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及建设研究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及建设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风神论文作品,抄袭必究!

摘 要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及建设研究,其选题契合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实。近年来,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及建设投入力度很大,但建设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为获得最为真实信息材料。笔者经历一年多时间,对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及建设情况展开深入调查,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对遂宁市两个县区、六个乡镇展开多元调研,获得海量有价值信息材料,经过对调查信息展开科学分析解读,归结出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详细原因,为进一步制定整改措施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本研究首先从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及建设相关意义、选题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和核心概念展开研究,明确了研究操作思路和研究方向。特别是对相关概念展开专业解读,极大提升了认知维度,对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和建设有了更深刻认知。

在具体调查中,笔者实地走访座谈人数为295人,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走访座谈涉及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类型、公共文化产品呈现形式、公共文化产品构成、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公共文化产品发展趋势、公共文化产品供求矛盾、公共文化建设意见等;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公品服务满意度、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管理运行满意度、公共文化产品供求矛盾解决措施满意度、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满意度等。因为调查获得众多支持,所有调查信息信度有一定保障。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及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投入不足,领导认识不到位;工作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服务形式单一,文化供求不均衡。农民对文化产品诉求存在个体差异,文化产品发展不均衡,造成文化产品供需矛盾加剧,服务品质上不去。

针对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及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遂宁市多项新政精神,给出具体解决方案和策略,并对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给出一定展望,并针对性给出一些改进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部门提供一点参考。最后综合调查研究相关情况,获得重要研究成果:第一,厘清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和建设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可行之道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第二,

I

掌握了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本现状,特别是梳理出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通过对调查信息进行梳理、整合、比对、归结,形成完整数据链条,为相关部门制定文化战略提供重要数据参考。第四,通过对相关措施进行深入探究验证,也为相关执行落实提供一定支持作用。第五,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本方向确立,但公共文化产品构成、品质、形式等方面有待于创新。

关键词:农村 公共文化 供求 建设

II

Summary

Supply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Suining City, Suining City in its topics fit the reality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in recent years, th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uining Supply and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is large, but the situation is still not satisfactory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obtain the most realistic information materials. I experienced more than a year, Suining City, rural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upply and dem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s, through visits, seminars,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forms of Suining City, two counties, six townships expand pluralistic research, access to vast amounts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material detailed reasons, after a scientific analysis of survey information expand interpretation attributed to the cultural reality of rural Suining widespread, and the problems of formation, to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data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rrective measures.

In this study, first from the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relevance, background, research methods, routes and expand the core concept studies, clear thinking and research operations research. Especially related concepts expand professional interpretation, which greatly enhance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In a particular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ield visits discussion capacity of 295 people, issued 500 questionnaires, 490 valid questionnaires, visits seminars involving rural public cultural product type,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constitute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public cultural product development trends,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and demand,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 opinions; questionnaire mainly concerned rural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satisfaction,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run satisfaction, public cultural product

III

supply and demand to resolve conflicts measure satisfaction, public cultural goods and infrastructure satisfaction. Because the support of many surveys, all survey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have some protection.

Rural Suining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and common problems are: lack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leadership understanding in place; work is weak, personnel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the form of a single service, 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Farmers demand exists for cultural products a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uneve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ducts, resulting cultural product supply and demand increased, service quality falters.

Suining City for rural public 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and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of the New Deal to the Suining City, more spirit, give specific solutions and strateg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Suining given certain prospects, and give some specific improvements recommendation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he last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research-related cases, access to important findings: first,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construction, providing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road. Second, grasp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uining basic situation, in particular to tease ou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rural public cultural Suining exist. Third, the survey information to sort through, integration, alignment, boils down to form a complete chain of data,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strategy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data. Fourth, in-depth exploration of measures to verify, but also provides some support for the rol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Fifth,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Suining basic direction established, but constitute a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form and other aspects need to be innovative.

