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对分数深入学习和探究,认识单位“1”,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较完整建立分数的概念。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概念的内涵。教材首先揭示了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设计了两幅插图,前一幅从历史角度,表现了古人度量物体长度时遇到的困惑,形象揭示了在测量物体时由于得还到整数结果,而产生了把一个单位等分成若干再量的需要。后一幅图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需要出发,给出了两个小朋友分一个西红柿、一块蛋糕、一包饼干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平分这一个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两个实例,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到分数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在建构分数意义时,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举例说明1/4的含义,然后运用适当的图片、图示从两方面来说明,1/4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接着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引入分数单位这个概念时,教材是以“做一做”提供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的。教材在揭示概念时,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逐层深入地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数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制作、归纳概括等活动来理解分数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意义及分数单位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直观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再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突破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把对学生学法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的。 1、情境导入。
教学中,我激趣导入,先以让学生猜谜语的形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数的兴趣。并以学生最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引出分数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广泛应用,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出示1/4,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自学检测。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分别将说出课本中的每幅图表示的1/4的含义。让学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后也可以得到1/4。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创作1/4,并在小组内交流创作的过程,这样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的理解。接着课件展示六个苹果,分别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四份、……其中的一份、三份、五份等分别是多少。接下来教学把“一个整体”抽象成单位“1”,具体来理解单位“1”的含义,这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难点,有了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说明什么叫分数?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接着引导学生对
单位“1”、“平均分”,分子分母的含义进行剖析,强化了对分数意义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
3、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习。 “自学检测”设计有两层意义,既是对前面刚学习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分数、认识分数提供了实例,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自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来掌握这一概念,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自学能力。我结合“自学检测”5道题,引导学生揭示出分子、分母、分数线表示含义。“巩固练习”部分,我分别用比较形象的涂色法和用填空的形式来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还有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动手画一画,画出我出示的分数的这道题,旨在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平均分的概念,最后一道是让学生讨论分析题,我给了学生们三个实际的例子,让他们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意义。最 后的拓展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自己建构数学概念,并能自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去。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到位,没能很好处理预设学生问题等,请领导和老师多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