抗震救灾中,通 过组织救援和捐助款物,有力地支持了的救 灾工作和灾后重建。此外,一些社会组织在调解 利益纠纷、邻里矛盾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分 担和缓解了基层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化解社会矛 盾的压力。例如,云南临沧市的云县在2007年林 权制度改革中,发生林权纠纷1 355起,通过民间 组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调解处理了1 287起,占 纠纷总数的95%,降低了当地林权制度改革的难 度,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 总之,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效地 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形成制度化的社会 矛盾解决机制: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使社会 组织广泛地反映了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培 育有秩序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从而有利于形 80 成有组织的协商对话机制。社会团体、行业协会、 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利益表达和博弈来 化解社会矛盾,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均衡发展的 合力;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慈善行动、公益活动 和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满足一部 分民族地区群众的利益需求,有利于增进社会 和谐。 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存在三个相对的领 域,即政治一国家领域、市场一经济领域和公民社 会领域。政治~国家领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组织、市场一经济领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企业组 织,而公民社会领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 以志愿性、中介性、公益性为特征的社会组织被视 为是公民社会的核心结构与组织要素,这些组织 既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训 练、必需的机会和手段,同时也为公民自治和自我 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必需的组织和形 式。实际上,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企业与社 会组织这三种力量的共同努力,有赖于三者之间 的密切合作、合理分工和相互协调 。在构建和 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民主政治 可以为社会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对其加以 认同和保护;另一方面,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社会组 织也能够为民主政治体系构筑起坚实的平台,增 强公民的民主参与、自我结社、自我管理,推动治 理模式的变革¨ 。 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对社会组织的管 理逐渐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机到常态、从防 范控制到合作治理的基本态势。国家“十二五” 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 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 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这是对我国沿袭 已久的“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 关键性变革,从制度上重新建构了我国社会组织 发展的生态环境。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规范有序发展,发 挥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 的积极功用,应逐步形成一个包括许可登记、法律 保障、监督管理、制度吸纳、税收支持、服务促进等 第6期 曹爱军: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境域 机制在内的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为本土社 [R].3. 会组织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应理性看待国际 [7]苗梅华.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当代社会秩序转型[J]. 非组织的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国际非组 社会科学研究,2010(3). 织可能具有的“工具性”,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 [8]高中建,张琳.青少年权益保障之非组织介入研 度,对其进行有效规制和管理,使其在法律框架内 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开展活动。总之,国家应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法 (1). [9]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 律制度运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框架下,自觉引 [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导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通过社会支持、服务 [10]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项目合作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活动领域, 社。2006:166.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并提升其可持续 [11]温军 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 发展能力。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1-92. . [12]Drucker,Peter F.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参考文献] Practices and Principles[M].Oxford:Butterworth- [1]温宪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Heinemann Ltd.1990:4-5. 设理论新视野[M].南方日报,2012—10-29. [13]王守杰.非组织从传统恩赐向现代治理的转型 [2]萨拉蒙.非营利组织及其存在的原因[A].李亚平、于 [J].河北学刊,2010(2). 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 [14]周宪华.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作用[J].社 选[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会组织通讯,2009(3). [3]王名,刘求实.中国非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J]. [15]赵金亮,张翔.非组织参与边疆民族地区公共物 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1). 品供给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 [16]陈洪连.论非组织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功能及其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16-220. 发展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5]张巨勇,马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M].北京: 版),2007(3). 民族出版社.2007:39—40. [6]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责任编校:杨睿)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Minority Nationaliites Areas ——Tal【ing“Five Constructions”as Perspective . CAO Ai-jun (School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ansu College ofPolitcis and Law,Gansu 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s the product of modem society structure divisio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 consecutively launches economic system reform,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overall social transition, which provide certain social soi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as a result,Chinese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rapidly developing and bring new vitlaity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la progress of China.All kind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mi- nority nationalities areas are promoting loc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economic construction,political construction,cultural con- struction and socila construction by their unique method,and sufficiently letting social organizations play an active role in“five constructions”need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China’S socila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healthy and order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la organizations and to rais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Key words:minority nationalities areas;socila organization;development space;social role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