Keywords: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Construction

IV

目 录

摘 要............................................................... I Summary........................................................... III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

1.1.1选题背景 ............................................... 1 1.1.2选题意义 ............................................... 2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文献评述 .................................... 3

1.2.1国内研究综述 ........................................... 3 1.2.2国外研究综述 ........................................... 5 1.2.3文献评述 ............................................... 5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6

1.3.1研究目的 ............................................... 6 1.3.2研究内容 ............................................... 6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7

1.4.1研究方法 ............................................... 7 1.4.2研究路线 ............................................... 8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8

1.5.1可能的创新 ............................................. 8 1.5.2不足之处 ............................................... 9

2 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分析............................. 10

2.1 相关概念界定 ............................................... 10

2.1.1文化产品 .............................................. 10 2.1.2公共文化 .............................................. 10 2.1.3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 11 2.2 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 11

2.2.1公品供给理论 ...................................... 11 2.2.2公共选择理论 .......................................... 12 2.2.3新公共服务理论 ........................................ 12 2.2.4新农村建设理论 ........................................ 13 2.3 农村文化供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 13

2.3.1 农村文化供求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分析.................... 13 2.3.2 农村文化供求与文化建设相互制约分析.................... 14

3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现状分析................................... 16

3.1遂宁市基本情况.............................................. 16 3.2公共文化现状调查............................................ 16

3.2.1调查设计 .............................................. 16 3.2.2调查实施 .............................................. 17 3.2.3调查综合 .............................................. 17 3.3调查情况分析................................................ 20

3.3.1 公共文化设施情况...................................... 20 3.3.2公共文化建设投入 .................................. 22

V

3.3.3公共文化产品构成 ...................................... 23 3.3.4公共文化产品服务 ...................................... 23 3.4存在的问题.................................................. 24

3.4.1投入不足,领导认识不到位 .......................... 24 3.4.2工作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 .......................... 25 3.4.3服务形式单一,文化供求不均衡 .......................... 25

4 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26

4.1 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 26

4.1.1存在时滞 .......................................... 26 4.1.2缺少文化沉淀 .......................................... 27 4.1.3供给导向错位 .......................................... 27 4.2 微观因素分析 ............................................... 28

4.2.1公品自身存在问题 .................................. 28 4.2.2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偏低 .................................. 29 4.2.3文化市场管理出现缺失 .................................. 29

5 对策建议......................................................... 31

5.1对策........................................................ 31

5.1.1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机构 .......................... 31 5.1.2实施农村公共文化城乡统筹制度 .......................... 33 5.1.3完成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升级 .......................... 34 5.1.4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传承机制 .......................... 35 5.1.5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传输渠道 .......................... 36 5.1.6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硬队伍 .......................... 38 5.2建议........................................................ 39

5.2.1地方主要领导要转变服务意识 ........................ 39 5.2.2要根据农村不同区域需求生成产品 ........................ 39 5.2.3要鼓励农民自发展开文化产品开发 ........................ 40

6结论 ............................................................. 41 参考文献........................................................... 42 附件............................................................... 45 致 谢.............................................................. 47

VI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公共文化产品根植于社会生活与发展基础之上,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社会经济也会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个体差异,发展不均衡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更是出现严重供需矛盾,农民对文化产品的渴望与公共文化产品数量品质欠缺呈现严重不对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愈加凸显,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都形成重要影响。从农民文化需求出发,开展农村文化产品供需相关研究,不仅带有典型性,还具有极强针对性,符合广大农民切实利益诉求,也可以为当地党和启动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提供重要决策参数。

党、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加大对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尤其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投入,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按照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近年来,遂宁市文化建设在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围绕地域民俗特色文化做足“文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不断构建,极大地满足了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较好地实现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特别是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重要实惠利好,农民在精神方面和经济方面都获得更多满足和发展机遇,极大拓展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市场。

但是,在面向基层、服务农村的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如运行模式、管理、供求关系等一些制约发展的关键性“瓶颈”问题。管理不健全,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形成阻碍,导致文化产品供给效率低下;当地考核制度存在重要制约因素,也让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出现乏力现象;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文化基础也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带来一定制约,经济与文化有众多内质联系,经济向好,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

1

需求便趋于旺盛,反之,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追求热度便不足。通过对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和供求情况进行广泛调研,对当前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和供求情况的建设成果、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梳理,通过管理的创新、运作模式的调整等一些措施来强力农村文化建设,必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1.1.2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强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仅能够给广大农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还能够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最大限度提升农村社会和谐度,进而实现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全面升级农村社会成长体系。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研究,针对现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展开,探寻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农民现实需求的有效融合途径,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拓展市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为和谐社会构建探索可行之道。

