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还引用了一些最新的实验研究以及回顾性的调查,认为单纯的持续按压对心搏骤停动物的复苏作用,比按压加通气似有更好的预后。当然不包括窒息引起的心搏骤停病例。
以前按压与通气的比为15:2,目前不少研究支持按压与通气的比应为30:2,而且有更好的预后,也足以证明按压的重要性。
对心搏骤停的现场救治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对广大市民群众的急救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但是BLS的ABC三步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气道的管理,即使是医生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多数人更不愿意在现场口对口施行人工呼吸,如果BLS真的能够简化为单纯的连续按压,而又能达到理想效果,这应该是个福音。
这篇文章的观点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冲击,似乎难以理解,但是它的确有很多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支持。看来传统的未必一定是正确的,合理的未必就是有效的。这篇文章我没有电子版,不能传上来以飨同道,甚为遗憾。
http://www.dxy.cn/bbs/actions/archive/post/7580850_1.html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主要变化
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
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CPR期间,通气的目的是保持氧合,但理想的通气频率、潮气量和吸入氧浓度尚不明确。可根据下面的一般要求进行:
A.在突发心脏骤停的起初几分钟内,人工呼吸的重要性不及胸外按压,因为在心跳刚停止的几分钟内血氧水平乃较高。在心脏停止的早期,心肌和脑氧供有赖于已降低的血流而不是缺乏的那部分氧。在CPR时,血流可因胸外按压产生。施救者应确保有效的胸外按压,并尽量减少中断按压。
B.在较长时间的VF的突发心脏骤停者,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同样重要,因为血中的氧气已耗尽。通气和按压在窒息者如儿童和淹溺者也一样重要,因为这种病人的心脏停止是由于低氧所致。
C.在CPR期间,到达肺部的血流明显减少,因此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能够保证恰当的通气-血流比值。施救者不应给予过度通气(呼吸过快 或潮气量过大)。过度的通气没有必要而且是有害的,因为它会增加胸内压,减少静脉回流到心脏,减少心输出量,并降低存活率。 D.避免通气过大或太用力,没必要这种通气,并可能引起胃扩张及由此导致的并发症。
一年前,美国心脏学会就对心脏骤然停跳者的抢救指南做了修改,更强调使用胸外按压,如将原来的每两次人工呼吸,进行15次胸外
按压,改成每两次人工呼吸,进行30次胸外按压。修改的理由是,当停止胸外按压,让空气流入一个已不能做出自我反应的人时,会耽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任务,即让大脑和心脏之间的血液循环继续保持畅通,以便为这两个重要器官提供所需的氧气和养分。日本科学家还表示,单纯采用胸外按压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使周围的人更愿意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有统计研究结果显示,90%的心脏骤然停跳者在还未被送到医院时就已经死亡,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急救。此外,当两种方法都存在时,急救者往往不知道应该首先用哪种方法,以及每一种方法应占的比例。
在这项新研究中,日本的研究人员对4068例发生心脏骤然停跳并伴有旁观者的案例做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439例采用单纯胸外按压进行抢救,另有712例为常规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混合型抢救。研究人员表示,对心脏骤然停跳者进行急救,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均有助于将患者从死亡边缘上抢救过来。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采用胸外按压抢救而存活的患者,其神经系统不受损害的比例为22%,而接受混合型抢救的患者的神经系统不受损害的比例只有10%。这说明,不需要人工呼吸的急救能够大大提高旁观者参与抢救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有效抢救的效果,同时也给心脏复苏和保持向大脑供应氧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