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高校和毕业生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连年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持续高涨。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当前大学生就业构成了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不仅直接影响毕业生个人的生活和思想情绪,还可能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间接影响到我国构建和发展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健康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就业市场环境看,毕业生供需矛盾在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而待业者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12万,待业人数为70万,占总人数的33%;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待业人数为75万;而到了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增至495万,按相对稳定的70% 的一次就业率计算,待业人数约为148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按相对稳定的70% 的一次就业率计算,待业人数约为168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超过了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待业人数的逐年增加。

其次,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的专业设置落后于社会需求,造成供需结构的不平衡。通过搜集资料分析,2001至2007年某省国民经济19个行业门类大专以上人才学科专业数据结果显示:今后三年,对经济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为17.78万人,其中需求量的前五个行业部门依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16万人), 制造业(2.27万人), 批发零售业(1.71万人),金融业(1.48万人),教育部门(1.42万人)。所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教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的现象十分严重,还导致许多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关。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设施,条件都不达标,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素质

下降,这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最后,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相差甚远。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对就业形势的发展反映不敏感,很多需要人才的岗位毕业生不愿去,而想要去的又没有岗位。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符的,这样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找不到工作。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用人单位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责任感和社交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学校该学的课程,而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人生观消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一些问题。社会的期望值远远超过了学生自身素质,这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相关部门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相关和经济支持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但是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继续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正在发挥重要作用,非公有制单位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方面已取得了与公有制单位平等的合法地位。因此,应继续加大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的力度。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利用网络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选的良好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首先,高校应深化教育改革,使专业的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认真调研后,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发挥地区学校特色,适应市场需求。各高校还应加强就业指导,真心诚意为毕业生服务,为广大学生广开就业渠道。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提供专业指导。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规划,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3、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毕业生应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其次,用人单位提高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必然结果。当大学生劳动力资源成为一种非稀缺资源时,为了使企业招到真正的人才,招聘者必然从一个更宽泛的范围,通过多种形式去挑选最合适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人才,因此,毕业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要注重个人品德素养的提高。毕业生的诚信程度,吃苦耐劳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是否被录用的重要条件。二要注重个人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丰富。现在许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使自己在投身工作后能独挡一面;三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如今社会对人才的消费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对毕业生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四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团队协作精神是一个团体发展的基本动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当然希望其富有创新和集体观念。

参考文献:

[1]叶琼、胡继波。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中国科技信息。2008(20)

[2]吴荣军。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职业与教育。2008(10)

[3]张文双、宋德新等。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2008 北京出版社

[4]斯日古楞、单和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008 新华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