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阅读篇
一、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1—7题
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从( )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事物者,窥谷忘反( )。横柯( )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段中加横线的词。 2.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 整理制作
鼎尚图文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4.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句? 5.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6.翻译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7、关于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心情。
C.作者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有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D.作者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与朱元思书练习二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湍( )鸢( )戾( )嘤( )庠( )泠( ) 2.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
鼎尚图文
A.千丈见底 B.有时见日 C.窥谷忘反 D.泠泠作响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百许里( ) ②急湍甚箭 ( ) ③蝉则千转不穷( ) ④横柯上蔽( ) ⑤经纶世务者( ) ⑥任意东西 ( ) 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作响( )
嘤嘤成韵( ) 鸢飞戾天( )( ) 横柯上蔽( )
三、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天下独绝 ________ 2.猛浪若奔 ________ 3.皆生寒树 ________ 4.争高直指 ________ 四、填空
1.本文描写的是________景,作者是___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用原文填空 2.根据原文填空.
鼎尚图文
(1)风烟俱净,________ (2)游鱼细石,________ (3)________,泠泠作响。 (4)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
(5)________,望峰息心; (6)经纶世务者,________。 五、简答题
1.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将描述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视无碍”“千百成峰”各写的是什么物?什么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互相轩邈( ) ②鸢飞戾天( ) ③望峰息心( ) ④负势竞上( )
鼎尚图文
6.翻译句子。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8.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9.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笔记。
与朱元思书练习二参
1.tuán yuān lì yīnɡ xiánɡ línɡ 2.B C
3.①左右 ②水势急 ③穷尽 ④树枝 ⑤筹划,治理 ⑥向东,向西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二 略 三、1.独一无二2.奔跑的马3.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的树4.笔直地
鼎尚图文
向上 四、1.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之景 南朝 吴均 2.(1)天山共色(2)直视无碍(3)泉水激石(4)猿则百叫无绝(5)鸢飞戾天者(6)窥谷忘返 五、1.总起 奇山异水2.水之清澈 山之高峻 六、(一)5.①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②至 ③平息 ④凭依 6.①像鸢飞到天上的人(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②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8.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视觉,听觉 9.比喻 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故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感。 10.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鼎尚图文
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造饮辄尽( ) ②箪瓢屡空 ( ) ..③短褐穿结( ) ④衔觞赋诗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 ....
③环堵萧然: ④晏如也: ....
⑤不戚戚于贫贱: ⑥不汲汲于富贵: ....3、翻译: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篇 ,作者 ,
鼎尚图文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5、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于世俗之外的隐士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安贫乐道的___________的精神。
6、“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因为我们学习是带着目的去学习的,所以在一字一句上都要力求清楚明白,而五柳先生读书只是为了兴趣,所以“不求甚解”更能体现他的隐世避世,淡泊名利,体现了五柳先生高尚的品质与高洁的情操,不求甚解原意是不要求彻底的解读,但是在五柳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洒脱淡然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一及答案
一、 文学常识。
1、宋濂,字 ,号 , 朝人。有《宋学士文集》。 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3、解题: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
鼎尚图文
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二、 解释下列加线字。
余幼时即嗜学 致书以观 假借于藏书之家 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稍逾约 因得遍观群书 益慕圣贤之道 无硕师名人 尝趋百里外 执经叩问 德隆望尊 稍降辞色 援疑质理 礼愈至 俟其欣悦
卒获有所闻 负箧曳屣 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寓逆旅主人 日再食 腰白玉之环 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 緼袍敝衣 禀稍之供 岁有裘葛之遗
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冻馁之患 博士为之师
非天质之卑 流辈甚称其贤 以乡人子谒余
鼎尚图文
撰长书以为贽 言和而色夷 故道为学之难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四支僵劲不能动 2、 同舍生皆被绮绣 四、解释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4、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5、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8、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9、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10、 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11、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鼎尚图文
1、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6、“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9、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鼎尚图文
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一答案
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4、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嗜学 家贫
6、○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 “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7、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鼎尚图文
8、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9、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0、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1、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2、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3、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4、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鼎尚图文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1~5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弗之怠 ②门人弟子填其室
③援疑质理 ④卒获有所闻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 ⑥腰白玉之环
鼎尚图文
2.翻译下面各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我的概括:
4. 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我的感受:
5. 思考
①任意写出一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我的积累:
②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
鼎尚图文
式?
我的观念: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1~4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从小丘西行 ②鱼可百许头
③以其境过清 ④斗折蛇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鼎尚图文
②凄清寒骨,悄怆幽邃。
3.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我的理解:
4. 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我
四、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5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鼎尚图文
的
理 解 :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去国怀乡 ②春和景明
③把酒临风 ④吾谁与归 2.文言翻译。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用原文填空。
①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②文中与“悲”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喜”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 ,“退”指:_________ _______。
4. 问题探究——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这一名句传诵千古,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名句的时代意义。
我的探究:
鼎尚图文
5.拓展延伸——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发展的世纪,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否,就取决于科技是否发达。我们将是祖国的建设者、主力军,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忧乐观呢?