实践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包含丰富内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问题只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属性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做的精神产品,具体包括文化活动、科技推广等内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与各级党和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有密切关联,其公益性特征极为明显,开展相关探索研究,对提升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遂宁市作为四川省的农业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腹心,农村地区广阔、农民人口众多,而且随着三峡移民,民族成分多样,其公共文化供给不仅涉及到广大农民的文化权利保障,也关系着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民族融合和安定团结。本研究以四川省遂宁市为个案,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数据统计、个人访谈等形式了解当前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和供求的内容及特征。然后全面而细致地分析影响农民文化建设和供求的各种因素,如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构成、地方风俗等等。深刻准确地了解遂宁市农民公共文化的需求偏好和产品供给结构。这不仅有利于为遂宁市提供针对性建议,而且也为其他市(州)提供了借鉴参考,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文献评述

1.2.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农村文化供求分析与建设相关研究比较广泛,包括实例研究分析、理论分析等。关于农村文化供求分析与建设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第二、农村文化的供求状况与发展策略;第三、农村文化建设及服务问题。

第一、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农村文化产品供求具有特定背景,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现实问题逐渐凸显,探寻农村文化供求突破途径,成为社会重要热点研究课题。禹兰(2013)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建设生活富裕的农村,也是精神富足的农村。精神富足的农村,必须教育造就一支文化自足、精神健康、民风淳厚、生活幸福的新型农民。1为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并十分迫切的任务。通过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建设相对滞后的原因、农村文化发展的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出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张永丽,甘露等(2012)认为,当前文化产业研究已成为学界新的热点问题,与此相适应的是有关农村文化产业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学者们从文化经济学、农村社会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农村正在经历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种力量正发生着强烈的对峙与抗衡,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更为复杂,关于农

2

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饶桂生、张润清、刘玉玲等(2014)

通过阐述了农村文化的基本内涵,介绍举例介县(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模式,总结了县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规律,为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出了规划与引导齐头并举、平台与队伍共同建设,保护与发展同步推进、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观念与意识逐步转变、龙头与品牌共同创建,产业与事业共同繁荣、文化与文明相互促进等对策建议。3

第二、农村文化的供求状况与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农村文化的供求状况的研究,比较注重对案列的研究。梅德平、叶桦、

12

禹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13(11):23 张永丽;甘露;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12(03):34 3

饶桂生;张润清;刘玉玲;河北省县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14(01):54

3

罗胜强等(2013)认为健康而丰富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通过借助对相关县(市)的实地抽样调查的大量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的供求状况,并就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4孙静、夏习英、张红霞等认为,为提升农民文化生活品质,加大开发农村文化产品开发势在必行,特别是对农村文化基础建设,更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促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顺利传承,进一步凝聚广大农民向心力。5

认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不仅要提供大量基础的公共文化产品,更要提供丰富、优质的农村文化产品,实现农村优质文化产品的供求平衡,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文化需求实现农村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陶海英(2012)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和转型期,由于诸多现实客观因素的制约,其发展不均衡性特征极为明显,农民文化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6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并培养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解决当前农村文化供求失衡现状的正确方法。

第三、农村文化建设及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文化服务是由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农村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刘涛(2011)认为加强农村文化服务对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农村文化服务存在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文化建设发展呈现较大偏差,和地方职能划分不够清晰、财政与事权不匹配、现存转移支付制度不合理,农民参与不够、意愿表达渠道不畅,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建立等原因,农村文化服务主要表现出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城乡之间及农村内部不均等问题相当突出,供求结构不合理以及供给主体与方式单一。7应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建设,强化为农村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职能,探索农村文化服务的多元发展机制,完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与回应机制,优化农村文化服务财政支付转移制度等。

4

梅德平、叶桦、罗胜强;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的供求状况与发展策略——来自四川省的文卷调查[J];生产力研究;2013(07):78 5

孙静、夏习英等;农民文化需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三农研究;2011(20):21 6

陶海英;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2012(14):22 7

刘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34

4

1.2.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相关研究开展很早,特别是农村图书馆建设,为农村农民提供更为丰富服务,其研究更为完善。英国、美国等国家,建设农村图书馆已经形成法律条文。英国有法律规定,农村图书馆有义务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服务,还建设一些流动性图书馆,以满足不同居民的个性需求。特别是现代IT技术介入图书馆服务之中,给广大农民带来更为贴近的服务。

