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注学情差异,优化教学过程
作者:邱丽润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10期
摘 要:数学课程应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合理运用学生学情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情;分组;互动;差异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落实到备课这个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思路,而不是教师教的思路。每个学生带入课堂的已有知识、技能和理解水平是不同的,这样的学情差异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下面就以北师版三年级下册《摆一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关注学情,在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合理分组,丰富互动形式
通过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估发现:由于生活背景、基础水平等原因,有些学生对面积的含义以及用面积单位去直接测量图形的面积,尚掌握不好,这造成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阻碍;有的学生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已有一些体验;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看书或在课外学习中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会等于长乘宽的道理。根据这一现实,我把全班学生大致按照以上三类进行同质分组,分别为需助组、平行组、自助组。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为需助组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额外辅导,来帮助他们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而对于自助组则提供较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 二、重组学材,提供互动平台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有效教学应该从学生现有的认识与理解出发,提供的学习材料对学生应具有“适度的新颖性”。针对各小组学生学习准备水平的差异,通过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为需助组准备了较简单的长方形和多样化的学习材料,能初步在头脑形成测量长方形面积的表象,用乘法的意义可以来计算,促使他们进行有效学习;对于平行组的学生,长方形稍大,并减少面积单位个数,学生只能摆一横行一竖行,摆不满怎么办,这时学生就有了主动思考、想象;而自助组的学生,则提供比较单一的材料(少量面积单位和直尺),甚至有意增大图形并减少面积单位的个数,让他们既不能采用密铺的方法,也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能摆满一行一列,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集思广益自主探究出更便捷的方法,逐步抽象发展空间观念。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提供适应学生学习准备的各种平台,通过估、想、摆、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互动,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互动,展示不同精彩
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选择的材料和操作方式各异,所体验和感悟的数学认知肯定不同,在汇报交流时,先让需助组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摆的,有困难的让其他组的学生来补充帮助;再让平行组的学生说说摆的过程;最后请自助组的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说说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结合乘法的意义,学生只需要知道测量长方形中所摆一行面积单位的个数和行数,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出该长方形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即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得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思考,在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数学思维的碰撞中,逐渐形成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一数学模型。这一学习过程蕴含了数形结合、不完全归纳等数学思想,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四、自主选择,促进共同发展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开放性、可选择性的作业。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分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针对《摆一摆》一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作业:
先选择一个你想得到的分数等级,并完成相应的题目:(不论选择哪个等级的题目,你可以挑战更高等级的题目,所得成绩记入最后成绩)
选择C级:完成1、2题;选择B级:完成1~3题;选择A级:完成1~4题。 1.淘气家的饭桌长12分米,宽6分米,要铺上与饭桌同样大的玻璃板,这块玻璃板的面积是多大?
2.一条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这条手帕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条这样的手帕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张纸长3分米,宽2分米,如果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去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试着画出草图帮助理解)
4.笑笑写字台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打破了(如下图),你能帮她算算得配一块长几分米的玻璃吗?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先自选作业等级,但学生自选的等级分数并不是最终得分,如:有的学生虽选择了B级,但他又能正确完成所有题目,最终教师评价仍是A级优+或A级优、A级优-,反之,选择A级的学生,如只能完成到B级,则只能得到B级优+或B级优、B级优-。教师最后统一评价,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改进后续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便于他们认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有效促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每个学生都有挑战高水平任务的机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提出:数学课程应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诚然,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差异,这种个性差异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高低优劣。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视差异为资源,合理运用学生学情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石狮市凤里街道宽仁小学) 编辑 刘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