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0 鸦片战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2·沈阳高一检测)“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从材料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禁烟运动的首要目的是( )
A.整肃吏治,消除官场的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的入侵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外贸收入
解析:鸦片战争前,清白银大量外流,财政困难,为解决财政危机,中国开展了禁烟运动。
答案:B
2.(2012·启东高一检测)马克思说:“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鸦片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资金(本) ②鸦片贸易扭转了中英贸易中英国的入超局面 ③鸦片贸易摧残了人们的生命和道德 ④鸦片贸易是罪恶的行径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摧残人命”“败坏道德”可知③④正确。从“充实国库”等信息可知①正确。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
3.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
①开设工厂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A.①② C.①③
②协定关税 ④领事裁判权 B.③④ D.②④
解析:“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反映了列强在中国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则体现了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
答案:B
4.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包括(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发生变化 C.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变化 D.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19世纪中叶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变化。世界形势早在17世纪就发生了变化。
答案:B
5.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要开辟中国市场 B.清坚持闭关 C.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利益 D.禁烟运动损害了英王威严
解析:结合工业的影响可知,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答案:A
6.下列各项不属于《南京条约》内容的是( ) A.割岛给英国
B.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 D.外国人可以到内地经商、游历 解析:D项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 答案:D
7.一个侵略者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园门口那些小层,也一个不留……我们已经完毕这件大工作,便再回到北京去。……所有年深日久,精美绝伦的建筑和物品,都一齐牺牲了。”据此分析,他参加的侵华战争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这段材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B
8.《天津条约》的内容不包括(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开天津为商埠
C.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 D.给英法赔款
解析:天津是在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答案:B
9.《帝国的回忆》中记载:“法国驻华公使葛罗现在非常希望游览长城……7月11日,这位公使在一群秘书和随员的簇拥下,到达长城附近。”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C.要求“修约”时期 答案:B
10.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 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C.英国完成工业,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实行闭关
解析:本题学生易错选B,原因在于对最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分不清。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其放在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分析。正确的理解应是:英国在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即打开中国市场,掠夺更多的原料,销售更多的商品。A、D两项只能为战争的发生提供可能性,B项是导火线或直接原因,C项才是最主要原因。
答案:C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鸦片战争之前
1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
①形式上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 ②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③“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自主权 ④“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 C.③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有的学生易错选D,原因在于对“半殖民地”这一概念理解有误,没有认识到半殖民地保留本国,管理本国事务,在形式上是自主的,但实际上已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代理人。有的学生易错选A,原因在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概念认识错误:一是理解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二是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正确理解应是:“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因而“半殖民地半封建”既非国家类型,也非社会形态,而是指国家的性质和特点。
答案:B
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A.表明中国历史出现倒退 B.由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C.决定了中国任务的双重性 D.决定了中外矛盾自始至终占主导地位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贸易(单位:万英镑。表中贸易不含鸦片贸易额)
年份 输华商品总值 1840 1842 1845 1850 1851 52.4 96.9 239 140 216 材料二:我们仔细地考察了中国贸易的历史以后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说来,人们过高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马克思《英中条约》
材料三:1862年5月10日,英法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试结合材料二分析原因。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答案:(1)说明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百姓缺少对外来商品的需求和购买力。
(2)列强帮助清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14.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
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 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中国海疆主权》
材料三: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材料四: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五:“英国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
——美国马汉的《海洋战略》
(1)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的海防思想有何不同?谁的意见正确? (3)比较材料三、四、五,分析近代中国发展海军与西方列强的差异。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水师装备落后,海防废弛;材料二中反映了近代列强侵华绝大部分从海上开始,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严重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材料三中李鸿章主张“陆主海从”的近海防御战略,不用兵于海外;材料四中吴元炳主张加强海防建设。吴元炳的奏议正确。
(3)中国:对外敌海上入侵反应被动,单纯防御。 列强:适应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