登哈特(JanetV.Denhardt,2004)《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其基本主张为:公共文化服务于公民而不是客户、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承认并不简单、

8

服务而不是掌舵、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效率。罗森布鲁姆(David H.Rosenbloom,

2002)《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指出:公共行政与私营部门的管理不同,有义务服务于公共利益,人们应当要求公共管理者对公共利益责任的承担并不能着眼于特定问题的范围,而是应当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9

托宾(James R.Tobin,2004)提出了“特定的平均主义”。他认为,公共文化服务要对应它们的能力,实现平均分配。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1961)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应需要区分开。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 Jr,1965)提出了俱乐部理论。要让更多居民能够分担成为俱乐部成员,也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1.2.3文献评述

我国学者们在对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上重点对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现状、缘由、制约因素、和机制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对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主要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中,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学者在关注城市文化逐渐得到完善的时候把目光投入到了农村文化建设和供求的研究,由于农村自有资金的有限,农民文化需求的缺乏,导致内生性农村文化存在障碍,只靠的投入难以全面解决。学者大多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农村当前的文化情况存在不足的问题

登哈特[美](JanetV.Denhardt)方兴,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23 罗森布鲁姆[美],张成福等校;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8

5

造成的原因,制约因素,解决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需求问题也日益不同,文化的需求与建设研究不只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伴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深入和发展研究的。

在充分了解国内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现状,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解决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问题。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问题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而演变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对于文化建设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建设水平就越低,文化也各不相同,在解决不同地区的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问题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一解决。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问题存在着外部性、内部性相融合的局面,只解决内部问题,不重视外部问题,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问题也同样得不到彻底解决。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问题不只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因此应当是合力解决。因此对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研究也是解决一个地区的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问题,从而带动其他区域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研究目的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成绩,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卫生、教育、养老、农业科技等方面都获得长足进步,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相比城市还比较迟缓。本文旨在结合遂宁市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文化建设现状及制约因素,结合农村文化供求各方主体行为研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探索可行之路。

1.3.2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围绕农村文化产品需求分析与建设对策展开研究,并通过对遂宁市农村文化产品供求现状,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现实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遂宁市文化供求情况,对文化产品供求矛盾和影响因素展开深度剖析,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思路。

内容共分为五章,首先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研究与发展现状综述和研究方法与框架。其次是通过界定农村文化供求

6

和文化建设的概念范围,并梳理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供求制约与促进的相关关系,剖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解决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如何协调发展之策。第三是分析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第四是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各方主体行为研究,结合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现状问题,从外部性和内部性分析各方主体环境行为。第五是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分析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最后是结合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现状,在分析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做出对应的对策建议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拟定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大量文献收集、整合、优化、总结,梳理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现状、影响因素、基础理论、各方主体行为等研究文献,为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探索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走访问卷法

通过对遂宁市的实地调研与走访,并展开一定范围内调查问卷活动,对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现实进行实证调查,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结,研究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现状,发现其问题,为制定相应的建议提供重要参数。

第三,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相关部门的数据收集整理,用数据反映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不同区域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研究样板,梳理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7

1.4.2研究路线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现状与建设研究,需要理清研究探索路线。从相关核心概念界定,到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现状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对海量信息展开整合、规划,梳理出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制约因素和现实问题,给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为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数支持。具体研究路线如下: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及建设研究 相关理论概述 支撑体系概述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现状分析 走访问卷调查 综合结果分析 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建设影响因素分析宏观影响 微观影响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及建设对策建议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可能的创新

国内关于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两者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少,大部分是从农村文化供求的问题现状、制约因素、治理对策进行研究,或者从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现状、制约因素、治理对策进行研究,而系统的分析一个区域的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研究比较少,通过选择特定区域来研究会发现不同区域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有着不同的问题,而解决办法也不尽相同。

8

1.5.2不足之处

由于遂宁市农村所在区域面积局限,文化问题又是一个区域问题,面对遂宁市的现实问题,关于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解决必须提上日程。因此特定研究区所需的文献资料比较少,在点与面相结合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9

2 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人们创造的所有物质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是指精神方面的产品,如语言、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一般不包括物质方面。文化一词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对文化进行概念界定的首推英国人类专家泰勒,他1871年写了《原始文化》一书,明确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10

