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任志祎;赵楠;张美
【摘 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应用技术型大学都开始探索与国境外高校有效的合作办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必须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保障生源质量、提升师资水平、完善管理等环节,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 【期刊名称】《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27)001 【总页数】3页(P48-49,52)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复合人才;国际视野 【作 者】任志祎;赵楠;张美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河北廊坊065000;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河北廊坊065000;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更有着特殊的意
义。现阶段河北省应用型本科技术教育多数还处于摸索和成长阶段,而这正是欧美国家恰恰相对成熟的方面。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一方面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从而最终将满足市场上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专业人才的需求。 当前河北省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还是集中在重点学校的优势专业领域,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国际化,特别是应用型工科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仍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惯例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是我国地方高校发展亟待解决的突破口。 1.1 注重应用,服务地方经济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中外合作办学要遵循“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应用型高校在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更要牢记“应用”二字,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定好位。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立足地方经济特点,努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等技术人才。 1.2 结合中国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优质教育的核心是“以生为本”。要想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为河北省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也势必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合作双方高校的教育资源,做到因材施教,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因此,河北省应用型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推进过程中,除了学习合作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外,更要结合我国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的训练。 1.3 整合双方教育资源,取长补短
中外合作办学强调的是双方合作,并不是一味的全盘接收。教育部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特别要求“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
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负担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也意味着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应强调科学合理地整合双方资源,结合学生需求,取长补短。在日常教学中,也就要求双方任课教师加强沟通,减少文化差异对教学效果的消极影响。在保证扎实基础、知识全面的教育前提下,充分利用外方先进的应用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专业特色。
河北省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几年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都有很大突破。但相对很多省份来说,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目前来说,影响河北省应用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认识不够,生源素质相对较差
河北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地区。高中读书时期,家长和学生几乎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没有什么了解,申报高考志愿,一般不会关注合作办学的项目。此外,河北省审批的合作办学项目的学费一般是普通本科专业学费的3-8倍,很多高校担心招生不足的问题,不得不降低分数线录取,结果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源素质相对较差。
2.2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难以完成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一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是由中方教师和外方教师共同承担,中方教师担任基础课程,外方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但目前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的专业教师很有限。很多项目的任课教师几乎还是采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单一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几乎是全中文授课。这也影响了学生们在后期外教上课时的适应过程。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外教一般无法用汉语进行教学,加之中西方教学理念和思路的差异,如果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势必会影响对这些重要课程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修定不及时,管理制度不完善
尽管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近几年取得的长足的进步,教育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26项,教育部备案的项目更是多达4,校际合作项目更是多达百余项,但是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大潮流下,管理部门和这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应的并没有及时作出调整,来适应办学情况的变化。特别是项目教师的评聘管理办法、学生学分管理办法、项目的评估制度等都需要与时俱进,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健康的持续发展。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寻求优质合作对象
在国家和河北省的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和河北省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与国外应用技术教育发达的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引进国外高水平师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 3.2 保证生源质量,强化英语教学
应用技术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标准培养目标以及特殊的课程设置势必对生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时主要考虑学生家庭条件为依据的现状,尝试与外方高校共同设立奖学金等手段以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合作办学项目。
当然在目前的形势下,对于河北省的应用技术大学完全依靠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生源的入学标准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要在学生国内学习期间,强化语言学习。 3.3 创造条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决定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思路,努力为项目任课教师创造各种条件,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有计划的分批次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学,鼓励老师们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开拓老师们的专业视野,提高
双语教学能力,了解国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特别是了解如何有机的把产教研融为一体;另一方面,除了长期在华的项目任课教师,还邀请合作院校其他教师来华做短期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中方教师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利用好河北省外专百人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从而使得中方教师更好地利用学到的学科前沿知识及育人理念,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4 适时调整相关,建立完善管理与评价体系
要做到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序开展,首先要制定一套符合河北省及本校中外合作办学情况的合作办学管理办法,健全领导与工作机制,保证分工明确,合作顺畅。并针对合作办学项目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上报,适时对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注重利用激励、关系协调等方法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尽可能做到管理的责、权、利统一。
【相关文献】
[1] 陈萱,李明,王晓恩.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1X):121-121.
[2] 高佳琪.地方应用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展望,2015(27). [3] 魏胜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1):37-46.
[4] 周宝玲,解媛媛.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12-17.
[5] 朱铁军,郭兴众,黄凯,等.地方工科院校设计类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实例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5(6):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