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 556700)【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急、危重症患者的气道护理管理,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1、保持气道通畅,2、早期人工气道的建立,3、预防下呼吸道感染,4、根据病情尽早脱机。结果 对各种相关疾病的气道管理要求高,严格,医护人员不仅要熟悉各种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做好各种气道通气的监护,还要掌握气道内吸引的时机及方法。合理的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措施,实现气道护理目标,从而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关键词】 气道 通气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270-02
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人,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一项护理技术是:气道通气护理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危重病人的救治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我科近2年来对危重病人的护理观察,可使许多的危重患者转危为安,平安转科。缩短在ICU的住院时间,从而大大减轻家属和社会的负担。 1 临床资料
我院ICU于2011年06月至2013年04月共收治需气道及人工气道管理的病人138例,其中脑外伤病人31例,脑血管意外的病人8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11例,其他危重症患者10例;气管切开的病人39例、经口气管插管病人33例、接有创呼吸机病人72例、无创呼吸机26例。男95例、女43例。年龄:5—86岁。 2 结果
138例危重症患者,经ICU24小时床边监护抢救治疗后,85例病情及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32例因原发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21例因原发病及相关并发症抢救无效死亡。严重肺部感染病人36例,其中2周内治愈的17例,1月内治愈的11例,2月内治愈或减轻的8例,轻、中型肺部感染病人102例,其中3—5天治愈的68例,1周左右治愈的29例,2周治愈的5例。发生呼吸道阻塞、窒息的病人为零,发生脱管而窒息的病人1例,发生气道粘膜缺血坏死的病人为零,发生VIP的病人为零。有些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治疗后,因气道护理管理不当,致肺部感染加重并高热,而再次转入ICU治疗的病人5例,有的病情加重后家属放弃治疗或转上级医院治疗。 3 讨论
3.1 体位与各管道的妥善固定:ICU患者大部分有鼻饲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抬高患者床头15—30度,防止食物返流及管道脱落的几率。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ICU患者长期卧床,昏迷,咳嗽反射差或无力咳嗽,患者分泌物常聚集在呼吸道内,如不及时清除干净将造成气道阻塞,严重时可导致窒息死亡,所以随时吸痰是非常必要的。且保持病室内温、湿度适宜,吸痰时,必须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稳快,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选择合适的吸引压力,合适的气道湿化,确保气道内分泌物的排除,若1次痰液不能吸净者先给予吸氧,待血氧回升后再进行吸痰。因各种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肺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至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具体实施如下。
3.2.1 吸痰的原则:无菌、无创、快速、有效。为了避免医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吸痰应尽量做到无菌,对气道没有创伤,时间要求15秒左右,如果有大量痰贮存在气道时,则相应延长时间。吸痰时要动作轻柔,口、鼻腔及人工气道吸引时应分开,且更换吸痰管。 3.2.2 吸痰的压力:为了避免负压吸引对气道的损伤,成人要求压力在0.04-0.06mPa之间。
3.2.3 吸痰的方法:先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药2-3ml,然后翻身,拍背,清醒者边拍边鼓励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吸痰时由浅入深、左右旋转轻柔的吸引。遇到分泌物后稍停留,禁忌一插到底,以免将气管外部的痰带入气管深部,引起二重感染。吸痰时观察患者的面色,心率及SPO2的变化。对没有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常规法和呛咳刺激法,即直接用吸痰管刺激咽喉部或予生理盐水20—30ml,从臼齿处注入口腔,致患者抢咳后再吸引。
3.2.4 吸痰的氧供:吸痰时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反射性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若迷走神经兴奋,可引起反射性心跳减慢或心跳骤停。吸痰是停止氧气供应,进一步加重机体缺氧,从而影响心律和导致肺动脉高压,故,吸痰前应先吸高浓度氧气数分钟,使其SPO2在理想的范围内,增加肺的氧气贮备,以增加吸痰时的安全性。
3.2.5吸痰时机的掌握:①病人出现呛咳,有痰液的回动。②上机病人在排除管路扭曲等各种因素外,气道压力增高,峰压报警。③双肺听诊时有痰鸣音存在。④SPO2下降(肺功能正常时SPO2大于95%,老年肺病时,SPO2大于88%)。
3.2.6早期建立人工气道 昏迷患者,如无咳嗽反射或咳嗽反射差,肺部感染严重,痰多粘稠、位置深,不易吸出,致呼吸不畅、缺氧、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此病人应早期建立人工气道,便于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吸氧。
3.2.7加强呼吸道的湿化 人工气道建立的患者,呼吸道加温、湿化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昏迷、咳嗽反射差、无人工气道的患者,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因此做好气道湿化是气道护理的关键。有效的气道湿化,可防止痰痂阻塞气道并可有利于痰液的吸出,避免气道阻塞、肺不张、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出现。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呼吸机上有加温湿化器,应用蒸馏水作为湿化液,湿化温度以32—36度较适宜,每天的湿化量在300—500ml之间,小于300ml为湿化不足,大于500ml则为湿化过度,对于未使用呼吸机者,在人工气道口覆盖薄的湿纱布或使用雾化气切面罩,可间断或持续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液,以0.45%盐水为主,将药液沿气管套管壁缓缓滴入,不可迅速大量地注入,以免引起剧烈咳嗽或局部出血。一般湿化量不超过250ml为宜,根据病情添加抗生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等。
3.3、人工气道球囊的护理 气管套囊充气要恰当,充气量以4—6ml为宜,3—5天内不需放气,防止气囊上部的痰液,口腔内分泌物流入气管,防止气管粘膜的缺血、坏死。
3.4、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1)患者口腔和咽喉部的分泌物,是进入下呼吸道重要的污染源,所以口腔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气管插管的患者需两人协作,一人在给气囊放气的同时,另一人在吸痰,先吸尽咽喉部分泌物及痰液,然后又将套管气囊充足气再进行口腔擦洗,
头偏向一侧。口腔护理每日2次。(2)机械通气的病人,根据病情应尽早脱机、脱管,拔管前应先吸尽口腔内分泌物。抬高床头35—45度,严格消毒呼吸管道、湿化器等物品,(3)长期上呼吸机的病人,应每周更换消毒呼吸机管路,病房地面、物体的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空气用紫外线消毒每日3次。严格控制探望人员流动,控制探视时间,探望者应穿隔离衣、鞋套及戴口罩。
3.5、气道通气的护理管理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避免或加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护理的重点是及时清理呼吸道痰液,保证体内有效的气体交换,减少肺部感染。ICU相关性疾病的气道管理要求更高,更严格,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做好机械通气及气道管理的监护,还要严格掌握气道内吸引时机和方法,采取合理的气道湿化,病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科学、合理的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措施,故,ICU的患者在气道通气和气道护理管理上,明显优于普通病房。从而大大的减轻了肺部感染,有效地减少了院内感染,为抢救危重患者创造了条件。并提高了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参考文献
[1]、叶桂芳、黄考福,昏迷病人吸痰法的探讨现代护理,现代护理2005、11(14)1107—1108.
[2]、许贝、吴丽,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异常情况分析及护理预防措施,现代护理2005、11(12)、915—916. [3]、乔雨晨、张莹、谢懿,老年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的进展,现代护理2006、12(1)25—26.
[4]、黄少兰、许静华,人工气道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效果分析,现代护理2006、12(8)、713—714. [5]、赵羽、唐志芳,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吉林医学20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