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卓越医师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师能力培养实践与创新

卓越医师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师能力培养实践与创新

来源:百家汽车网


100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0, 42(1)

·教学管理·

卓越医师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师能力培养实践与创新#

罗杰伟* 杨薪铃 程登龙 刘沂明 钟月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 “卓越医师”教育需要一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响应国家卓越医师人才培养计划,

提升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我院紧紧围绕着基础医学教师能力培养展开了探索,在课堂教学素养、实践教学技能、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为培养卓越医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基础医学;培养;教师能力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training of basic medical teachers' ability

under the excellent doctor mode#

Luo Jie-wei*, Yang Xin-ling, Cheng Deng-long, Liu Yin-ming, Zhong Yue

(Basic Medical College,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637000, Sichuan)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excellent doctors\" needs a team of teachers with high teaching level and strong

technical ability.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plan for training excellent doctor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 our hospital has launched an exploration around the cultivation of basic medical teachers' ability, and has carried ou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literacy, practical teaching skills,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excellent doctors.

Key words: Basic Medicine; Training; Teachers' ability

众所周知,卓越医师教育符合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要求,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医学教育的水平,有力地促进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2010 年我国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而高质量体现在具有人文精神和崇高职业道德,以及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主观能动性[1,2]。2012年5月7日教育部、卫生部下发的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开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201801201004,201801332045,201801272041);电化教育馆(编号:186140034);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编号:TER2018-017);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编号:JYXX18-020);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号:CJF17017);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编号:NC2018B113);川北医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项目(编号:18ZD007)

*作者简介:罗杰伟,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Email:luojiewei198021@ 163. com。

养水平,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水平、服务质量和竞争能力。因此,卓越医师的培养是顺应我国国情,符合医学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要完成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目标,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整体观、综合素质及创新性思维[3],医学院校良好发展的关键和前提是必须建立一支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 基础医学教师能力培养背景

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2011年,教育部、卫生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0, 42(1) 101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意见》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医学院校共有125所。2013年,我校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标准在临床医学专业选择30名同组成了“卓越医师教育试点班”。目前,我院大多数青年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科室开展教学工作,面临着教学重难点不熟悉,教学内容组织欠缺,照章讲解教材知识,课堂把控不够,教学设计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引导下,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培养措施,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2 基础医学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措施

卓越医师教育改革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必然对我院教师职业素养提出更高标准,教师队伍作为我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作用和模式也将随之改变[4]。近年来,学院以“卓越医师”培养工作为契机,指导教师通过参与卓越班的教学,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科研素养,最终提高了基础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2.1 教师课堂教学素养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以智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结合。大量研究表明,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最终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5]。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备教材、备学情、备课堂,充分考虑课堂知识传授模式,设计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创新课堂表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课堂中应充分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方法、学会学习。例如在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引入临床病例分析,促使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查找收集参考资料,认真学习,融会贯通相应理论知识,提

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学院举办教师教学竞赛和教案、讲稿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比赛分两个组进行:高级职称组教师任课时间随机听课,按照评判标准进行考核,青年教师组则采取集中比赛形式评比。教案、讲稿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各个教研室、实验中心自行完成初赛;第二阶段学院组织教授委员会专家进行评审。 2.2 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能力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学重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密不可分。完善的理论基础与准确的技术操作能力是实践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6,7]。因而我院新教师到岗后,为了提升新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实行两年期导师制培养,并组织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合格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上课,未通过者作为辅导教师继续跟班听课学习,延期培养一年。另外,每学年各科室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科课程特点,在总结以往竞赛活动经验基础上分别对带习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设计不同实验教学竞赛方案,方案紧扣实验教学大纲,涵盖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部份内容,评分标准根据竞赛方案考核要点制定;采用教学设计、课堂授课、理论测试、技能操作等一种或多种竞赛模式;最后现场抽取实验项目,考查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规范性和完整性。实验教学竞赛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操作技能。 2.3 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项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提高教育质量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任务,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必须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因此,正确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构建紧密稳定的教学、科研融合协调机制,对于基础医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担负

102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0, 42(1)

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科研成果、科研仪器、科研过程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促进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学院每年邀请1-3名校外专家到我院开展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同时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学术座谈会,要求教师汇报教学科研情况,培养教师钻研相关知识的前沿理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进修等,促进教师及时关注和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搭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为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与场所,利用平台建设数字化实验帮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专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学院根据教师构成采取两种模式进行比赛,高级职称组随堂听课考核;青年教师组采取集中比赛形式,每位教师准备3份参赛课件现场抽签决定比赛内容,教学评比分三部分评价:教学设计评分、课堂教学评分和教学反思评分,其中教学反思规定了时间和字数,要求教师现场手写,这就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 3.2 教案、讲稿评比模式创新