我的抱负:
五、阅读《醉翁亭记》,回答1~6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鼎尚图文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林壑尤美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醉翁之意
④晦明变化者 ⑤伛偻提携 ⑥颓然乎其间
2.我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 理解填空。
①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___。
②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课文内容,我能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___ 欧阳修___ 5.第③段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其中主要画面是什么?为
鼎尚图文
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6. 醉翁亭现已成为安微省著名古迹之一,结合课文的阅读,假如让你当一名解说员,你该如何解说。(写要点即可)
我的解说:
文言文复习
第21课《与朱元思书》 一、 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
鼎尚图文
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 阅读探究
1. 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①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
鼎尚图文
成峰。”②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 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三、 拓展延伸
1. 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鼎尚图文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 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第22课《五柳先生传》 一、字音 典型字
黔娄(qián lóu) 嗜酒(shì) 辄醉(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 汲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欤(yū) 晏如(yàn) 二、词义 1.重点词
兹:斯、此。 号:别号。 觞:酒杯。
置酒:摆酒。 意:书中的意旨。 退:告退,回家。 2.词类活用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鼎尚图文
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或把……作为乐趣) 3.文言虚词
因以为号焉(句末助词,无义) 无怀氏之民欤(的,助词) 不求甚解(很,副词) 箪瓢屡空(常常,副词)
曾不吝情去留(竟,乃,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否定词连用) 4.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古义: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领会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3)因以为号焉(古义:以之为,即“用它做……”;今义:认为) 5.相关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超尘拔俗:形容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俗。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鼎尚图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以为号焉〔省略宾语“之”,因以(之)为号焉〕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判断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 四、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世称“靖节先生”。又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著名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义熙元年(405),他41岁,辞去彭泽令,从此永远离开官场,过了20多年隐居躬耕的生活。现存诗歌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2篇。最具特色的是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咏荆轲》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鼎尚图文
2.文体知识 (1)关于传记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有单称“传”的。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史学传记,以翔实地记述人物或史实为主。史学传记一般由他人记述,如记述帝王生平的“本纪”,记述王公贵族或民族、国家历史的“列传”,按年月时序记载人物事迹的“年谱”,略记人物简历的“小传”,也有自我记述生平的,称“自传”。另一类是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以史实为根据,采用形象化方法,对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加以深刻描绘,组成情节,并加以适当联想和想象。 (2)关于“赞”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形式,缀于传文之末。《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说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并非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如《五柳先生传》,就是利用“赞”这一体式,进一步解释五柳先生的精神和拓展文章的境界的。 五、名篇名句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鼎尚图文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六、重点句子 一、疑句解析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翻译:“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何许,什么地方。许,处所。不详,不知道。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剖析:这句话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籍贯姓氏,竟指宅边五柳为号,可见先生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就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给说足了,且更突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翻译:“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剖析:这句话点明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闲静”即不善交往,“少言”即不善应酬。从这句话可看出先生不为荣名利禄动心,守志不阿。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鼎尚图文
翻译:“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旧交、旧友。造饮,到(别人家里)去喝酒。造,往、到。辄,就。期,希望、愿望。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 剖析:这几句话讲述了五柳先生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之二——爱喝酒,展现了一个率真放达的形象。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环堵,周围环着四堵墙,形容居室简陋。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穿孔后加以缝补,也就是打补丁。箪瓢屡空,意思是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指缺吃少喝。语出《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这句话是用颜回比喻五柳先生。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剖析:这几句话讲述了五柳先生家境贫困,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形象。
鼎尚图文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迫的样子。
剖析:“不慕荣利”与这句话相照应,点出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品质。 二、段落解析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至“以此自终”。
剖析:这部分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隐居生活的乐趣及他生活的状况。
首先讲述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接着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又接着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着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2.“赞曰”至“葛天氏之民欤”。
剖析:这部分评论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以诗自娱的洒脱情态。 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两句
鼎尚图文
问句袒露了作者对宁静、淡泊、安定生活的向往。这样文章的境界就高了,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这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 七、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讲述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隐居生活的乐趣及他生活的状况。
第二部分(第2段):文末称五柳先生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的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八、主旨探讨
对本文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赞美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2.文章写了五柳先生率直真诚的性格,爱读书、喝酒、着文章的志趣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不慕荣利”,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塑造了一位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外讨论
鼎尚图文
问题:当今时代,还有五柳先生这样的人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导思:回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特点,联系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平情况。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
探究:第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五柳先生率直真诚的性格,爱读书、喝酒、着文章的志趣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不慕荣利”,不随波逐流的品格,是一位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第二步,形成他这样的思想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三步,联系陶渊明生平情况分析。他少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展,只做过几任小官。由于厌恶官场污浊,辞官归隐,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作。作者写此篇已是晚年,生活相当窘迫困苦,但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四步,结合现实,分析当代社会与作者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像五柳先生这样的人早就改变了观念,已经没有了。