文化主要包含精神要素、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物质产品等要素。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具有后天习得属性,文化是共有的,而且是不断发展成长的产物,具有相对性、教育性和传承性等特征。文化各种元素之间相互连结,发挥社会导向功能,成为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1.2公共文化

文化本身就具有共有特性,而这里提及的公共文化是相对经营文化来说的,为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强调社会全体公众为服务对象,追求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这是公共文化的基本诉求。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文化产品的定义为:“纯粹的公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11公共文化一般由主导、社会参与,利用多种媒介展开普及宣传、传播,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益性和服务性。

公共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特征十分鲜明,首先是共享性,也就是公共性是最基

10 (英)泰勒(Tylor,Edward Bernatt)著;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8):121 11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1999(08):32

10

本特征。其次是仪式性,公共文化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需要有特定的载体,民间有庙会、地方戏曲等形式,官方有文化宣传、教育、文学、艺术等形式传承。再就是差异性,公共文化有多种形态,更有地域特点,还有阶级层次分级等情况,其差异性在所难免。

2.1.3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是指农村发展所需要的,这种公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特征,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包含内容来说,农业、行政服务、农业科技、农村教育等,都属于农村公共文化的范畴。根据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公品和准公品两大类。根据消费者受益特点,公共文化产品主体现在: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供水、供电、道路等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环境整治、减灾防灾、气象等服务,行政和法律服务等。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具有发展性、成长性、传承性,要着眼社会效益展开探索,特别要注重农村地域文化产品特征进行深度挖掘研究,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功能开发进行切入,农村中的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互联网、图书等文化领域应该成为关注热点,探索地域公共文化产品开发需要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2.2 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2.2.1公品供给理论

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文化产品内涵展开明确界定,公品供给自然形成,公品具有共享属性,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享用这个产品,而且每一个消费者都不会对其他成员消费造成任何影响。为公品社会消费最优化配置,可以提供辅助服务载体。公品社会供给一般由主导,针对现实需求给出规范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者职权义务,落实相关措施,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消费环境的创设,都需要当地部门给出大力的支持。

主导下的公品供给,供给形式多样化,供给措施实用化,而不是垄断公品生产和消费,要尊重市场发展规律,促进公品供给的良性循环。只有最大限度发挥公品社会服务功能,才能有效提升社会发展品质,创

11

生社会幸福指数。

我国农村公品发展比较缓慢,相比城市还存在许多短板,消费公品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于提升,特别是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方面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展开相关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

2.2.2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又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或者是政治学的经济学,这是政治学和经济学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学科。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基础思维逻辑来分析政治市场主体行为和政治市场运行规律,进而形成崭新理论基础。12

公共选择,是人们消费公品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公品呈现、分配形式,而发现的消费行为和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希望给公品消费群体最优化消费设计,以提升公品社会效益水平。现代公共选择理论最早由政治学家邓肯·布莱克(DuncanBlack)在《TheTheoryofCommitteesandElections》一书中,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因此,邓肯·布莱克也被称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公共选择作为一种政治过程,要通过立宪、立法、行政和司法等途径实现,在具体操作时,其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2.2.3新公共服务理论

公品供给具有选择性,这是公品服务的重要内容。所谓新公共服务管理,是指公民消费公品时主导需要提供必要的交流服务平台,以尊重公民权益,确保公民消费公品的自由。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V.登哈特(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主张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是服务、是责任、是民主运动、是服务公民而不是顾客,要丰富服务形式,重视公民权和服务效果。13

农村公品服务基础较低,新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需要一个比较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服务意识到位,对农民公共文化产品实际需求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农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特点,才能构建适合度更高、覆盖面更广公品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发挥重要助力作用。

1213

方福前.当代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三个学派[J].教学与研究,1997(10):31-36.

