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步骤
⾏禅步骤⼀步三观操作:
前10分钟,禅修者每次1、觉知左步迈出的全过程;2、觉知右步迈出的全过程。接下来的10分钟,禅修者每次
1、觉知左脚迈出、接触地⾯的全过程:左、触;左、触;左、触。2、觉知右脚迈出、接触地⾯的全过程:右、触;右、触;右、触。最后10分钟,禅修者每次只是
1、觉知左脚提起、左脚放下、左脚接触地⾯的全过程;2、觉知右脚提起、右脚放下、右脚接触地⾯的全过程。⼀步四观
前15分钟,⾏禅的时候,每⼀步观察两个所缘即可:1、左步、触;2、右步、触。
每步都要缓慢地移动,⽽且步伐不要太⼤。脚跨出去时,要知道是左脚还是右脚;脚落地时,要知道脚与地⾯的接触。
观察触时,当⾚⾜时脚底和地⾯的接触,有时候会感觉地⾯冷,有时候会感觉地⾯热,这些也都是要觉知的⽬标。
⾏禅⼗五分钟后,如果培养出定⼒的话,就可以改为三段式地观照:提起、放下、触。脚提起时,⼼知道脚在提起,也就是脚的移动和⼼的觉知保持⼀致;脚放下时要知道在放下;接触地⾯时要知道在接触,以及接触地⾯时感觉到冷热等都要去观察。观察的过程中如果有妄想⽣起,也要去觉知,默念“妄想、妄想”。
⾏禅15分钟后,禅修者可以再增加⼀个观照,⽤四段的⽅法观察⼀个脚步:提起、推前、放下、触。
⽆论提、推、放、触都要很缓慢,并且觉知要和⾝体的移动保持⼀致。如果⼼散乱了,就去觉知散乱。⼀步六观⼀、“举起”:
1、“举起”右脚时,右脚后跟先从地⾯上轻轻举起,此刻我们的右前脚掌和地⾯有⼀个充分接触,但右脚趾头是轻轻地虚扣着地⾯,同时⾝体有⼀个微微向前倾的趋势。2、当右脚跟抬起时,为了保持平衡,左腿慢慢⽤⼒仅仅压住地⾯。⼆、“抬起”:
1、“抬起”右脚时,最明显的感受是:左腿在承受所有的⼒量,左脚的脚掌和脚跟是⽀撑点,脚
趾受⼒很轻,脚趾和脚掌、脚跟共同稳定⾝体重⼼的作⽤;
2、同时,抬起的右脚明显有⼀个向上提起的感受,同时⼜有⼀种向下的⼒量拖着脚向下坠,但是向上提起脚的⼒量明显⼤于向下的坠⼒。三、“推出”:
1、“推出”右脚时,因为整个体重转移到左边,所以明显感觉到左脚脚掌、脚跟和脚趾更加⽤⼒地挤压地⾯;
2、⽽此时的右脚,因为是悬空的状态,此刻需要我们提起⾮常强的专注⼒后,我们才感知到:右脚在做向前推出的运动时,右脚同时也是⼀点⼀点地慢慢地被拖拽向地⾯,⽽且这种拖拽感,随着右脚的推出时的运⾏距离的增加⽽越来越明显。四、“放下”:
1、“放下”右脚时,右脚向前推动时,其实是慢慢向下落,等到某⼀个临界点时,我们能够感觉到脚开始明显的向下坠落感。
2、此刻,作为⽀撑腿的左腿随着右脚的明显下落,左腿的压⼒感渐渐增强,尤其是脚掌和脚跟承担更⼤的压⼒感,⽽左脚脚趾轻微受⼒,此时⾝体稍微有前倾的感受;五 “接触”:
1、“接触”地⾯时,感觉到是右脚掌右边前侧先接触地⾯;
2、就在接触地⾯的⼀刹那,为了保持⾝体的平衡,左脚向地⾯施加更⼤的⼒量,⾝体前倾更明显;六、“压下”:
1、“压下”时,右脚脚掌接触地⾯时先是⼀点,很快是⼀条线,接着是脚掌从左边向右边慢慢压下,接着沿着脚掌右边缘向后脚跟传递压⼒,当脚掌和脚跟全部接触和紧压地⾯时,此时脚趾头是悬空的;
2、此时右脚的“⼀步六观”的⼼理活动和⾝体动作完全终⽌了,⾝⼼处于静⽌的状态,时刻准备着执⾏左脚的“⼀步六观”。
看到形状或运动轨迹是⽌禅,看到过程是观禅
⽆论是⼀步⼀观、或是⼀步六观,禅修者觉知到的是“我的脚”的形状或“我的脚在移动”,此时修习的是⽌禅,培养的是定⼒。看到运动的过程是观禅
⾏禅时禅修者觉知到“抬起”动作的完成不再是由⼀个明显粗⼤的动作⼀⽓呵成,⽽是⽆数个微⼩的动作前仆后继地共同完成,即:
当禅修者觉知“抬起”这个动作不再是⼀个具体的运动轨迹,⽽是⽆数个细微的动作构成时,虽然禅修者还能够发觉的具体轨迹,但是对“⼈”“我”“众⽣”的概念渐渐弱化。
当定⼒持续90分钟以上时,禅修者在“⼀步六观”时的某⼀个瞬间,微细的动作会⾃动和主动地呈现在禅修者的⼼⾥;同时每⼀个细微的动作在即将发⽣前,想做出这个动作的动机也会主动和⾃动呈现在⼼⾥。
当所缘(⾊法或者名法)⾃动或者主动呈现于⼼(名法)时,观智即开始⽣起。⾏禅时,如果禅修者觉知:
想提起脚的⼼⽣起后,再有提起脚的动作;脚提起之后,想提起脚的⼼就灭去;想推出脚的⼼⽣起后,再有脚推出的动作;脚推出后,想推出脚的⼼就灭去;
想放下脚的⼼⽣起后,再有脚放下的动作;
脚放下后,想放下脚的⼼就灭去。
先有动机出现,再有动作发⽣才是修习观禅。
只有通过持续的训练才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名法和⾊法是分离的,要有名法和⾊法是隔开的分离感,此刻才是修观禅。
⾊法和名法虽然是⼏乎不分前后⽣起,但是名法和⾊法⼜是各⾃⽣起的,名⾊和⾊法⽣起之间的间隔,短暂到禅修者不可能有时间去分析或者标记:
因为当禅修者⼼⾥感知到四⼤的⾊法⽣起的同时,觉知的名法也同时出现:
如同⾛在太阳下,虽然是必须先有⾝体的出现,然后再有影⼦的出现,但在“我们”视觉⾥,⾝体和影⼦是同时出现。
借⽤经典的注释,当我们点燃灯芯的刹那,光明也同时出现。观智的⽣起,意味着在通往佛陀的古道上⼜增加⼀位⾏者。《⾏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