鼎尚图文
人们都走在新时代里,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还怎么会隐居,远离社会而去呢? 十、达标训练 1.默写填空。
(1)闲静少言,__________________。好读书,________________;每有会意,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不蔽风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如也。
(3)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正确背诵课文,结合上下句填上所缺的句子。 参:(1)不慕荣利 不求甚解 便欣然忘食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3)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嗜酒( ) 辄尽( ) 箪瓢( ) 俦(衔觞( )
答案:shì zhé dān chóu shān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亲旧知其如此( ) (2)造饮辄尽( ) (3)不戚戚于贫贱( )
鼎尚图文
2)
) ((4)不汲汲于富贵( )
解析:掌握文中重点词的释义,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不要妄加推断含义。
参:(1)老朋友 他 (2)往、到 就 (3)忧愁的样子 (4)心情急切的样子 4.文学常识填空。
《五柳先生传》是________________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写的一篇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时期的著名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 传记 东晋 山水田园诗人
5.这是陶渊明的自传,为什么开头却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解析:本题意在通过对文章的描述,使我们理解人物的性格。 参: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率性旷放的隐士性格。 第23课《马说》 关于\"马\"的成语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之马 驴唇不对马嘴 驴唇马觜 驴唇马嘴 砺戈秣马 龙马精神 老马恋栈 老马识途 立马万言 六马仰秣 驴年马月 驴前马后 龙神马壮 驴头不对马嘴 溜须拍马 文章解读
鼎尚图文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
鼎尚图文
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 “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鼎尚图文
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 “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鼎尚图文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鼎尚图文
《马说》复习练习题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2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4分)
①才美不外见 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 _含义: ;__ _通_ __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__ _ __通___ __ 含义: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鼎尚图文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其真无马邪? 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 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2分)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1分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鼎尚图文
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饲马者”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分)
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授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鼎尚图文
③食不饱,力不足。(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 ) (2分)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4.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2分)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学家。(2分) 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屋舍俨然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鼎尚图文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六)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 食: 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分)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2分)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七)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面斜体加粗词的意思。(4分)
①是马也( ) ②食马者(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鼎尚图文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4、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识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八)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鼎尚图文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1.毛遂自荐,为自己创造机会。
2.多参与社交活动,为他人创造发现自己的机会。 3.向各大著名企业投递简历,扩大被挖掘的范围。 (九)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祗( ) 骈死( ) 策( )之 不以其道( ) 执策( ) 而临( )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 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1.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 文言词语1. 古今异义【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今义:做菜的汤汁。【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今义:指重复。
鼎尚图文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4.常规词语
【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致】取得。【假借】借。假,借。【手自】亲手、亲自。【怠】懈怠,放松。【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以是】因此。以,因为。【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冠,帽子。【益】更加。【道】思想、学说。【患】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游】交游,交往。【趋】快走。【从】跟从。【执经】拿着经书。执,拿。【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德,道德。望,声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侍】侍侯。【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倾,侧斜。【请】请教。【或】有时。【斥咄(duō)训斥,呵责。【色】表情。【恭】恭顺。【至】周到。【复】回复,回答。【俟(sì)】等待。【欣悦】高兴。【卒】终于。【获】收获。【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子。【穷冬】隆冬,深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僵劲(jìng)】僵硬。【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沃灌】浇洗。【衾】被子。【拥】围裹。【覆】盖。【寓】寄居。【逆旅】旅店。逆,
鼎尚图文
迎。【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yè)】光彩照耀。【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慕,羡慕。艳,欣羡。【奉】供养。【不若】不如。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难。c.生活之苦。
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
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
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鼎尚图文
① 欧阳修画荻习字。② 王冕僧寺夜读。③ 杨时程门立雪。④ 匡衡凿壁借光。⑤ 车胤囊萤夜读。 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 《为学》。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 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
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
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三、拓展延伸
1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自做答案)
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 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鼎尚图文
第26课《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探究: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
鼎尚图文
感觉是因人而异的,柳宗元因为是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所以有如此心境。我们可以根据现在的观点各抒己见,比如说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无污染等。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理解性默写: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鼎尚图文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潭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潭的水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作者感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_________。 9、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 10、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态句_________,_________。
