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作者:康家林
来源:《老友》2007年第04期
中国人民成都军区昆明陆军学院原院长邓福全将军,不仅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出色军事指挥员,而且多才多艺,是知名的书法家。记者平时与他相距千里,从未见面;但想不到不久前在我俩共同的母校——江西萍乡中学100周年校庆的时候,却有幸访问了他。
对母校深情厚意
诞生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大潮中的萍乡中学,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公立学校之一。她培育出来的4万多名学子遍布五洲四海。记者是2006年11月10日中午,从北京乘火车抵达萍乡应邀参加校庆的。当晚,在萍乡、市为欢迎参加校庆的校友代表而举行的宴会上,记者发现邓福全将军也应邀出席。离京前,《老友》便委托我采访适合报道的对象。他是萍乡籍知名人士,当地媒体都想报道他,加上除参加百年校庆的各种活动外,他在萍乡的其他应酬也很多。我担心他不一定有时间接受我的访问。但当我向他表示受《老友》委托希望采访他时,他竟痛快地答应了。11月11日白天校庆后的晚上,他在宾馆的房间里,向我介绍了他的经历和退居二线后的情况。
邓福全将军对母校的感情十分深厚。2006年10月间,他因事路过萍乡,就在他下榻的宾馆里,亲切地接待了闻讯前来看望的萍乡中学校长李奭萍、刘明才等同志,鼓励他们尽力办好学校,并请他们向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同学们问好,同时还为母校百年华诞题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载扬声,万载扬名。”接着,他又匆忙赶回成都为成都军区老干部大学书法班讲课。为了参加校庆,他不顾路途遥远和74岁的高龄,在成都讲完课后,又再次来到萍乡。
在11月11日的庆典大会上,他以宏亮的声音对几千名师生和校友说:“我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从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成都赶来,和大家一起参加这个盛典,分享庆典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与喜悦。为百年校庆热烈欢呼,为百年校庆衷心祝贺,为百年校庆拍手叫好﹗”他满怀深情地回忆了母校对自己的培养教育。他说:“我虽然在母校学习的时间很短,就走上从军的道路,但学校给予我的教诲是终身难忘的。老师们教给我知识,教会我如何做人,使我受益匪浅,终身享用不尽。我永远感谢他们,怀念他们,向他们表示最深切的敬意。”他还勉励同学们说:“当前,号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萍乡号召建立‘和谐萍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给我们的求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正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大家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随时准备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与邓将军的交谈中,记者深深感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既是他对同学们的勉励,也是他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
处处用功处处春
邓福全于1932年9月出生在江西萍乡东桥南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幼年丧母,兄弟二人与父亲相依为命。7岁开始在本村上小学,11岁进东桥明德小学念高小,14岁考上萍乡鳌洲中学。因家庭经济困难,不久他又考入因学习成绩优秀可减免学费的私立五峰中学。由于勤奋刻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学费减免。17岁那年,即1949年,临近毕业之际,学校爆发反对汤姓流氓教师的。他是毕业年级的副级长,领导和参与了罢课以及示威和散发传单等活动。校方非常惊恐,以“放弃职守、蓄意造成”的罪名,将他开除,勒令离校。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经进步教师张有屿的鼎力相助,他得以插班到萍乡中学念书。1950年1月,他参加中国人民,在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37师110团8连当战士。 在党、团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在这所大学校里,邓福全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树立。入伍不久,奉命开赴滇东地区剿灭残匪和地方土匪武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由于作战勇敢,服从指挥,荣立大功一次。1954年,他升任110团9连排长。在紧张的军事训练中,他以身作则,和战士们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过硬的作战本领,作战的五大技术,无一不精,尤其擅长于步兵武器射击,师授予他“先进教练员”和“射击土专家”的称号。他所领导的排,年年被评为先进排。1956年11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党。1959年,他任37师作训参谋。他刻苦努力,踏踏实实地认真学习和工作,参谋业务能力和组织指挥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参谋业务尖子”,多次受到奖励。1967年,被提升为作训科副科长。不久,又被提升为十三军司令部作训处副。
1978年11月,受领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任务。在行动前夕,他被提升为作训处。他带领全处同志夜以继日地制订机动方案和临战训练计划,组织开进和集结,不知疲倦地工作。到达预定战区后,他带领作训处同志冒着炮火威胁,踏遍边境数十个点,抵近战场勘察,制订作战计划。战斗发起后,他随跨过红河,挺进数十公里,参与全过程的作战指挥,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由于他的工作实绩突出,他和他所领导的作训处分别荣立三等功。1980年,他由作训处越级提升为第十三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1981年,邓福全被选送到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北京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深造。在这里,他学习了战役理论、战役指挥和现代军事科学知识。一年期满,他以各科全优成绩毕业。 1983年1月,邓福全调任38师师长。同年6月,升任十三集团军参谋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他的军政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司令部业务熟练,组织指挥能力强,工作成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显著,所领导的司令部被成都军区领导誉为“得力的、过得硬的司令部”,他自己也被大家公认为“儒将”。
