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之源灌溉作文之花:高中语文生活化作文
教学命题及立意策略
从命题及立意两方面指出高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指导策略。生活化命题着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世界入手,强调真;生活化立意着重从化大为小和多方面立意入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传统的作文教学以定向的写作训练范围、体裁传授写作知识,这种被动的作文教学既不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也很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况且,单靠每个学期为数有限的几次作文训练难以使学生在脑中建构写作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当前作文教学的问题一是作文命题过分“高大上”,学生看了无从下手,因而缺乏写作兴趣;二是学生的写作知识失之零碎,传统的写作知识积累是将作文的审题、立意、布局、选材、语言拆开来讲,但学生只有把握立意角度,才能将作文知识贯穿起来,首尾兼顾,写出一篇合格的作文来。面对形式多样的作文题,特别是近年来频频在高考中亮相的“话题作文”(话题作调启发考生对生活的关注、思考和体会,尤其是对新生活、新时代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的关注,要求考生能够真正了解和体会现实问题,并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既能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又能融入感受、言之有情。)笔者认为以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再
- 1 -
以文字形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正有生活味的作文。下面笔者就从命题和立意两个方面谈谈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生活化命题
生活化命题是指作文命题要从学生生活中取材,又要贴近时代,具有新鲜感和启发性,能让学生从命题中产生对生活的联想,进而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写出生活气息浓郁的作文。
开展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心理,深入学生生活,选择那些学生想说且有话说的题目。这样的作文命题非但不会难为学生,反而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从而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推动其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激发其围绕题目主动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作文。
(一)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命题
作文命题最怕漫无边际,要开展生活化作文教学,作文命题首先要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阅历水平和知识水平。作文命题契合学生实际,方能引导高中生去写他们所熟悉的、理解的尤其是对他们有所触动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课余生活,从他们喜好的东西中寻找命题的角度,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从而让生活化作文教学顺利展开。
如2007年学测作文题《走过》:“或许你有过类似的经验:熟悉的小吃店正在改装,即将变成服饰店;路旁的荒地整理之后,成为社区民众休闲的好去处;曾经热闹的村落
- 2 -
街道,渐渐人影稀疏,失去了光彩……这些生活空间的改变,背后可能蕴藏着许多故事和启示。请你从个人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以‘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一命题以学生身边的日常景观变化为话题,给出了生活情境,重在考察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但又不限于让学生空发议论,还要求对今昔情景有叙写,可以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命题要契合学生的情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说明作文是在内心的情感驱动下不得不言的表达。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唯有让学生将情感融入到作文中去,学生的生活积淀才会被唤醒,才能高度活跃起来,其思维才能写出满怀激情,富有生命活力和灵性的文字。
高中生的生活不出学校和家庭。学校是高中生学习知识、养成人格的重要场所。学校生活对高中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而教师一定要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展多种活动,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对学校生活进行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从每天相同的学校生活中发掘不同的感受。家庭则是学生获得生活知识、生活技能的地方,家庭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性格气质的倾向。家庭生活中的温馨、快乐、忧伤,家庭成员间的争吵、沟通都会触动学生。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捕捉家庭生活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情感和体悟。下面就是一位学生写的父亲陪自己写作业的情景:
- 3 -
我曾几次抬起头来,看见的都是父亲那双含笑的眼睛,映着暖炉放出的火光。我继续做着作业。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感觉到全身酸痛,便伸了个懒腰,却意外地发现父亲睡着了。他一只手支在写字台上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另一只手紧紧地抓住那破旧的没了扣子的外套,头靠在椅背上,那样窝着,看起来很不舒服。
