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汉地区大学集群对武汉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

武汉地区大学集群对武汉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2o 年第4期 s。i。 d T }嚣 嚣。m。 R 。 n 文章编号:1000—7695(201 1)o4—0I57—04 武汉地区大学集群对武汉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 张 露,童泽平,欧光军,戴 娜,蒋燕萍,曾彩霞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大学集群近年来已成为我国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现象,它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起到极大的智力支持 、但是, 由于武汉地区大学集群起步晚,存在着资源共享性差、求异存同、合作进程缓慢、缺乏创新性和恶性竞争等问 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通过建设联合教学模式、企业和高校互助合作、构建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等措施提升 大学集群在武汉经济发展的支持效应。 关键词:大学集群;产学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Positive Impacts of Wuhan University Cluster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han ZHANG Lu,TONG Zeping,OU Guangjun,DAI Na,JIANG Yanping.ZEHG Caixia (School of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of S(:ience and Fechnology,Wuhan 430081,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univm’sity clusters have become a new phenomenon of higher cducation.which have played a great intellectual support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Since Wuhan University c】tlsters only develop tor a sh.rt period of time,some problems exist,snch as poor sharing of resources,requesting different deposits,the sh)w process ot’coopera— tion,lack of innovation and vMous competition,etc.To solve these prohlems,this paper gives sonle opinions and sugges— tions to enhance university clusters’support eft ̄ct on ccononliC developmen!of Wuhan,by building models ufjoi xIt teach— .ing,promoting nmtual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husiness and universities,and building slrategy alliance among industrial production.teaching an({research.etc. Key words:university ch.tsters;prod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innovation 大学集群,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兴社会现象。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狭义的大 学集群是指在、高校、市场、社会等多种力量 的参与下,若干所大学在某一或某些地域集聚,并 达到一定规模形成有机整体的高校集合体;广义的 大学集群是指以若干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相互关联 的学校及其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上集聚,以形成强 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 J。广义上的大学集群 不仅囊括了狭义定义上的大学地理集群,更强调 大学地理集群上资源及其它优势条件的共享及派生。 本文采用广义上的大学集群的定义。 随着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入研究, 大学集群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大学一直被人们 看作是人才的集聚地,如何解决大学集群在发展过 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大学集群的集聚 效应,是本课题的重点。 1 大学集群的形成及作用 国,而到20世纪50年代总体规模达到l 800多所, 在美国的各主要城镇基本形成大学集群的分布格局, 并为此后进一步扩张至3 000多所奠定了基础。斯 坦福大学研究园(即现在的硅谷)就是在这一时期 形成的。可以这样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在空间布局 上所遵循的就是一种集群式的扩张轨迹 。 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科技园起步较晚。尽管 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成立于1989年,但在其后l0 年内,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直到1999年国家正 式颁布有关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法律条例后,才掀起 了我国大学科技园研究的高潮。 