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0期 农艺学 2006 2011年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冬小麦新品种研究 李爱国宋晓霞吴春西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漯河462300) 摘要2006--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推广应用的小麦新品种有46个。其中,弱春性品种 12个.半冬性品种34个。强筋小麦6个,中筋小麦40个。从育种单位的地域分布看,河南省29个,江苏省7个,山东省4个、陕西省3个、 安徽省2个.河北省1个。从育种单位的类型看,各级科研单位育成28个,农业大学育成6个,种子公司及试验站共育成12个。2006—20l1 年.小麦均产表现:2008年>2011年>2009年>2007年>2010年>2006年;穗数:2010年>2011年>2o07年>2o06年>2009年>20o8年;穗粒 数:2008年>20o9年>2011年>2006,2007年>2010年;千粒重:2009年>2011年>2007年>2008年>20o6年>2010年。 关键词 国审冬小麦:新品种,黄淮南片麦区;2006—20l1年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093-03 黄淮南片麦区是我国的主产麦区,横跨皖(北)、豫(中 定9、4、10、6、6个。其中,弱春性、半冬性品种分别为l2、34 北)、苏(北)、陕(关中)4省,其播种面积、产量水平、商品小 个,分别占总品种的26.1%、73.9%。强筋、中筋小麦分别为 麦供应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IJ。而小麦生产是在开放的自 6、40个,分别占总品种的13.0%、87.0%;无弱筋小麦通过审 然环境下进行的,受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人为因素的共同 定。这说明,尽管目前的育种工作大多以产量为首要目标, 影响,特别是黄淮南片麦区,受性季风气候影响,多旱、 但高产、优质正逐渐成为育种家追求的选择方向(2011年审 涝、风、雹、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而且人为难以控制,对小 定的6个品种中有3个为强筋小麦,为历年之最)。 麦高产、稳产影响较大嘲。因此,生产上对小麦品种的要求比 2 2006--2011年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国审情况分析 较严格。对2006--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在黄淮南片麦 2.1小麦新品种国审地区分布特点 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进行统计,分析审定品种的产量性状、 由表3可以看出,2006--2011年,有46个品种通过国 育种单位类型、品种数量、地区分布等,为今后的小麦育种 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育种单位主要分布在江 工作提供参考。 苏、河南、陕西、山东、安徽和河北省。其中,河南省审定通过 1 2006—2ol1年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国审概况 29个品种,占品种总数的63.0%,是通过审定最多的省份; 由表1可以看出。2006--2011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江苏、山东省分别有7、4个品种通过审定,分别占品种总数 委员会第1、2届共审定46个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 的15.2%、8.7%;陕西省有3个品种通过国审,占6.5%;安徽 的小麦新品种。由表1、2可以看出,审定品种最多年份为 省有2个品种,占4-3%;河北省有1个品种,占2.2%。由表4 2006年,达到11个,2007、2008、2009、2010、2011年分别审 、,可以看出,46个育种单位中,审定通过1个品种的育种单 表1黄淮南片麦区2o06—20l1年国审小麦新品种信息 品种名称 审定编号 冬春性 品种名称 审定编号 性 平安6号 国审麦2006007 弱春性 淮麦28 国审麦2009oo9 半冬性 郑育麦958 国审麦2006009 弱春性 轮选988 国审麦2009013 半冬性 开麦18 国审麦2006013 半冬性 许科1号 国审麦2009005 半冬性 富麦2oo8 国审麦2006011 半冬性 浚麦99—7 国审麦2009011 半冬性 花培5号 国审麦2006005 弱春性 山农2O 国审麦2010oO6 半冬性 新麦19" 国审麦2006015 半冬性 良星66 国审麦2010004 半冬性 衡观35 国审麦2006010 半冬性 苏育麦1号 国审麦20tO008 半冬性 同舟麦916 国审麦2006006 弱春性 中原6号 国审麦2011002 半冬性 徐麦856 国审麦20o6012 半冬性 丰德存麦1号 国审麦2011004 半冬性 西农9718" 国审麦20060o8 弱春性 宿553* 国审麦2011006 半冬性 荔高6号 国审麦2006014 半冬性 淮麦21 国审麦2oo8o09 弱春性 许农5号 国审麦2007010 半冬性 漯麦9号 国审麦20o8o07 半冬性 豫农o35 国审麦2007006 半冬性 淮麦29 国审麦2009010 半冬性 新麦98l7 国审麦2007012 弱春性 新麦21 国审麦2009014 弱春性 漯麦8号 国审麦20o7oo8 半冬性 洛麦21号 国审麦2o0l9o0l6 半冬性 周麦2l号 国审麦2007013 弱春性 郑育麦9987 国审麦2009012 半冬性 淮麦22 国审麦2007005 半冬性 洛麦23 国审麦2009008 半冬性 皖麦52 国审麦2007009 半冬性 郑麦9962 国审麦201o009 弱春性 周麦22 国审麦20o70o7 半冬性 山农19 国审麦2010oO5 半冬性 淮麦25 国审麦2007011 半冬性 新麦26* 国审麦201O0o7 半冬性 周麦23号 国审麦2008008 弱春性 周麦27号 国审麦2011003 半冬性 金麦8号 国审麦2008006 半冬性 徐麦31" 国审麦20110o5 半冬性 豫农982 国审麦2oo9007 半冬性 西农509 国审麦201lo07 弱春性 注: 表示该品种为强筋品种。 位有17个,分别占审定品种、育种单位总数的37%、 基金项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O10GB2Doo0275)。 