教案既要反映授课内容,又要体现科学教学法的要求;讲稿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织,要突出体现教材的整体理念,能有效展现教师的授课风格和特色。因此,学院创新了教案、讲稿评比标准,通过“目的性、完整性、正确性、规范性、互动性、充实性和创新性”七项标准评比教案、讲稿。

3.3 实践教学竞赛模式创新

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在培养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作用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学院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变竞赛形式:从最开始教职工实验技能大练兵到实验技能竞赛,再到实验教学竞赛,旨在考查全体教职工实验教学能力和实验技能基本功;竞赛模式也有单一操作比赛转变为教学设计、课堂授课、理论测试、技能操作等一种或多种模式。

总之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深刻的时代命题。如何适应医学发展的新形势,建立符合高等医学教育规律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地医学院校教师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

3 基础医学教师能力素质培养创新

当前,深化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已成当今高等医学院校的迫切任务。在医学高校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将卓越医师人才的培养作为长期而有效的任务,应遵循改革创新原则,树立正确观念,在实践探索中积极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建设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保证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的完成当前教育任务,在提升工作质量与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后续工作夯实基础[8-10]。 3.1 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创新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叶盛, 潘朝杰, 张慧群, 等.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 文教资料, 2019, (12): 96-97.

2

王燕, 李敏. 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加快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黑河学刊, 2013, (1):135-137.

∽∽∽∽∽∽∽∽∽∽∽∽∽∽∽∽∽∽∽∽∽∽∽∽∽∽∽∽∽∽∽∽∽∽∽∽∽∽(下接109页)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0, 42(1) 109

操作为主,虚拟实验教学为辅的原则,一些高危、复杂及需要大量动物和经费投入的实验项目尽量采用虚拟实验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虚实结合,利用虚拟实验的灵活扩展性,将新发展的、反应学科前沿的实验方法快速教授给学生,实现优秀医学人才的目标。

机能实验教学承担着提高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责任。虚拟实验教学作为新型实验教学平台,能节约实验成本,能增加学生的兴

趣,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但是虚拟实验教学也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实验。因此,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我们应该把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弥补不足,做到“虚实结而且我们要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合、能实不虚”[10]。采纳同行们的建议,积极探索,不断更新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水平,不断完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使之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2

刘慧霞. 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教育, 2013, 10(11): 4-490.

孙湛, 张雪梅. 数字化教学模式在人体机能学实验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8, 32(4): 410-412. 3

吴晓燕, 袁艺标, 施睿臻, 等. 多元化网络教学模式在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 3: 109-110. 4

庄文献, 杨雪, 周玉霞, 等. 医学机能学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1: 47-48. 5

刘慧霞, 马建伟, 侯滕菲, 等. “组长责任制”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3, 12(2): 146-149.

10 9 8 7 6

赵红梅, 包保全, 陈建平, 等. 浅谈医药院校化学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 药学教育, 2015, 31(5): 59-61.

石冬梅, , 李志军. 虚拟实验在生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4): 40-43.

周丽芬, 马宁芳, 章喜, 等. 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软件研发与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 2019, 21(8): 666-670.

樊守艳, 王继浩. 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展望[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 (2): 88-. 杨丹聃, 王志飞, 王艳玲, 等. 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模式探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 (3): 124-126.

(收稿日期:2019-7-7)

(上接102页)∽∽∽∽∽∽∽∽∽∽∽∽∽∽∽∽∽∽∽∽∽∽∽∽∽∽∽∽∽∽∽∽∽∽∽∽∽

3

刘岩, 王东侠, 路岩, 等. 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中系统整合课程的重要性[J]. 现代医药卫生, 2017, 33(21): 3350-3352. 4 5

李莉.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J]. 右江医学, 2010, 38(3): 361-362.

余海燕, 李嵩, 黄韬. 卓越医师背景下外科学临床实践教学的探索[J]. 基础医学教育, 2018, 20(5): 396-398. 6 7

徐艺, 姚月.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和对策[J]. 理论•研究, 2018, (10): 4-8.

戴雯, 熊斌, 姜峰, 等. 卓越医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

10 9 8

改革现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8,18(74): 290-292.

郭秀玲, 郭海东, 苑丛茹. 卓越医师培养背景下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与体会[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1(S1): 351-352.

樊友平. 基于教师能力与素质提升的激励机制构建[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8(2): 170-171.

张剑平.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5): 101-103.

(收稿日期:2019-1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