情系陆军学院
1990年6月,邓福全将军被任命为昆明陆军学院院长,由副军职提升为正军职。
昆明陆军学院负责培训驻云贵川藏4省(区)的基层指挥员,设有大专学业和本科学业。邓将军任职后,全身心地投入了学院的工作。他把教学和以往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深入实际,研究和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并且以身作则,使学院发生很大变化,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他带领大家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面向不同作战地区)和“三从”(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原则,做好教学工作。云贵川藏4地除贵州、四川是一般的南方地区外,云南和却分别是热带丛林地区和高寒山区。对这些地方学员的培养、训练工作,他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他还经常与学员们一起进行拉练。拉练时,他虽然年近60岁,但不坐车,不要别人照顾,与学员们一起训练,一起走路,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邓将军对记者说:“学院院长的工作与的其它工作不同。当好的参谋长不一定要认识每个战士;但当好学院院长就要认识每个教师、每个学员,甚至每个家属。要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遇到的困难。要经常深入训练场,跟班作业,及时指导。我尽量抽出时间到课堂听课,多和教师、学员打成一片,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
邓将军在萍乡中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说:“记得同志说过,要办好一个学校,一是要有一个好的校长,二是要有一个好的教师队伍。母校100周年的辉煌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他对记者说,“我说这些话,是我在陆军学院工作的切身感受。”在陆军学院,他十分关心和爱护教师。刚到学院时,教师对住房分配不公很有意见,他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家合理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大家安居乐业。当他看到教师们还在烧煤球做饭很辛苦时,便和学院政委一起找上级有关部门,为教师们配上了煤气罐。
邓将军还认为,要当好院长,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不断丰富新知识。要边学边实践,边实践边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把工作搞得更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昆明陆军学院每年培养出五六百名毕业生。云贵川藏50%团以下的干部都曾在这所学院学习过。学院的成绩受到中外人士的赞扬。驻华武官参观团、老挝高级军事代表团、朝鲜军事友好参观团都先后来到陆军学院参观访问,看了学院的教学设施、阅兵和军事表演后,都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老挝高级军事代表团团长、国防部副朱马里当场就向邓将军要求派自己国家的干部来学院训练、学习。
邓福全将军现在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云南省、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成都军区书画协会副会长,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会员,四川省成都翰林艺术学院顾问。
邓将军从小就喜欢用毛笔写字。他认为,书法可以修身养性。从20世纪50年代当兵以来,他就坚持写日记,除“文化大”外,从未中断过。1992年他退居二线后,有更多的时间练习书法了,更是潜心学习,笔耕不止。在四川翰林艺术学院,他学习了3年书法艺术。此后,不管多忙,每天坚持至少练习一个半小时。他的作品先后被选入《百名将军书画集》、《改革开放二十年书画作品精选》、《迈向新世纪中华老年书画作品集》、《远太杯军旅业余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集》、《新世纪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宝典》、《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年百名将军书画集》、《共和国将军书画选集》等20多部书画作品中。在全国和全军性的书法竞赛和大展中,他的不少作品荣获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特别荣誉奖等多种奖项,他本人也获得“当代书画艺术英才”、“中华国粹民族艺术家”等称号。
邓将军自退居二线以来,还经常在老年大学里给老年书法爱好者讲课。他向大家强调,学习书法一定要坚持不懈,要持之以恒。要刻苦学习,认真实践,坚持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风格。
他打算在书法领域继续努力,并争取将自己的作品整理出版。他谦虚地对记者说:“我不是书画大家,只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我打算把以往的作品整理出来,取名为《邓福全学书法作业》,作为学生向老师(读者)交出的作业。”
愿家乡越来越美好
邓福全将军非常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东桥林场的树木在上世纪80年代曾遭到一些人偷盗。由于通讯困难,偷盗分子很难抓到。邓将军知道这一情况后,便向林场捐赠了10部步谈机、20部电话机和五六十公里长的电话线。通讯设备健全后,偷盗林木现象大大减少。 他非常感激家乡人民对他的关怀爱护。他给自己这次回萍乡住的安源宾馆题词道:“热情周到,春风送暖,关怀备至,秋月清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995年他曾回过家乡。谈起这次的感受,他说:“与上次比起来,有两点印象最深:一是家乡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树木比以前更多了,水也不像以前那样污染严重了。二是‘三农’落实得很好。我所接触到的亲戚朋友对国家减少农民负担都很满意。” 他衷心地祝愿家乡越来越美好。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木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