而大学科技园就是 大学集群的一种形式,到日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大学城(大学校区)已建和在建的已近30个, 这些占地广、建筑新、接受学生人数多、后勤社会 化程度高的大学城,已成为我国一种特有的高等教 育现象。高教资源的迅速扩大,为大批青年上大学 创造了条件,同时,它的蔓延也引起了人们愈来愈 多的关注 。 大学集群有以下几点主要作: 大学集群大致成型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 收稿日期:2010—07—06,修回日期:2010—10一I9 158 张露等:武汉地区大学集群对武汉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 第 ,艋活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在大学 集群区内,高校的分布集中,人口密集,各种基础 设施合理利用,这种现象避免设施的重复建设,可 以 约过多的资金和资源,而人口的相对集中也节 约『,很多的土地资源,就某种程度上来}井,住寝室 就足节约上地资源的最件表现,如果不足在大学里, 哪里会有2.5平房米/人如此高的住房而积利用率 呢!同日、f大学集群可以盘活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共 字 .例如为解决高校“小而全”、“条块分割”的问 题,减少重复低效投资,人们发现建大学集群可以 将若_f所高校相对集中,通过统筹规划,既可保持 符饺相对j虫 ,义能实现敦育资源共享,达到不并 校的并校功效;电可以使合并高佼有机会通过土地 鼹换将过于分散的多校区集中在 起,降低资源共 享成本,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并校”的预期门 忉 ‘一 4 。 第二,促进大学集群周边的经济繁荣。大学集 群的出现,会带动餐饮、旅游、金融、房地产、科 技等的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大学集群, 周围往往形成 一 附属产业,不仅给学生的生活 和学习提供厂方便的同时,也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例如武汉的黄家湖大学区,原本一片以农业为主的 郊区,在许多大学进驻后,不仪增设了许多基础设 施,同时带动了当地餐饮等的发展。在方便大学生 日常生活的同时,促进r当地据当地经济的发展 , 第_=三,加快科技与第三产业发展。柱第三产业 巾为提豳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 化、广播、科学研究、 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就这点来说,大学集群的建设本身就是第j产业发 展的一・种表现,而存大学集群发展中带动的如零傅 业、饮食业等也是第一产业。武汉大学集群的发展, 对发展第二|产业的贡献不可小觑。最能体现这点的 就是武汉光谷。武汉光谷科技园就是依托华中科技 大学建 和发展起来的。武汉・中同光谷不仅建成 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 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摹地,还 在国内固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能有这样大的贡献, 与其周围众多的高校的贡献不可分 。 第四,有利于文明城市建设 大学集群区是一 个高素质、高文化、高学历地区集中地地方。有着 浓厚的学 氛围,武汉如此多的大学群中部有着积 极地榜样作用,利用他们的力量潜移默化,让武汉 人受到熏陶,做文明人,创建文明城市 一个城市 的文明就像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只有在城市文明程 度提高的瑟础上,才谈的上真 E意义L的经济发展。 2武汉地区大学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巾,武汉加快本地经济的发 展,根据湖北省红头:_艾件精神指示,建设“两 型社会”,提倡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武 汉自发形成了一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东湖高 新区为例,日前,其已经形成了、企业、高校 相合作,知识、创意、经济相渗透的文化创意“公 共领域”。武汉东湖高新Ⅸ冈家火学科技同(简称东 湖大学科技园),聚集了23所高校,其中教育部直 属 点院校7所,56家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按 “一园多校”的模式,现已逐步发展成为高校和院所 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 其中有若干企业在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并形 成一批效益良好的企业群 同时,创立了“华工科 技”、“华工高理”、“华 图像”、“华 激光”、 “_J千日软件”、“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同济医 药”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武汉东湖科技阔区是大学 集群建没的成功事例,可以作为各个大 学今后发展 的榜样。 但是由于大学集群的发展模式才刚刚起步不久, 许多大学遵循固有的发展模式,创新性差;资源保 守,共享性差;各大高校的特色不同,合作领域较 狭窄;各大高校发展阶段不同,合作较为困难等许 多原因,各大高校在大学集群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 多问题。我们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 调查,一一共 发出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6份,其中有超 过93%的被调奄者都是武汉本市人,调奁结果如图 1所示 镪资源共享性差 求异存同 O0% 缺乏来Ilf社 会各方的支持和 理解,进程缓慢 罐恶性竞争 发展模式单一.刨新性差 ●其他 图l 大学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源共享性差。虽然地理上形成了聚集, 但由于各大学资源保守,缺乏共享,集群效益并没 有 示出巨大的作用。