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21

12

2.2.4新农村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符合亿万农民的心愿诉求。这也是党重大英明决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基础相对滞后,面对崭新发展机遇,农村地方制定农村建设发展大计,整顿村容村貌、树立文明新风、拓宽文化疏通渠道,特别是送科技下乡、送戏下乡,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共性认知。“十一五”规划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属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建设好农民家园,更要从精神文化方面入手,关注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形成完善公品服务系统,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

2.3 农村文化供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农村文化供求与文化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文化建设针对文化供求情况展开,公共文化产品市场促进文化建设步伐,二者相互依存互惠共生。

2.3.1 农村文化供求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多种意识形态的综合改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与文化建设是不是协调一致,主要取决于二者总体关系发展情况。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7号颁布,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明确指出: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力度,利用无线、有线、卫星等技术手段,让广大农民都能够看到质量更好电视节目。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推行“2121”工程,丰富农村电影片源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服务点建设。推动服务“三农”出版物发行,以直接配送等形式,方便农村农民阅读。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自检集图书、广播、影视、文艺演出、科技推广、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建设。加

14

蒋和平;朱晓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7(10):21

13

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开发供给能够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提升,因为有了众多需求,也为公共文化产品开发提供重要契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为农民群众带来精神享受,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广大农民在劳作之余也可以参与不同文化产品消费行列中。当地是公共文化产品重要管理者、服务者,强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消费观念,不仅给农民带来精神满足,也大大拉近了和农民之间的距离。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最为贴心公共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成为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重要源动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西部贫困地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这些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消费也具有个性特色,在制定时给出一定倾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农村地区贫穷,农民思想意识相对落后,公共文化产品消费观念也有待提高,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只有通过公共文化产品的推介来感化民心、凝聚信心,让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用社会主义文化给农民带来思想洗礼,农民才能尽快转变意识,减少思想认识的片面化,这样才能缓解社会矛盾、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凝聚民心,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2.3.2 农村文化供求与文化建设相互制约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供求与文化建设之间不仅能够相互促进,也会形成多层次的制约关系。农村经济落后地区,投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建设的资金较少,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市场域度较为狭窄,基础设施落后,人们思想保守,文化建设效率低下。由于农民经济收入较低,对文化的需求兴趣不高。如果当地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新举措,农村消费公共文化产品的意愿更为消极。

农村文化是农民精神食粮,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科技兴农应该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选择,如果当地科技服务措施不能落实到位,农民难以获得丰富的科技信息,自然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民收入的直接受损,也导致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消费热情降低。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失去消费意愿,也会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还会产生一种现象,那就是人才的快速流失。一些较为

14

贫困的农村地区,青壮年到大城市打工现象极为普遍,虽然可以为家乡带来一些财富,但大量中间力量的外流,也极大制约了农村本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选择在城市定居之后,农村人口缩减,土地荒芜,经济更为萧条,村落成为“”,家庭成为老年留守,这种空巢现象的普遍存在,对农村文化建设造成重要桎梏和影响。如何解除农村公共文化供求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制约和影响,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5

3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现状分析

3.1遂宁市基本情况

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心,辖船山安居两个区和射洪、蓬溪、大英三个县。2016年统计,总面积为5300平方公里,人口为37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274万人。全市共有105个乡镇,2072个行政村。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为915.81亿元,比2014年增长13.2%.遂宁市历史悠久,享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之誉。这里也曾成长一批名人贤士,陈子昂、王灼、黄峨、张问陶等英才,都是来自遂宁。200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遂宁市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遂宁市是多民族汇集之地,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壮族、羌族、维吾尔族、高山族等44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万人。

遂宁市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为252.84亿元,增长4.2%.文化事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市文化馆6个,博物馆4个,公共图书馆6个,无线广播电台6座,广播覆盖率为100%,调频共揽传输已通2050个行政村,电视台4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00%,光纤电视行政村通率为100%。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但由于历史遗留和客观现实因素制约,在很多偏远地区,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还呈现一定矛盾,文化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够,也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达不到均衡。这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3.2公共文化现状调查

遂宁市农村文化产品供求现状如何,不仅要通过查阅相关信息资料了解,还要深入到实地展开调查研究。笔者从2015年初开始,对遂宁市射洪县部分乡镇展开实地调查活动,历经半年多时间,对乡镇文化干部、科技推广员、乡村行政干部、村民展开走访、问卷调查,获得极为丰富调查信息,旨在全面了解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情况,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参数。

3.2.1调查设计

实地调查分为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走访问卷涉及船山区、射洪县、大英县的永兴镇、北固乡、太和镇、金华镇、蓬莱镇、通仙乡等,走访座谈人数

