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甩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篷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瞑,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12. 7分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雨一何碧”四句,
写雨后秋山在晴空的映衬喜爱更显青翠,词人面对如此美景却愁肠百结,只能借酒浇愁。 B.“苹洲外”三句,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在长满苹草的洲渚之外,远山渐渐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景象。 C.“人间抚养陈迹”五句,像诶欧阳修和苏轼两位仙翁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英雄业绩在扶养之间化为陈迹。 D.在这首词中,词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的变迁中,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兼用典故,意境深远。 ②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4分) 13. 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形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10分) ①(3分)C (4分)要点一:孤独漂泊,思念家乡 要点二:中原未复,河破碎 要点三:时光易逝,世事无常 要点四:怀才不遇,功业难成 13.(10分)评分要点: (2分)把握词人形象特点; (2分)观点; (4分)结合诗句进行评价;(2分)语言。北京市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市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市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感遇其二 陈子昂 注释朱蕤: ru 红色的花。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季节,用芊蔚与青青两词形容的茂盛写出变化特点幽独空林色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是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白日晚”“秋风生”写“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北京市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一题。 8分 杂诗六首 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
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5分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5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意思对即可) 反馈题: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北京市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B.C.D.②本词中有对荷花的传神描写,王国维曾赞之曰:“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4分)(4分) ① D (分)② 答案示例:“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写出了荷的神韵。“叶上初阳干宿雨”句,词人的目光落在荷叶上,“初阳干宿雨”既交代了时间与天气状况,又富有动感,写出了荷在朝阳下的润朗。“水面清圆”句,词人的目光扩及水面,“清圆”描写出荷叶圆圆,清丽而舒展,铺落在水面上。“一一风荷举”句,“举”字用得极佳,既写出一株株荷的亭亭玉立,又写出荷的生机勃勃,向上挺举的动态。这三句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极富韵致。 (4分)(4分 北京市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读下面,完成题。(分)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 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③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
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2)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5分) [参] (1)A(“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景依旧是迟日繁华,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2)(今昔、实虚、已然和将然)对比、反衬。(明确其中一方面即可) 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的“悲”;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中“愁”的格外浓重。 (意思对即可) (手法,2分。简要分析,3分:其中两句诗的合理解说,各1分;整体语言表述1分) 北京市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②,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②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的分界。 [评] “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⑴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人 (人名)。(1分) ⑵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终南山之美的?(4分) ⑶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80字。(10分) ⑴杜甫(1分)(本题考查对中外重要作家基本常识的了解)⑵①与天帝居所相接,山势高大雄奇;②与海角相连,山形绵远辽阔;③被云雾缭绕,山中幽静如仙境;④由中峰分野,山域广大纵横;⑤因光照而阴晴不同,山谷中风光奇异多变。[(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
选4点,每点1分。] ⑶(略)提示角度:①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返,乃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②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问,意谓更美在远方,不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③前文写山,尾联写水、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④尾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⑤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野。⑥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了诗的意境。[(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本题10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4分;表达,4分(达到字数要求,1分;通顺、连贯、精彩,各1分)。凡符合题目要求,且能自圆其说,可酌情赋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2)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4分) (1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2)《隋宫》通过事例表现隋朝奢淫以致亡国的教训;(2分)《汴河曲》通过汴水的春色与隋宫的荒凉对比映衬来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亦可。(2分)若答举例和对比只得2分。) 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