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 会都加大 对大学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支 持鼓励, 此大学所拥有的资源,如设备、资料、 专业人员,相比社会其他组织,是较为丰富的,但 足由于传统竞争机制、教育及学校评估方面的 体系不健全,各个大学对自已的资源的保护性极强, 造成了资源共享性差,甚至都缺乏学生之问的交流, 无形中在学生之间形成r一堵“差别墙”,在促进武 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些项目本来足可以通过大 学的合作集群效应解决得,却因为资源的保守,失 去了很多大好机会 张露等:武汉地区大学集群列武汉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 159 第 二,求异存同。由于历史及发展方向的不同, 各个大学在不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相应的好成绩。 大学的研究重在“钻”,集中优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里精益求精,以求在某一方面独占鳌头,因此很少 有大学寻求合作项目。因此,各大学应该同一个目 标的驱使下,发挥各优势领域的力量,将各种知识、 技术的合作融合。在充分发挥各大学的特色学科的 前提下,开发共 项H 这就是大学之间应“求异 量,因为质量是大学城以及每所大学的生命线,就 个大学城而言,只有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优质 资源的共享,才能迅速提高育人质量,因此,解决 好和共享的矛盾将是关键 。 首先,可以提供联合的选修课程,对各大高校 的选修课程进行综合,实现学生的跨院校选课和教 师的跨院校兼课,这样可以为大学生扩大了选修范 围,不再因为没有感兴趣的课程而苦难,为学分而 一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在研究过程中,走出 校门,和其他的学校、机构合作,都拿出自己的特 长,共同专研,谋求长足发展。 第三,合作进程缓慢。由于我国目前大学之间 的合作缺乏寻求社会各方的认可、支持和理解,大 学合作体系尚未完善,成功的例子风毛麟角。加之 中国企业保守不敢冒险的性格,并且发展完善的企 业数目很少,少有企业愿意提供空间供大学合作、 研究、开发。因此,对于非赢利性的大学来说,合 作之路存在资金缺乏等一系列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 大学发挥集群优势的道路漫长,利用大学集群发展 经济,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学校间的联系,还要广 泛的宣传,让社会中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了解这个 事件,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第四,大学发展模式过于单一、死板、缺乏创 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由 于种种机制和的障碍,目前大多数大学集群区 发展模式过于局限和单一,科研成果创新性和转化 率较低,阻碍着大学集群的健康发展,成为武 目 前经济发展的一大损失。大学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形 式多样的集合体,采取多种发展模式,例如企业办 大学、大学办企业、建立专项研究机构。激活各方 对利益的追求,达到各方皆为其出力,形成多种发 展模式,良性产学研循环系统,以促进武汉经济向 良性方向发展 。。 第五,恶性竞争。大学看重生源,看重校声校 誉,大学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资源的 优化配置,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竞争一旦恶 性发展,大学集群将停于表层。内部充斥着“恶性” 的因素,长远来看,会导致整个教育产业的发展, 最终影响到整个武汉市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高校 造似事件屡禁不绝,很大程度一J 是由于恶性竞争, 大众或者在衡最一个大学时,太过于重视论文 或者是获得的国家奖项,没有重视到实践的应用领 域 、 3 利用武汉地区大学集群促进武汉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建设联合教学模式 大学城的建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扩大办学 规模,扩大招牛量的同时应集中力量提高教学质 学习,并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集合各大高校在专 业上的优势,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吸引力。 在专业授课方面进行互助式教学,整合校区的专业 和 学科,避免重复设置、平均使用力量,从而集中 校区的所有力量,形成专业强项。 第二,实现硬件资源共享。资源相互保守是目 前大学集群发展的硬伤。例如现在中吲的大学图书 馆只准许本校的学生进入,这有利于管埋和资源保 护,但是如果在合作的大学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更 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与研究。 3.2企业和高校互助合作 高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人才,输送给企业,企 业的经营是创造效益,繁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 济的繁荣更需要人才支持,所以说企业和高校紧密 联系,可以从三方面促进校企合作: 第一,企业和高校互助投资,高校通过技术转 让和社会服务获取资金,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企业 股份,同时在技术开发等方面向企业投资,这可以 缓解高校扩建所需要的自己压力,减轻学生负担, 也可以缓解企业创新时知识和技术压力。 第二,学科结构与企业需求动态协调,高校输 送的人才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才能避免人才堆积 和人才短缺的现象。所以高校应该不断改革自己的 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以适应企业对不同专业需求。 