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成药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中成药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来源:百家汽车网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年 11 月第 8 卷 第 33 期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November 2010, Vol.8, No.33件,甚至产生冲突。1.2.3 文化层次的不同导致患者对医院管理制度、收费标准、护士的操作流程的认识和理解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和态度,如若处理不当则引发矛盾。1.2.4 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病情了解不够,一旦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则无法接受而故意找茬,借题发挥难护士从而引发纠纷。1.2.5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患者重医轻护,对护士在突发情况下的紧急处治不置可否,如出现输液反应时不愿保留静脉通路,极力要求护士拔除输液,直至医师到来才肯接受继续治疗,对因此产生的病情变化易出现情绪上的发泄甚至暴力。2 防范措施

2.1 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法制观念,增强维权意识 现今的医疗环境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转变服务观念、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是我们走出纠纷困惑的第一步。要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遵守医德规范,提高患者满意度。护士在工作中要有维权意识,写自己所做的,做自己该做的,说自己该说的。要接受医疗法律知识的培训,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尽职尽责地为患者服务。2.2 规范护理行为,强化管理,严格把好质量关 建立严格科学的护理制度,制定完善的输液流程,规范护士的行为并严格遵守执行,防范差错事故,从源头上尽量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巡回要及时,观察要严密,处置要准确。每个人都要有较强的制度意识,保证各项制度切实落到实处。一切工作以患者为中心,护士长安排工作时可实行弹性排班,根据每个护士的业务能力、身体素质、工作责任心来合理搭配人员,保证患者高峰期输液室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业务技术好的做带教老师。 [3]管理·教育·教学1752.3 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长要督促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增强业务理论水平。严格按照“三基三严”的要求进行理论和操作的培训,尤其要加强静脉穿刺技术、急救技术操作的培训,鼓励大家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高临床应急能力。2.4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进行换位思考,要持宽容、谅解与忍让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与患者和家属发生正面冲突,以免矛盾激化。对素质差的患者更应谨慎和蔼,不卑不亢地冷静处理:接待患者说声“你好”,体贴地帮其清点药物,细心地安排好座椅,熟练地进行静脉穿刺,柔声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送上一杯热水,递上一份报纸,这无一不体现对患者的真诚关怀,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亲切感而自觉进入患者角色,听从护士的安排和治疗,改变自身的行为。2.5 掌握沟通的技巧,加强素质修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多与患者沟通,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在做每项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根据不同的年龄、性格采取不同的语言。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若不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也不能一口回绝说“不”,而要帮其寻求可行的途径。参考文献

[1] 卫淑英,任海芸.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以策[J].护理研究,2007,

5(2):54-57.

[2] 张中兰.临床护理工作中护患纠纷的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

南,2008,6(5):110-111.

[3] 江韩英,陈秀丽.护理侵权纠纷的防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

22(2):246-248.

中成药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赵晓莉

【关键词】中成药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3-0175-02

中成药作为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中成药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程并不长,自20世纪90年代正式步入高等教育殿堂,近年来,随着制剂新技术、新辅料和新型给药系统的不断发展,中成药系统工程研究不断深入,中成药学的内容也愈益丰富,其学科体系亦日臻完善。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系统阐述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工艺设计、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其新品开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目前,中成药学已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类各专业的必修或选修专业课程之一[1]。但是,笔者通过对现阶段中成药学教学现状的分析,认为中成药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尚存需改革和完善之处。1 中成药学教学目前的现状分析

1.1 课程内容设置:中成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集,如何凸显本学科特色中成药学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多,以张的凤主编的国家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成药学》、廖志涌主编的全国普通医药中药教材《中成药学》为主,还有部分院校的自编教材。在现有教材中,中成药学理论课设置为两大知识模块,第一部分为总论部分,论述了中成药的发展概况、中成药新药的研究等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各论部分,论述常用代表性中成药的来源、处方、剂型规格、组方分析、制备方法、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使用注意、质量控制等内容。从表面上看,中成药学的课程内容似乎与方剂学、中药药剂学有所交集,但细究之下各有侧重。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结晶,也是中成药新产品开发的宝库。作为各自的学科,中成药学与方剂学均要涉及方剂,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方剂学讲方剂重在介绍药物的配伍,讲药物的君、臣、佐、使,药味的组成和剂量的变化,讲不同方剂的不同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10046)