李爱国(1981一),男,河南新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小 60.7%;审定通过2个品种的育种单位有8个,分别占审定 作者简介 麦新品种利用及选育工作。 品种、育种单位总数的34.8%、28.6%。另外,审定通过4个品 收稿日期 2012一O3—28 种的育种单位有2个,分别为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 93 农艺学 表2黄淮南片麦区2006--2011年冬小麦国审品种 (个) 年份 20o6 2o07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0期 个品种育种单位只有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 所,占审定品种总数的10.9%。 2.2不同类型育种单位小麦新品种的国审情况 弱春性 中筋 弱筋 强筋 4 0 l 半冬 中筋 弱筋 5 O 强筋 1 总计 1l 由表5可以看出,育种单位的类型有4种,包括农业大 学、科研单位(含国家、省级和地市级农科院)、县级试验站 和种子公司等[3--61。其中。14家科研单位的28个新品种通过 国家审定,3个农业大学、11个种子公司和试验站分别育成 6、12个国审小麦新品种。这一现象可能与目前科研单位的 定位有关,国家及省级以上科研单位重在基础理论研究,解 决科学发展中的重大基础问题和方法创新;而地市级农科 2 2 1 1 0 O O O 0 0 0 0 7 2 9 4 0 O 0 0 O 0 0 1 9 4 10 2oo8 20o9 2010 2011 6 6 1 l1 0 O O 1 2 3O 0 0 3 5 总计 46 表3黄淮南片麦区2OO6--2011年国审小麦新品种育种 单位分布 (个) 所主要从事新品种的选育与农技推广服务,种子公司则主 要是对新品种进行市场运作,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 2.2.1农业大学。20o6—2O11年,3个农业大学各有2个国 审品种,占小麦新品种总数的13.O%。其中山东农业大学、河 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均审定通过2个小麦新品 种。可见,农业大学是小麦育种的辅助单位。 南省周口市农科院,占审定品种总数的17.4%;审定通过5 2.2.2科研单位。科研单位由财政支持,其育种实力最 (个) 1 l 表4黄淮南片麦区2006--2011年国审小麦新品种育种单位分布情况 育种单位 安徽省宿州市种子公司 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河南谷得科技种业有限公司 2006 ! 1 Q 1 l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省开封市农科所 河南省科学院 河南省洛阳市农科院 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 河南省南阳市农科所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同舟缘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 河南省许昌市农科所 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 河南省丰黎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友邦农作物研究所 河南新乡中农矮败小麦育种中心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 1 1 2 1 1 l 1 1 1 2 1 1 1 1 t 1 1 1 1 1 l 2 一l 2 l 1 1 l 2 l l 2 2 l 2 l l 4 l l 4 l 1 2 l 5 2 2 l l 1 1 z l l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省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 陕西省大荔县高城试验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 l 1 强 ol。2006--201 1年,有14家科研单位的小麦新品种通过 国家审定,共计审定28个,年均育成4.7个,每个单位平均 育成2个,占新品种总数的60.9%。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 物所(新乡中农矮败小麦育种中心)的1个品种通过2009 94 年国家审定。3个省级科研单位的4个品种(河南省农科院 2个.河南省科学院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各1个)通过国审, 占审定品种总数8.7%。地市级农科院是新品种选育中坚力 量.2006--2011年审定通过23个品种,占审定品种总数的 李爱国等:2006--2011年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冬小麦新品种研究 50%,是拥有国审品种最多的单位,其中有5个地市级农科 院至少有2个品种通过国审。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科学 所(5个)、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4个)和周口市农科院(4 个)为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3家单位共育成13个新品种, 由表6可以看出,平均穗粒数为34.1粒,变化幅度为 29.0~40.2粒,其中弱春性品种周麦23的穗粒数最高,强筋 品种西农9718的穗粒数最少。平均穗数为609.0万穗/I1m2; 变化幅度为523.5万~739.5万穗/hm ,半冬性品种苏育麦1 号、弱春性品种周麦23的单位面积基穗数分别为最高和最 低。平均干粒重为42.0 g,变化幅度为35.2~51.2 g,半冬性品 种郑育麦9987、弱春性品种淮麦21分别为51.2、35.2 g,为 占28I3%。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和洛阳市农科院分别有2个 品种通过审定。 2.2.3种子公司和试验站。近年来,新品种选育工作逐渐被 种子公司和试验站重视,特别是“关于加快推进现代 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 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 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 平。”