我不忍心叫醒父亲,因为父亲是多么不容易呀!白天下地干活,夜里又要陪我苦读,他不就是为了让我好好学习,将来能出人头地吗?我轻轻地离开座位,拿起一件衣服搭在父亲身上。我觉得我的动作很轻,不会惊醒父亲。但结果我错了,父亲睁开蒙眬的睡眼,见我站在他面前,赶紧站起来慌忙地说:“呀!看看,就这么一会儿工夫,我怎么就睡着了呢?你快写吧!我再添一些煤。”说完,就手忙脚乱地向炉内添煤。接着传入我耳中的便是哗啦的声音。
我又继续做题,几次抬头,映入眼帘的都是父亲那笑盈盈的脸庞。父亲在以他的实际行动来表达他对女儿的爱,尽管他不会做一道题!不知不觉,父亲又一次进入梦乡。这次我没有去“打搅”他,只是静静地望着他。突然间,我的心猛地颤了一下,因为我在父亲的头上发现了白发,它们零散地躲藏在年仅40出头的父亲的黑发里。望着温暖的火炉,看着父亲头上的白发,我心里有一种怪怪的东西在涌动……这一片段抓住细节,情景真实,感受更是细致入微,虽未直接写父女亲情,但细致的描摹格外地打动人心。
二、生活化立意
- 4 -
立意即根据题目的意思来确定主题。立意是作文的纲,纲举方能目张,立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化作文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但作文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立意时,要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亮点,捕捉生活中难能可贵的镜头,从独特的角度切入生活,截取生活的某一片段,写出自己的感受。
(一)化大为小立意
所谓化大为小立意,就是把内容宽泛的作文命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人物、小观点,从作文命题中找到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从小的角度来立意,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反映大主题。大与小是相对而言,一般来说,具体的事物往往较小,如自然草木、四季更替、日常心情等,而抽象的事物,如理想、向往、心愿等往往较大。化大为小的基本思路是写小见大,从小入手,最终落脚于大。
如2010年高考四川作文题“: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人生就像不规则的几个点,这些点又可以连成无数条线,这些线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平面,不同的平面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几何体。请从人生的角度据此自拟题目写作。”一篇题为《我曾经是一滴水珠》的优秀作文写道:
我曾经是一滴水珠,在湿润的雾气里成为玲珑
剔透的珍珠,又在清朗的阳光里穿上五彩斑斓的外衣。我在青翠欲滴的叶脉上欢笑奔跑,在凉风拂面的空气里轻声
- 5 -
歌唱。清风抚摩着我的脸庞,枝叶为我摇动着曼妙的身姿。我住在一轴静美的画卷里,却不想仅仅做一颗水珠——我想让自己强大起来,强大到成为波涛汹涌的江河。……虽然我只是一颗小小的露珠,可是我一定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于是我挥手告别了薄雾奶奶的慈爱关照,青草妹妹的盛情挽留,花儿姐姐的依依惜别,秋千叔叔的美好祝福……背着简单的行囊,在鸟儿欢声笑语的节拍里,踏上了从小露珠变身为江河的梦想之路。……我欢笑着,奔跑着,尖叫着,激荡着……我曾经是一颗水滴,面对过大树爷爷的疑惑,也面对过朋友们质疑的眼光,但是在生命的旅程中,我用自己的坚持和奋斗,成长为汪洋大海。所以,亲爱的朋友,请不要为你曾经是一滴水而自卑。上天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请将自己这个点,变成生命的成功路上的长线,构筑最美好的画面!
这则作文的话题相对较为抽象,作者发挥联想,将几何学上的点、线、面还原为生活化的水滴、小溪、江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将一滴水珠变为汪洋大海的艰辛历程描摹得栩栩如生。化大为小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将属于这一题范围内的某一点、某一侧面、某一感人片段写得深刻一些,充实一些,生动一些,触类旁通,引申扩展,见人之所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二)多角度立意
- 6 -
话题作文给出的材料或情境往往有多个思考角度,面对这类题目,教师一要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积极思考,运用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由表及里、深入本质,二要指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即习惯性思维,长期用固定的思路思考,会禁锢人的大脑,阻碍人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高中生思维活跃,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他们能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导致高中生作文受制于思维定势的很大原因和教师观念陈旧、作文训练方式程式化有关。因此高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敢于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学会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给出的情境是“女儿向警方举报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要求学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此题涉及情与法、情与理的关系,既可以从情的角度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陈:其行为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吗?老陈:怎样做父亲?网友:为何网友对小陈的行为有点赞也有质疑?),也可以从理的角度为不同的人找到辩解理由(小陈:为了保护父亲;老陈:如何平衡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榜样的同时也要把握度。)。如果学生能在平时多接受这样的思维训练,在遇到更宽泛的命题时也就能自主拆分命题,联系生活,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来。
写作是对生活的深度思考,是在生活中对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和整合。生活化作文让写作真正融入了学生的生活,
- 7 -
当作文成为学生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露时,学生自然能够信手拈来,缀词成章。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