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艾滋病社会歧视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

艾滋病社会歧视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

来源:百家汽车网
健康天地 2010年第4卷第2期 综 述 艾滋病社会歧视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 周平 综述从人类发现艾滋病以来,歧视就始终伴随着它。虽然近年 随着防治艾滋病宣传力度的加大,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有 所提高,但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歧视仍然严重,并成为遏制艾滋 病流行,减轻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伤害的最大障碍之一, 分析社会对艾滋病歧视原因,消除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歧视是预 防控制艾滋病的重要环节 J。了解关艾滋病社会歧视原因,消 除歧视落实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有着重要意义。 1歧视的定义 俸卫东 审校 年中,艾滋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吸毒者、同性恋者和卖淫漂娼 等人群传播,也有部分通过输血卖血传播。而在许多社会和文 化中,同性恋、吸毒和卖淫漂娼等都是不道德乃至违法行为。 这样人们就将艾滋病与卖淫、漂娼、吸毒和同性恋等不良行为 等同起来,认为只有那些道搏败坏、行为不检点的人才会感染 艾滋病病毒,这又造成了人们对病毒感染者普遍的歧视心 理 J,不仅艾滋病感染者本人受到歧视,连其家人也受牵连,被 人们所疏远。在很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患者应该受到惩 羞辱、和歧视的含义和分类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将羞 辱定义为由于个体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或不名誉的特征,因而 降低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羞辱是社会对某些不同或异常的 罚,他们应该为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负责 。有研究 表明,与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人相比,人们会更加远离、更加 看不起因为吸毒、性乱等途径感染艾滋病的人 J。 2.3媒体不恰当的宣传 个体或群体的有力的贬低性、侮辱性的社会标签。歧视指社会 对被羞辱的对象采取贬低、疏远、敌视的态度和行为。被羞辱 和歧视的特征不一定在本质上病态、不道德或“异常”而是从 社会文化上已经形成的标准出发的,于是许多形式的“异常”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被羞辱。 AIDS流行早期,“得了AIDS必死无疑”、“AIDS是一种惩 罚”、“AIDS是令人恐惧的”、“超级癌症”、“瘟疫”、“吸毒者得 的病”、“外国人得的病”、“同性恋瘟疫”等词语经常出现在广 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 J。此外,在媒体中常常出现的 与艾滋病相关的羞辱和歧视是指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 滋病患者及相关人群、相关行为的歧视,也包括高危人群及其 家人等的羞耻感和自我歧视 J。 2艾滋病社会歧视产生原因 “无辜的AIDS受害者”的宣传,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有些人得 AIDS是由于他们的行为造成的,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逐渐 地使人们对AIDS形成了一些“固有的”但很不准确的理解。从 而为AIDS相关歧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2.4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社会性别的 Gofman认为,歧视是人们不公正地对待那些具有令人厌 恶的、使人丢脸的特征的特殊人群。它是一种通过边缘化、排 斥、强制等手段对特殊人群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措施 J。 Dovidio等人把歧视定义为将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排除在正常的 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之外 J。AIDS相关歧视的产生,既有 AIDS本身的生物学挣陛,又有复杂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 包括对致死性严重传染病的恐惧、认为AIDS是由于不道德的 行为引起、媒体对AIDS不恰当的宣传等各种因素。 2.1 致死性严重传染病的恐惧 不平等,这些不平等的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权利的不 平等。 3艾滋病社会歧视的根源 3.1“性恶论的影响 艾滋病在我国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性病,由于“性“包含了复 杂的意识形态、道德和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艾滋病被披上了道 德、伦理甚至意识形态的色彩。一些人士认为艾滋病是西方资 产阶级社会”性开放“的产物,是对不道德行为的报复,甚至出 AIDS是一种目前尚无疫苗预防、病死率极高且无法治愈 的严重传染病。它在人群问传播,损害人们的健康,给病人及 其家庭造成负担,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地位,甚至造成死亡。因 现了“艾滋病是上天对性乱的惩罚”的宿命论观点。由于艾滋 病被赋予道德层面的内容,被耻辱化,人们常常给艾滋病病毒 感染者和患者贴上“乱性”、“不检点”、“罪有应得”的标签而加 以歧视 。 3.2对社会边缘群体的排斥与歧视 此,与那些不能带来明显威胁的疾病相比,AIDS病人往往会受 到更多的歧视。与过去人们面临天花、鼠疫、霍乱等病死率极 高的疾病威胁时做出的反应一样,人们面对AIDS最常见的反 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主要有社会边缘人群组成,包括吸 应是逃避并远离威胁,这种逃避与远离威胁就表现为歧视。