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活之源 , 浇作文之花 ---- “快乐大作文”观摩后感
今年四月,笔者有幸跟众多同行一起到广州市旧部前小学观摩了江苏省第一届李白坚“快乐大作文”的成果展示。江苏省教坛新秀庄晓宁和陆蕴玲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二年级的《上课吃东西》、四年级的《木头人》和六年级的《触觉猜物》三节课,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赛琴作了现场点评。那天,简陋的礼堂里聚集了几百位听课的老师。虽然显得有点拥挤,可丝毫不影响那些精彩纷呈的课堂带给人的那种欣喜与激动。联系近段时间的习作教学专题汇报课,真是感慨良多。现在此略叙一二,以飨读者。
感慨之一:构建开放活跃的情境,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广阔空间 。
其实 , 作文就是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是,由于小学生平时知识积累不够,阅历不深,他们总是在写作文之前浮想联翩,可真到下笔时,却又无话可说。有的却由于事过境迁,记忆模糊,知识提取障碍,只略写梗概,忽略了细节。长久以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只拦路虎不知吓怕了多少刚刚拿起稚嫩的笔徘徊在习作门前的孩子们。有鉴于此,把生活与课堂二者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省时省力高效可行的办法。在本次展示会上,老师把“吃东西”这么一件家常小事搬进课堂,把玩“木头人”、“触觉猜谜”这些游戏请上了讲台。顿时课堂变成了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变成了欢声笑语的游乐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于是学生就在猜一猜、做一做、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和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中,酣畅淋漓地书写自己的见闻感受,连二年级的学生也能在一节课内写出300多字的文章来。这样的课堂,学生用真挚质朴的语言屏弃了文章章法的束缚,让真实演绎的情境弥补了空想臆造的缺陷,于是生动鲜活的文章写出来了,真情实感诉诸笔端了。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和期待的课堂。 笔者也曾执教习作教学《科学小实验 ---- 会抽水的杯子》。课上,老师先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畅谈抒写感受。在学生们完全被实验结果吸引住的时候,老师再让小组分组实验,作好记录,并讨论杯子抽水的原因,最后连段成文。结果,整节课气氛融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习作也完成得很快。课后,当你看到那一篇篇或细腻朴实,或妙语连珠的习作时,你不得不惊叹:我们的学生何时摘下了他欲言又止的面罩,变得这样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与妙笔生花了呢?哦,是生活走进课堂让他们放松,是课堂连结生活使他们
振奋!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是否可以借言之,“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作文的土壤是那样的肥沃丰厚,既可以是校园生活的精彩回放:《别开生面的比赛》、《今天我读报》、《老师拖堂了》„„也可以是家庭生活的缩影:《给妈妈洗脚》、《吃甘蔗》、《我给鸡蛋当“妈妈”》„„还可以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窗口:《我也当一回交警》、《我学会了买东西》„„不一而足。 当有一天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不怕作文了。”我就知道学生尝到了“生活作文”的甜头了。我的心,也因此而甜丝丝的。
感慨之二:落实行之有效的观察训练,是打好习作基础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要“指导好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由此可见,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讲不可谓不重要。然而,小学生年龄跨度大,低、中、高不同年龄段的观察训练应该有所侧重。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触摸,用嘴巴品尝,这“五员大将观察法”。是低年级学生观察入门的法宝。“细致地观察”“木头人”游戏过程中的人物神态变化、动作及语言,分清点与面中众多人物的不同描写。则是中年级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高年级的“触觉猜物”中,老师不让学生看,只用手摸,再猜出物件名称,说明猜测的理由。这种“化短为长”、“化虚为实”的反常规方法,迫使学生不得不把他感觉物件的瞬间拉长,说细,写真。这样一路循序渐进地训练下来,相信学生的观察能力及习作水平定能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