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访问次数:1692 作者:何家店小学 发表时间:2012-12-31 11:36:19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保证社会主义学校的育人方向,全面落实教育方针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强化学校德育合力的载体,进而能以此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子女的减少,孩子更加被家庭所关注。在家庭里人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才力放到了孩子身上,旨意是好的。可剖其实质,更多的家长则是在不断满足孩子精神和物质上的要求,而是放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口里怕化了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生活中逐步养成了依赖、自卑、任性、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随之而来的不文明行为习惯一一呈现在他人面前。为了深入全面了解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坚实基础。近期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组织师生座谈等方式,对我校教师及248名一—六年级学生中进行了调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问卷分析和教师座谈表明,当前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势,与城市学生相比,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问题。 (一)学生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
调查显示一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接受了多年的道德理论课教育后,对道德的概念、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情操、理想等有了较好的理解,但由于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在行为上常常会出现不遵守纪律,不爱护卫生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在公共场所26.7%的学生有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随地吐痰,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31.8%的学生对班级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视若无睹,21.3%的学生同学之间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脸红耳赤,喜欢抓住别人的缺点取笑、起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等等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
(二)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不一致。
座谈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在校内讲文明礼貌,关心班级集体,爱护公物,在校外却满口脏话、粗话,在公共场所乱丢果皮,任意攀花折枝。调查问卷显示 98.1%的学生认为”学生应该讲文明不说脏话”,59.0%的学生经常见到的情况是“许多同学不说脏话”,18.1%的学生见到“部分同学说脏话”,58.7%的学生自己能做到“不说脏话”。 (三)学生在人生价值与尊严的定位上出现了一定偏差。
功利主义冒头,58.1%学生把能挤进重点中学当成头等大事,当成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而把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置于次要位置上。而社会也常常以升学率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 (四)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使用礼貌用语率越来越低
调查显示,37.1%的高年级学生对礼貌用语的使用开始出现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不如低年级孩子那么大方自如。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对非常熟悉的人总说这些礼貌用语没什么意思觉得多余,而不熟的人又没有感情基础运用起来又不大自然。但这不表明高年级的学生礼仪行为倒退了,只是在提示我们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依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
三、原因分析
经分析,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来自家庭的影响 首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然而,当今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文化层次低,教育指导学生时,不能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来进行,使许多学生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暴躁 、易怒、动辄拳脚相向等不良倾向,而且学生孤僻,不合群,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形成了学生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的现状。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目前农村农业收入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丢下孩子在家随年迈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没有与父母沟通的基本途径。在调查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占43.58%,父母中一人在家,一人外出的占31.21%。这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最基本的沟通途径,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老师和父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作法,因为他们除了在物质生活上依赖于父母外,在其它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很强。父母、老师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信心,他们非常需要从老师、父母那里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但另一方面,父母除了在物质上、学习上满足他们外,却不能认真、客观的了解、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甚至与父母 最基本的沟通也没有,更谈何理解。这种对立的结果导致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求助无门,只有默默忍受,久而久之,则引发心理障碍,表现于行。如:他们不与人合作、孤僻,遇到问题时则以打架、骂人代替理性的解决问题。 (二)社会不良文化的浸染
一是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因此校外环境特别是校园 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尤其突出。
二是充斥着各种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画面录像、影视作品等
文化垃圾随处可见,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重,因模仿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三)来源于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一是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 未成年人 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成人感和意向,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和审美观,易受到坏人的腐蚀、拉拢和引诱而走上歧途。二是控制能力差,情感波动大。
四、建议与对策
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起步阶段,了解并掌握农村小学生的文明行为状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其自身成长及国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整个国家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打好基础,形成氛围。
每当新的一学期开始,首先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上好第一次礼仪课,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具体做法: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人心中有数。然后重视文明礼仪训练。一开始就重视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理”,又要训练“礼”,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方法多样,做活工作。
1、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见到老师或客人行鞠躬礼,我自己也要做到,给同学们起到示范作用。。2、制约训练法。制约训练法是指用行为规范、常规等手段去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3、集体教育法。集体是孩子们成长的温床,孩子们乐意在集体中表现。于是在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训练中,极大限度地运用了儿童对集体的向心力,把个人与集体拴在一起进行教育。 (三)重视引导,注重过程。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造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结合,共育英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在配合学校教育、塑造学生精神世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就必须加强家校联系。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可以通过家访、开座谈会、为家长订阅《少年儿童研究》、《家庭教育》、《关心下一代周报》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
(五)文化陶冶与行为训练结合。 优美的教育环境,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感事物,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是学生们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的教育因素将在学生人格品质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并伴随终生,因此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里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六)自我教育与评价激励相结合。
中高年级小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最终取决于相应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七)、过程引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觉接受德育,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更容易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形成信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更符合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规律,所以我们认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进一步提高文明行为程度。而他们自己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成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都较强的队员。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孩子们找一片洁净的天空是大家的责任,面对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这是社会的需求,需要我们的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事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