卫 生部日前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对AIDS普 遍存在着歧视与恐惧心理,恐惧的主要原因是AIDS的不可治 愈性与高病死率Stanger和CrandMl认为,由于AIDS是一种致 毒、性工作者、同性恋人群、农村极度贫困人群等。健康人喜欢 探询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染病原因,然后将艾滋病感染者和患 者身份与其在社会边缘群体中的身份对应起来,将他们视为吸 毒者、卖淫女、畸爱变态者……..实际上艾滋病感染者首先是 死性疾病,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威胁,因此,恐惧与远离 威胁是AIDS相关歧视产生的原因之一 】。 2.2 艾滋病通常与不道德的行为紧密相连 公民,其次是病人社会赋予其和正常公民同等的生存、工作和 获得福利的权利,应从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给与其更多的照顾与 关爱,而事实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被边缘化而遭到健 艾滋病最早在美国的同性恋群体中被发现。此后的20多 作者单位:545007广西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周平(1965一),男,广西柳州人,主管医师,本科,从 事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 康人群的排斥和歧视 J 。 3.3对艾滋病认识不足 人们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导致了恐惧、对立和歧视。我国民 众对艾滋病的了解处于“似知未知”的阶段,这种状态最容易导 致不安和恐惧心理。人们知道艾滋病无法治愈的事实,却不全 ・】05・ 综 述 2010年第4卷第2期 健康天地 清楚其传染性和预防传染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对艾滋病感染者 视角,现在终于认识到艾滋病传播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一和患者深深的恐惧。恐惧导致对立,加之某些媒体对艾滋病流 行的夸大渲染和不负责任的报道,导致艾滋病被妖魔化,加重 了人们的恐惧和焦虑,导致了歧视的加剧 。 3.4社会公正环境欠佳 样,消解公众对艾滋病及其感染者的歧视与排斥也必须重视 另外,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公众普及也是消解歧视与排 文化因素的影响L】 。 斥的重要举措。无知导致恐惧,恐惧导致歧视¨ 。消除无知只 倪正茂在谈及我国新出台的《艾滋病防治条例》时指出: 能依靠广泛的健康教育和公众宣传,特别是加强艾滋病传播途 “非歧视权是一项重要的,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讲,这不仅涉 径与治疗方面的知识,对处于不同社会环境类型中的艾滋病感 及他们权利的享有,而且与防艾工作直接相关。因为只有 染者采取不同的救助措施,不仅利于为感染者创造一个良好的 在涉艾人员不受歧视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很好配合。新出台 生存与发展空间,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公众对艾滋病及 的《条例》聪确提出不得歧视艾滋病患者,但现有法律中对艾滋 其感染者的歧视与排斥。 病患者的歧视性规定还有不少,如《法》规定艾滋病患者不 4.3消除歧视,关爱艾滋病患者从心开始 能录用为,《公务员条例》规定艾滋病患者不能录用为公务 艾滋病从宏观角度来讲艾滋病已经是一个社会和发展问 员。《条例》明确艾滋病患者有婚姻权,而《母婴保健法》依然规 题,,而不仅仅是医学卫生问题,其传播流行完全符合现代的生 定艾滋病患者不得结婚。而且,如何确保实施《条例》的有关规 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我们欲消除对艾滋病的社 定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涉艾人员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 会歧视,也绝对不可以放松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一重要 等合法权益受保护的规定比没有好,但这种赋予式的柔性规 环节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有不少艾滋病患者在患有躯体疾 定,并无强大的法律约束力。要使之成为否定式的、刚性的规 病的同时,他们可能还诱发了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等心理疾 定,还有待努力”Ll 。 病。我们每每看到有关艾滋病患者疯狂报复他人、报复社会的 4消除艾滋病社会歧视的对策 现象时,可能总把它们想象成社会歧视的副作用,其实不尽然。 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针对HIV感染者和MDS病人的歧视 有些恶性行为可能已经是艾滋病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 并未能阻止AJDs的传播和蔓延。相反,歧视的存在使很多HIV 神疾病的重要表现。在呼吁消除社会歧视的同时,可能有一部 感染者和AjDS病人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拒绝主动接受I-IIV检 分歧视其实是来自艾滋病患者自己的。因而重视艾滋病患者 测。这会造成更多的HIV感染者难以发现,使MDS宣传及干预 的心理健康,成立相应的关爱组织,重点鼓励他们自立、自尊、 措施无法接近他们。同时,由于常常受到来自外界的冷漠、责难、 自爱,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另外,还可以开设针对 歧视及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很多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会因此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门诊等,真正做到从艾 而消沉,丧失自尊心,感到悲观失望,甚至报复他人和社会 。 滋病患者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关爱他们。同时,心理学方面还应 这些对AIDS的预防控制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该加强对艾滋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心理的研究【l 。