176管理·教育·教学中国医药指南 2010 年 11 月第 8 卷 第 33 期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November 2010, Vol.8, No.33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在改进传统方法的同时,考虑到PPT课件具有一定流动性,为便于学生对课堂讲授理论的完整理解,我们采用章节标题和重要难点板书的授课形式,将多媒体授课与板书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2 教学形式和模式的改革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增加课堂讨论的机会;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提问式及综合式等的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式教学)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课前根据授课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课中先行讲授基本知识并及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银黄片的制备方法时,分析此法会导致有效成分的收率降低,提问该法是否还有可改进之处,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发挥个人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行设计制备工艺,提高得率。这种“问题式”教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使之更主动地整合基础知识,满足“学以致用”的要求。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中成药需求的增加和中成药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高等医药院校中中成药学课程的教学和学科的建设也应不断加强,以满足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参考文献

[1] 张的凤.中成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 姚丽梅,刘瑶.高职中药专业方剂与中成药课程构建的实践与思

考[J].中医教育,2010,29(2):75-77.

[3] 陈建真.中成药学教学探讨[J].药学教育,2003,19(2):30-31.

治疗效果。中成药学中的方剂则是主治范围明确的固定处方,从药物配伍理论及药物所含活性成分的角度阐明组方的科学性,设计满足临床用药要求的剂型,确定合理科学的制备工艺。在阐述中成药与方剂的关系时,要从组方思路和制剂思路的有机联系出发,有好的方剂才可能有好的中成药,而好方剂在研究开发中必须优选出合适的剂型和合理的制剂工艺,才能保证预期的临床疗效。中药药剂学要求详细介绍药物各种剂型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和工艺技术,中成药学则主要说明该组方的剂型选择原则,以及合理工艺的制定和新中成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理清思路,突出本学科的特点。1.2 目前的教学方式中成药学课程,不论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还是现代多媒体教学,多以灌注式教学方式为主,加之此课程目前少有实践课,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不强,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有一定距离。2 中成药学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 2.1 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教学多采用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中成药学是一门关于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及制备工艺的综合应用型学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我们在启发式教学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中成药学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制药设备与中成药实物图片、工艺操作流程动画等多种教学素材及计算机技术,制作信息量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从感性上加深对中成药学相关知识的认识,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便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此举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枯燥、学生被动听讲的弊端,使教学效果生动而高效。如讲授补益类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时,首先通过文本介绍其处方来源和组方分析,然后动态插入蜜丸制备的工艺流程图及制丸机等相关设备图[2]药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保证

朱亚虹1 黄 凯2 曾环想2*

【摘要】药品微生物检测是应用微生物学技术检测药品在研制、生产、贮藏过程中是否受微生物污染,以评价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本文结合GMP和GLP的相关要求,阐述了药品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控制点,有利于建立行之有效的药品微生物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3-0176-02

药品微生物检测是应用微生物学技术检测药品在研制、生产、保藏过程中是否受微生物污染,以评价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虽然中国药典对药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做了具体的规定[1],但在检验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复杂因素,忽视这些因素很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直接导致能否正确评价产品的合格与否,能否正确地指导与监测药品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操作程序体系。对药品微生物检测实施质量控制,则可更好的避免这些偏差的产生。因此,加强药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药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必然趋势。为了保证药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必须对制药企业生产的药品进行无菌检查或微生物限度检查[1-3]地进行药品检验的质量控制,本文结合GMP和GLP的相关要求,依据药品微生物检验任务的需求合理规划,做到规范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其关键控制点阐述如下:1 检验人员的要求

微生物检验人员需具有或经过微生物专业知识、消毒和灭菌知识等的培训培训,相应岗位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掌握相关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中,对人员的控制管理有相应要求,如第5301条规定:“洁净室(区)应限于该区域生产操作人(下转封三)1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心医院药剂科(201300)2 广东省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518110)

。基于药品质量的重要性,如何更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