11、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13、《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4、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鼎尚图文
16、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9、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21、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27课《岳阳楼记》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1.范仲淹,自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
2.本文写于作者贬居邓州期间,应好友滕子京要求而写。(二)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
【守】古义:做州郡的长官。今义:看护,把守。【制】古义:规模。今义:多指制度。【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薄】古义:迫近。今义:多指不厚的,浅显的。【去】古义:离开。今义:由某地到某地。【惊】古义:起,动。今义:指受惊吓。【景】古义:
鼎尚图文
日光。今义:景色、景物、景观。【集】古义: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义: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国】古义:国都、国家。今义:多指国家。【空】古义:消散。今义: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心】古义: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义:多指心脏。【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微】古义:无、没有。今义:小的。2.一词多义【或】(1)有时。(2)或许。
3.通假字【具】通“俱”,都。【属】通“嘱”,嘱托。4.词类活用【先】在……之前。【后】在……之后。5.成语【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现形容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兴,起。【气象万千】景象千变万化。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丽而多变化。万千,没有穷尽。【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6.常规词语〔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越〕到,及。〔明年〕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盛状〕盛景,好景色。〔浩浩汤汤(shāng)〕形容水势盛大的样子。〔涯〕边。〔晖〕日光。〔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观,景象。〔备〕详尽。〔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因战国屈原作《离骚》而得名。〔览〕看,欣赏。〔得无〕莫非,岂不是。〔淫(yín)雨〕连绵的雨。淫,过多,过甚。〔霏(fēi)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鼎尚图文
〔开〕放晴。〔排〕推开。〔曜〕光辉。〔形〕形体。〔樯(qiáng)〕桅杆。〔倾〕倒。〔楫〕船桨。〔催〕折断。〔冥〕昏暗。〔斯〕这。〔谗〕说坏话。〔至若〕至于,又如。〔万顷〕极言其广。〔锦鳞〕美丽的鱼。〔芷(zhǐ)〕芷草。〔汀(tīng)〕小洲。〔郁郁〕形容香气很浓。〔长烟〕大片的烟雾。〔一〕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极,尽。〔偕(xié)〕一起。〔宠〕荣耀。〔把〕执,拿。〔临〕对着。〔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二者〕指上文中的两种心情。〔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庙堂〕指朝廷。庙,宗庙。堂,殿堂。〔进〕指在朝廷做官。〔退〕指不在朝廷做官。〔归〕归依。 二、阅读探究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鼎尚图文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由景入情,领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8.“宠辱偕忘”的“宠”和“辱”分别之什么? “宠”:提升;“辱”:降职。
9.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 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象。
鼎尚图文
10.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阴情两幅图画,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由白天到黑夜。
12.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13.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1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5.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6.“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7.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鼎尚图文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20.“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2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2003年中考题〕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23.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 延伸拓展
24.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以组不少于五言
鼎尚图文
的对偶句。〔2003年中考题〕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2003年中考题〕(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26.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我国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不过这是针对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则具有深远影响。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鼎尚图文
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第28课《醉翁亭记》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文言词语1.一词多义【秀】(1)秀丽;(2)发荣滋长的意思。〔谓〕(1)称作,叫作;(2)是。2.词类活用【名】起名字,命名。3.古今异义【提携】古义:搀扶,带领。今义:多指提拔。
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大白。【觥(gōng)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5.常规词语〔环〕围绕。〔尤〕尤其。〔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回〕曲折、迂回。〔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开〕这里指消散。〔辄(zhé)〕就。〔意〕情趣。〔寓〕寄托。〔霏(fēi)〕雾气。〔归〕聚拢。〔暝(míng)〕〔晦〕昏暗。〔芳〕香花。〔发〕生长、开放。〔时〕季节。〔负〕背。〔伛(yǔ)偻
鼎尚图文
(lǚ)〕驼背。〔洌〕清澈。〔肴(yáo)〕荤菜。〔蔌(sù)〕菜蔬。〔杂然〕纷纷地。〔陈〕陈列,摆放。〔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指音乐。〔弈〕下棋。〔酣〕尽兴地喝酒。〔颓然〕原意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已而〕不久。〔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述〕记述。二、阅读探究
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 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引出下文。
5. 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 (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鼎尚图文
8. 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 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 为文末设伏。
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14. 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
15.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16.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 17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鼎尚图文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 老人、小孩。借代。
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鼎尚图文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7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 暮而归。
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
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3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醉能同其乐。
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
(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三、拓展延伸
鼎尚图文
34.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3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的为官原则,请联系本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我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像欧阳修那样,把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巩固我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执政地位。郑培民同志就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
36.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
鼎尚图文
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第29课《满井游记》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 柔梢披风 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12.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
13.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在这时,薄冰开始
鼎尚图文
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14.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
15.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
16. 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17. 这篇游记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鼎尚图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