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教案
课程名称 班级 大学语文 10级学生 授课内容 日期 第13、14周 《铸剑》 课时 4 1、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创作的用意 教学目标 2、体会作者随意点染,包含深意,举重若轻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铸剑》作于1927年,其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先是辛亥果实被篡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而后是“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血腥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在这些“血的游戏”的窒闷中鲁迅构思了《铸剑》。其后,在作者为了“击退心中的鬼气”(王晓明语)而向厦门向广州步步退守之时,终于将这篇优秀的历史小说写就。小说《铸剑》取材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记载的“三王冢”的故事,鲁迅对之进行了“故事新编”。他的新编并非仅仅局限于拓展原文篇幅使之更完整、设置情节使之更合理、加强叙事笔墨使之更生动这些旨在增强作品艺术性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揉进了自己的半生血泪和经验”(袁良骏语),对民间流传的这一文本进行了刻意的改动,而这些改动恰恰是这部作品中最富有深意之处。 二、《铸剑》和“三王冢”故事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 1.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他是一个刚满1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升华过程。 2.将“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他舍己为人,行侠仗义,是一名光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 1、从人物言行中分析其性格 2、了解人物象征的深意 多媒体课件与讲授法结合
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也有了血肉生动的性格:暴戾、荒淫而颟顸。 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 5.设计了生动而完整的情节,特别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为全文高潮,惊心动魄,眉间尺头的活灵活现更让人拍案叫绝。 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三、课文讲析: 《铸剑》是鲁迅复仇主义精神的艺术化。 鲁迅一生最反对两个东西,一个是锦衣玉食、残民以逞的反动统治者,一个便是卑躬屈膝、低眉顺眼的奴隶主义、奴才主义。即使在自己的《遗嘱》中,他仍这样教导自己的家人:“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且介亭杂文末编•死》)。古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一条对鲁迅不适用,他看不起那一套忍辱求全的折中调和。所以眉间尺最后哪怕只剩下了一颗头颅,也要用牙齿把敌人咬死,这表现了鲁迅最坚决的复仇精神。 逼真的描写和奇特气氛的营造 开篇写眉间尺杀老鼠一段写得非常逼真,他把木棒伸到老鼠身下,先是看到全身的黑毛,白的肚子然后是蚯蚓似的尾巴,这不正是当时人们能看到该看到的样子吗?这样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宝剑炼成和宝剑从地里挖出来两段场景都写的神秘而引人入胜。 眉间尺的形象 他只有16岁,对待老鼠他显得优柔寡断,他的性格就是优柔的,他想要报仇但没有力量,他想要沉着但依然睡不好觉„„眉间尺代表了当时的有爱国热情,但还不成熟,信念不够坚定的中国青年形象。 作品中隐含着对国人劣根性的批判 围观群众、干瘪脸少年,王妃、太监等是群众的代表。他们奴性、欺善怕恶,愚昧、自私、麻木、媚强凌弱。 四、小结: 本文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想象,高度夸张,但小说表现的却是十分逼真的现实世界,即20世纪初叶的中国。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设置反映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高度理想化的主要人物(眉间尺和宴之敖者)也都有现实人生的依据,特别有鲁迅自
己的影子。 五、教学后记 鲁迅的文章学生已经很熟悉,授课时,我一直把本文和其他文章相比较,使他们看清了在每个人物背后,都隐藏着这么多深意,也理解了鲁迅对国民的殷切期望和良苦有心。对他们有一定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