现代疾病 4.1 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 已非纯粹的生物性疾病,而是“心身疾病”了,艾滋病在现有的 为消除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歧视提供法律保障《艾滋病防治 医疗水平下仍是无法治愈的,但我们却完全可以做到治愈他们 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 的心理疾病,为艾滋病患者付出符合医学模式发展的新理念下 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 的关爱。 者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人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 4.4积极落实有效的干预措施 保护《艾滋病防治条例》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感染者和患者 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提高艾滋病自愿咨询的可及 的权利和义务,为消除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歧视提供了法律的保 性和保密性,使更多有高危行为的人前去咨询检测,从而为感 障。因此,消除艾滋病相关的社会歧视首先应认真学习贯彻 染者和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关怀等服务,是消除艾滋病相关社 《艾滋病防治条例》的精神,切实落实条列各项内容 。 会歧视的重要手段同时,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使符 4.2积极正确地引导媒体报道和宣传 合条件的艾滋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在AIDS流行重点 提高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年“世界艾滋病日”,国家 地区,提供免费血液检测,对AIDS致孤儿童实行免费上 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患者,与他们亲切握手交谈,国务 学等。这些的制定与实施,对减少歧视,为HIV感染 院总理与感染者共度新春佳节的行动,对全社会减少 者和AIDS病人创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支持性社会环境起 对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清华大学艾滋 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的落实,对减少歧视,为感染者和 病研究中心主任景军教授认为“国家高层领导的这些举动 患者创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支持性社会环境起到了关键 无疑将对各级产生巨大的榜样作用,其影响远远胜过出台 作用通过在社区开展反歧视的宜传活动和“一帮一”等活动, 若干个文件、规定。”鉴于此,应充分发挥领导人、明星人 为感染者和患者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以关爱绞杀歧视 。 物及感染者在宜传中的突出作用,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提 高大众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尽可能地改变大众对已有的歧视 参考文献 态度 。 [1] 陈永聪,陈莹,王学良,等.AIDS相关羞辱与歧视的研究 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消解公众对于这样一 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6):477 种被道德化了的传染病的歧视与排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 [2] 阎志华,吴尊友,耻辱和歧视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负面 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如同人们对于艾滋病防治的认 影响[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4):310 知过程经历了从医学视角一公共卫生视角一(个体)行为学 (下转第108页) ・106- 综 述 2010年第4卷第2期 健康天地 瘤细胞的形态特点及生物学特性,只是程度不同。2)WHO分 类法:①正常细胞涂片。②不典型细胞。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或 炎症所致。③cIN?1级。相当于病理学的轻度不典型增生,指 中、表层鳞状上皮细胞核增大,达正常中层鳞状上皮细胞核3倍 以上,但不超过细胞总面积的1/3,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分布 均匀,轻度深染。@CIN?2级。相当于病理学的中度不典型增 生,指中、表层细胞核大小不一致,并出现低层细胞,细胞核进 管理女性下生殖道的癌前期病变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准则。尤 其发展中国家其病死率持续处于女性恶性肿瘤病死率的首 位 。原因主要是:①处于高危状态的人群未被筛查。②普查 率不够。③方法不够准确。④未重视加强有关避免或减少患 病危险因素的教育,引起妇女对潜在症状的关注。 经验证明,对LBP结果异常的病例行阴道镜检查,进一步 明确诊断,使官颈病变得到及时治疗,所以说,细胞学检测是官 颈病变的有效的筛查方法,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是诊断宫颈病变 的可靠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 ]。LBP检 测有问题者阴道镜下官颈活检是目前诊断宫颈病变的标准模 式,能及早发现宫颈的早期病变,是防止宫颈癌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步增大,但小于细胞总面积的1/2,核/浆比值增加,核轻、中 度深染,染色质分布仍然均匀。 ̄CrN?3级。相当于病理学的 一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以中低层细胞为主,细胞小,细胞核 增大,占据细胞总面积的2/3以上,核的大小、形态不一致,染色 质明显增多,粗颗粒状,深染但分布尚均匀。⑥浸润性鳞癌及 腺癌。癌细胞特征明显,伴癌性背景。细胞学检查只是一个筛 查方法,而不是最后的诊断,过于肯定的诊断命名可能会产生 误导,把细胞学检查结果当成肯定的最后诊断。