成为我国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种子企业在市场发展 审定品种中最高和最低品种。平均产量为7 977.0 kg/hm ,变 化幅度为7 251.0~8 565.0 kg/hm ,产量最低、最高品种分别 为西农9718、周麦23。按年度比较,穗数:2010年>2011年> 2007年>2006年>2009年>2008年;穗粒数:2008年>2009 年>2011年>2006,2007年>2010年:干粒重:2009年>2011 年>2007年>2008年>2006年>2010年;产量:2008年>201 1 年>2009年>2007年>2010年>2006年。 中的主体地位将使其更加注重科研投入和新品种研发,成 为小麦育种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2011年,涉及11 家单位的12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占26.1%。 3 2006--2011年国审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性状 单位面积穗数是构成产量的首要因素,在穗粒数、穗 数、千粒重3个构成因素中,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占47%左 表6黄淮南片麦区2006--2011年国审小麦新品种年度间产量构成变化 右in 。这是2010年在干粒重、穗粒数均下降时,单产仍达 到7935.0kg/hm 的原因。 绍(Ⅳ)——小麦(1)们.种子科技,2011(4):45—49. [7】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 绍(Ⅲ)——小麦、油菜[J】.种子科技,2OO6(3):62—70. 【8]王西成,赵虹,曹廷杰.谈2007年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利用[J】_河南 农业科学.2007(8):16—20. 【9]连灵燕,王建华,孙世贤.国家玉米审定品种数据库的建设研究[J】_作 物杂志,2010(2):95—98. 4参考文献 f1]1王琳清,陈秀兰,柳学余.,J、麦突变育种学【M】.I版.北京:中国农业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1-3. 『2]李志勇.2002年河北省冬小麦审定品种简介【JJ.农村科技开发,2002 (12):6-7. 【3】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 绍(Ⅵ)——小麦(2)【JI.种子科技,2OO9(6):49—51. [4】范永胜,郜战宁,蒋志凯,等.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1的育种实践[J】. 中国种业。2010(8):71—72. 【51林作楫,揭声慧,李从军,等小麦新品种豫麦13的选育及主要特征 特性【JJ.河南农业科学,1992(1):1—3. [6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 6】【1o]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 绍(V)——小麦(2)、马铃薯(1)[JJ.种子科技,2011(5):46_49. 【11]杨亮,卢少源,刘桂茹.超高产小麦育种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Oo7,35(30):9491-9492. [12】许世蛟.江苏省小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 农业大学,2009. 【13】许世蛟,熊小丽,谢梦,等.江苏省小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演变规律 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9):1-3,7. (上接第82页) ’3参考文献 Ⅲ1张洁.我省用水供需矛盾突出【N].燕赵都市报,2005—3—21(4). 【2】静宏伟,志强.唐山市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IN].燕赵都市报冀东版, 2005—03—25(2). 点,有效利用汛期河水在孕穗期及灌浆期建立水层。 2.2.4平衡施肥。重施底肥,增施农家肥,依据地力综合施 用磷、钾、锌肥。按前重后轻的原则追肥,早施重施分蘖肥, 结合浇头水,施碳铵375 kg/hm2o穗肥应按弱苗旱施多施、旺 苗晚施少施或不施的原则巧施,一般施碳铵150 k ̄hm2左 右。8月下旬喷施1~2次0.2%磷酸二氢钾,防早衰。 (上接第83页) 4.7病虫害防治 [3】王一凡,华泽田,周毓珩.节水稻作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2. 【4】林海.《稻谷》、《优质稻谷》新国家标准介绍【J】.中国稻米,2OOO(2):14. 【5]刘书起.冀东滨海稻区水改旱的弊端及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科学, 2004,8(4):105—107. 【2】刘晓辉.谷子高产育种思考【JJ.国外农学一杂粮作物,1999(3):53— 54. 于间苗、定苗后要及时观察苗情,注意病虫害的发生, 如有病虫害,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5-61。 5参考文献 【1】刘晓辉,高士杰,郭中校.吉林省谷子高产理论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 科学.2O06(4):14—16,20. 【3】杨成元,冯耐红,史关燕,等.山西省吕梁市谷子产业现状与技术需求 fJ1.杂粮作物,2009(3):232—234. [4】肖敬德,陈传奎,刘金荣,等.谷子理想株型在种质资源选育中的应用 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353—6355. 【5]戴庆林.谷子的吸肥特点和氮肥适宜施用期【J】.内蒙古农业科技, 1978(3):12-14. [6申来水.6]谷子旱作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1(6):76.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