第三,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企业为高校 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知识形成和熟练的阶段,让 学生较早熟悉实际工作,防止出现书本学生;也可 以请企业人员到高校讲座,使学生了解社会情况而 不足封闭在校园内。而高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力 量,增强专业能力,减少企业在培训中的不利因素。 从这三, 面有助于大学建设和 业发展,从而有助 于地区经济发展 。 3.3 构建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高新技术取得 升级 所谓产学研联盟是指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从各 自的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意图出发,通过股权参与 或契约连结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长期的 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结合了彼此的资源和 优势,建立起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非合作关系,目标是为 16O 张锘等:武汉地区大学集群对武汉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 了实现共同愿景,获得最佳效益和综合优势。合作 模型如图3.2.1所示: 图2产学研合作模型 根据武汉的具体见情况可以构建行业产学研联 盟。例如以冶金钢铁为例,武汉市可以颁布有利于 冶金钢铁的,新建高技术的没备,加大资金的 投放力度,注意[业园区的环境状况并优化环境宄 善公共设施,可以联合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 学优势学科合作,进行学术交流,共同培养专业人 才,联合武汉钢铁公司,进行参观和实践,就在生 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圈际形势,开发 新项目;构建信息交流系统,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 研究成果,加快学校之问、校企之问的信息流通速 度,即使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4创新大学集群发展模式 大学不同于任何一个企业或者是组织,大学集 群更是摊子大、人员多且密度大、人际关系复杂, 历史和传统及生存心态不同给高校管理带来许多矛 盾和困难 。大学管理模式一般采取官僚模式,管 理过程不透明,高校运转的资金大都来源于国家、 地方的拨款,高额的教学货款会使高校陷入贷款 ——还款的恶性循环 因此,创新大学集群的发展 模式是解决问题之道。创新大学集群发展模式,重 在转变资金的回笼,大学集群发展市场化可以有效 地盘活高校资金,充实的资金可以支持高校进行项 目研究,好的研究项目又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形成 良I生循环系统。 3.5 寻求共同利益 仅仅将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聚集在一起并不 意味着科技园区的成功。硅谷的成功源于企业和行 业之间广泛的联系,不仅仅是企业集中所产生的集 聚优势 。高校只是关注自身的利益或者过度关心 自身的利益,这很正常,但是,当今社会是合作和 竞争共存的社会,大学集群应当寻求共同的利益。 面对存在的利益之争和矛盾冲突,要把共同利益放 在最高层面上,弄清利益分割问题,令高校实实在 在、心甘情愿的资源共享、良性合作和竞争。 4结语 大学集群从形成到现在不过五十多年的时间, 针对我国大学集群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注意到这 种现象的实际和潜在存在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大 学城绝不只是地域上的集中,而是集中高校丰富的 人才资源、社会的资金和国家的优势,结合高 校优势特色和社会当前需要开展项目研究合作,在 共同利益的指引下促进武汉经济的发展。总之,大 学集群已成为我国教育史上一页新篇章,它必将为 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大跃进! 参考文献: 1 沙迪.关于大学集群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4): 15 [2 洪广欣.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8(12):67~70 3 皮耐安.我国大学城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建议[J].教育发展研 究,2002(2):16—19 [4 黄倪丽,吴明阳.中国大学科技困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J]. 科技与管理,2005(2):142—144 [5]邵琼,范韬.武汉“中国光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Jj. 今日科苑,2009(6):23 I 6 顾强,中国产业集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f7]陈怀录,张旺锋,刘小英,等.全国大学城发展现状及其对甘 肃建设大学城的借鉴[J].高等理科教育,2004(4):10一l4 L8 邓 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的发挥一时重庆大学城发展实证分 析[J .特区经济,21)08(9):76—78 【9]顾建民,王爱国.大学城:我国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 索 j.高等教育研究,2003(7):30—34 [1O]段维龙,裴必高,产业集群与高校集群交触徒进研究一大学城 建设和产业集群理论分析[.1]l管理科学文摘,2007(9):85 —87 11j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组.湖北发展研究报告 M].武汉:武 汉火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露(1988一),女,I11西太原人,本科生 (责任编辑:熊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