CIN分级应借 [1] 刘树范,浩姜生.宫颈及阴道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方式的 建议[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5):316—322 [2]Laara E.Trends in mortality from cervical cancer in the Nor- dic countries association with organized screening programmes 助阴道镜检查与形态学诊断结合,才能做出最后评价。3)为克 服以往分类法的缺陷,1988年美国国际癌症协会在马利兰的 Bethesda举行会议,提出了TBS分类法,该法在以下3个方面进 行了改良:①将标本质量作为细胞学检查结果报告的一部分。 即“满意”、“尚可”、“不满意”3类。②引进了鳞状上皮内病变 的概念。③提出了治疗建议。描述性诊断包括:①正常细胞学 涂片。②良性细胞学改变,包括各类微生物感染、炎症。采用 普通涂片行巴氏染色,运用TBS报告系统报告检测结果,是一 种尝试,是在体检普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项措施。当然工作当 中更不能以临床肉眼见到的宫颈情况来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及 宫颈癌,在普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每个人进行宫颈刮片脱落细 胞学检查。 [J].Lancet,1987,1(8544):1247—1249 [3]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与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 室.外科病理学[M].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9:904 [4]Pasani,Parkin DM,Bray F,et a1.Estimates of het worldwide mortalitu from 25 cancers in1990[J].Int J Cancer。1999,83 (1):18—29 [5] 徐爱娣.阴道镜对宫颈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 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2(2):75 应用细胞学、阴道镜与组织学,即三阶梯技术规范化诊治 (上接第106页) [3]Goffman E.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1一 dentity[M].New Y0rk:Penguin Books.1963. [4]Dovidio J K,Major B,Crocker J1Stigma:int roduction and overview[A].In:Heatherton TF,kleck RE,Hebl MR, Hull J G,eds.The so2cial psychology of stima[M]1Neg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0. Network on Ethics,Law and HIV,1997,3:4—5. [11] 向德平,雷茜.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歧视及消除对策 [J],社会工作,2004,1,33—36 [12] 土生阿耿.专家谈《艾滋病防治条例[N].人民日报, 2o06—04—26. [13] 刚玉君,刘淑华.村民对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歧 视现象的探讨[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4): 246—247. [5] Stanger C,Crand ̄l C S.Threat and hte socila const ruction of stima[A].Hegatherton TF,[deck RE,Hebl MR,Hull J G,eds.The socialpsychology of stigma[M].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2000.62—87. [14] 王陇德,汪永清.艾滋病防治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 制出版社,2006.8 [6] 张有春,李晓林.艾滋病宜传报道中歧视现象的研究[J] 中国健康教200521(6):473 [7] 曹晓斌,庞琳,吴尊友.AIDS相关歧视产生的原因、表 [15] 秦广强,张娟娟.艾滋病歧视、排斥及消解策略研究 [J],青年探索,2008.03:23—26 [16] 张开宇,姜润生.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与消除偏见指南 [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45—47. 现形式及消除策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3): 235—236 [17] 葛凤琴,龚向东,王全佩等.性传播疾病流行因素分析及 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10):628 ~[8] 高建华,郑锡文,施小明,等农村既往有偿供血社区居 民相关歧视和耻辱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 (3)175 『9] UNAIDS.A conceptual f ramework and basis for action.HIV/ 629. [18] Wright.ER,MartinTN.The.soci1a.organizaiton.of.HIV/ AIDS.care.intreatment.programmes.for adults with serious AIDS stima gand discirmination[M].w0r】d Aids Campaign 2o02—20031 mentla illness[J].AIDS Care.2003Dec;15(6):763—773. [19] 冯连贵;丁贤彬,彭传轮等,消除艾滋病相关社会歧视的 策略[J],重庆医学,2006,35(24):2295—2296 [10] Omangi H G.Stimatgization and discirmination in the con— text of HIV and AIDS in Kenya[J].Newsletter of M rican ・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