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物理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 1、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学科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利用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在今天实施新学科课程标准,从事学科教学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育某种程度的影响,制约着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在中学教学中,或因不明确中学学科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内容,使一部分学科教师有心去渗透德育,却感到力不从心或无所事事。 3、随着新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中学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的渗透,已成为中学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能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是考核一个学科教师是否具有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容之一。 4、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近几年来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反映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环节的薄弱。不失时机地利用中学学科教材内容,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使学生从中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构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课题界定:本课题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科、德育及德育渗透,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给予这样的界定: (1)学科:《现代汉语词典》对学科作了这样的解释:一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二是学校教学的科目,三是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这里指的是第二种,即学校里教学的所有科目。
(2)德育: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我们所说的是第二种:学校德育。
(3)学科德育渗透:指各科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德育浸泡在各科教学中,即德育教育必须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实现。在各学科教学中实现智育、体育、美育等和德育的和谐统一。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学科课程德育存在着不平衡性,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的研究,尤其是英、美两国,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中包括对德育专门课程与非专门课程的讨论。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学科德育的研究,我国从“六五”规划起,就对学科德育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各科课程教学与专门德育课程的配合问题是学科德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要处理好各科教学课程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张力,道德教育应完成为各科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各科课程中又要避免片面的“德化”倾向。目前,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提法大家已经相当熟悉,针对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研究也很多,但目前关于在学科中渗透德育的研究都停留在宏观方面,如其意义、其必要性、其主要方面等,而没说究竟“怎么”在学科中进行德育,在教学的哪些内容“落实”哪些德育目标,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根本就没有落实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标。尽管教师的备课笔记上都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或类似的德育目标一栏,但往往教师也不是很清楚他的那节课蕴含着哪些德育契机,这使得在学科中进行德育只是流于形式;由于学科的德育价值属于学科的隐性价值,所以现在往往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指明本节课的德育目标很生硬,甚至空洞,但如果不指明又感觉德育目标不明显或感觉不到的尴尬局面。 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就是在“如何在学科中落实德育,在什么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德育”的问题。希望今后的教学中,在此方面能给一线教师提供一些细致的、可操
作的、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和教学资料。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德育教育又是一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涉及到所有学科的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因为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新世纪的一代新人,近年来,我校坚持德育为首,把育人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不断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为了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的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以课堂素质化为主阵地,将德育特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我校提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到学科与德育教学的最佳渗透点,构建启发渗透式课堂德育模式,让各学科教师抓住本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如何做人,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题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这就指明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初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理想尚未形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课和语文课上的事,数学教学中也同样不可忽视;
1. 教育学中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性原理和著名的学科特级教师马明的“学科教学是一个学科的父化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的观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2.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 我校是一所拥有400余名学生的的镇级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学校领导历来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教育活动,尤其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还有大批热衷于德育研究的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此项工作。 研究目标
1、确定中学学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明确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摸索出一条在中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2、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公民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自觉的劳动态度和纪律性,以及良好的意志和性格,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
3、使学生具有学习学科的兴趣,树立学好学科的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思考的习惯,建立起自信心。
4、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领悟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研究内容: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使教师对在教学的哪些内容“落实”哪些德育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研究如何在学科中落实德育,依据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德育。 3、探索德育渗透的契机、切入点和范围;渗透的方法。
4、探究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的设计。包括学科中德育渗透问题的设计原则、设计规律;各学科中德育渗透问题的设计类型、设计模式。即学科的德育渗透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提供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的实践参考。 课题创新点和突破点分析:
1.扎实利用教材,深入分析教材,逐册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丰富,挖掘教材的德育渗透点,形成德育教育的无痕化。把德育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形成学校的文化、学校的品牌,打造团队合力,促进学校共同体的建设。 2.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注重分课型进行研究,总结的方法更贴近教学,也能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更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3.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课型分高中低学年段。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
4.有机“沟通”学科课程,形成德育合力,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德育活动,实践课程活动化的探索。 研究思路:
1、转变观念,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2、建立课堂德育渗透体系和实施网络,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完整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
3、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4、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5、依托教科研,强化“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隐性课程”涉及学风、教风、校园文化、各项活动、环境教学等)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本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品质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中,将针对学生作连续的跟踪调查,以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问题,逐步形成对被调研对象的教育对策。
3、行动研究法。由于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了个体或群体与专家或团体的密切结合。因此,行动研究法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具体到本课题就是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要掌握“制度计划、收集信息、观察与反思”的基本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遵循“四实现”: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实现由单向灌输教育向双向互动教育的转变,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课题研究将在各个学科进行,以分学科实验为基础,形成各学科综合实验。本课题研究为期二年,实验将分成以下三个阶段完成: 1、准备阶段(2016年7月—9月)
确定实验成员、实验目标、操作人员的分工、培训,落实任务和措施。 2、实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0月)
实施各计划的具体操作,举行交流研讨会,定期总结工作。 3、总结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
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成册,收集典型的个案材料,接受专家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