16

为295人,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走访座谈涉及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类型、公共文化产品呈现形式、公共文化产品构成、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公共文化产品发展趋势、公共文化产品供求矛盾、公共文化建设意见等;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公品服务满意度、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管理运行满意度、公共文化产品供求矛盾解决措施满意度、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满意度等,问卷调查对象以农村农民为主,其信度和效度都有一定保障。

3.2.2调查实施

为获得最为真实调查数据信息,笔者征得相关乡镇主要领导同意,并与相关村干部达成共识,由村干部协助参与走访问卷调查。因为调查组织有序,整个操作获得非常顺畅,调查行动结束,所得相关数据真实有效,也为本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支持。另外,笔者还邀请了几位同事参与整个调查活动,确保调查按照程序顺利展开,也为调查数据信息分析创造良好条件。

3.2.3调查综合

第一,走访调查。本次走访人数近295人,主要针对乡镇文化干部、分管领导、科技服务机构人员等,涉及三个乡镇六个行政村,其人员构成情况如表所示: 表3-1 遂宁市农村公品供求现状走访调查人员构成情况 单位:人、% 调查 区域 永兴镇 北固乡 太和镇 金华镇 蓬莱镇 通仙乡 东岳乡 合计 比例

性别 男 21 16 30 23 22 15 27 154

女 16 18 24 21 23 16 23 141

年龄 20-40 20 17 24 22 26 18 24 151 51.19

40-60 17 17 30 22 19 13 26 144

职业 非农 28 27 47 40 41 27 43 253

农民 9 7 7 4 4 4 7 42

文化 高中上 31 25 42 34 35 26 37 230 77.96

其他 6 9 12 10 10 5 13 65 22.04

52.20 47.80 48.81 85.76 14.24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这次走访对象主要是非农人员。295人中,其中男性为154人,占据总人数的52.20%;女性为141人,占47.80%。从年龄结构看,

17

40岁以下为151人,占51.19%;40岁以上为48.81%。从职业身份来看,非农身份为253人,占885.76%;农民人数为42人,占14.24%。

根据走访设计,本次走访以询问、座谈、听汇报等形式展开,针对几个中心问题进行调查,具体调查情况见下表:

表3-2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现象走访调查 单位:%

调查内容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应总体情况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总体情况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硬件场地情况 农村公共文化内容设置情况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形式展示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创新情况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情况 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情况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发展趋势 公共文化产品供求渠道开发情况

好 45.23 42.78 38.65 41.78 46. 45.67 36.98 43.87 .67 51.34

较好 23.10 14.67 21.76 21.23 12.87 16.78 21.65 13.76 13.30 14.78

不好 13.75 15. 20.13 19.54 16.43 15.32 18.43 16.34 6.34 11.65

不持意见 17.92 26.91 19.46 24.45 23.81 22.23 22.94 26.03 15.69 22.23

从表中可以看出,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情况呈现多元性,持乐观态度的大多不到五成,认为总体情况很差的不到二成,这两项数据可以清楚表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情况并不理想,肯定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被走访的大多是乡镇工作人员,作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应者,如果自己感觉工作没有做好,其实际情况更不容乐观。

认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关系总体良好的占45.23%,这个比例并不算高,自我评价不高,说明其问题多多,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持不好观点的占13.75%,这个比例算不上很高,但很能说明问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应问题不容忽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总体情况,认为良好的占42.78%,认为不理想的占15.%,和第一个调查项情况相类似,总体情况向好,但问题同样多多。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场地、场馆、宣传媒体(图书、网络、报纸、电台、广播)等。这项调查中,认为硬件建设到位的占38.65%,认为硬件建设较差的占20.13%,这个比例是比较大的,在所有调查项中,此项不满意率最高,可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硬件还需要加大强化力度。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形式和创新等项调查中,其比例构成比较相当,正面和反面意见呈现一致性。认为现状比较乐观的占41.78%、46.%、45.67%,相反意见分别为19.54%、16.43%、15.32%,这说明几项内容现状呈现高度契合

18

性,无论是成绩还是不足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建设离不开当地的财政投入。在这项调查中,认为投入比较到位的占36.98%,这个比例是相当小的,也是所有同类项中最低的;认为投入严重不足的占18.43%,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说明乡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重视程度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当然,这里自然有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发展趋势呈现积极态势,认为情况很满意的占.67%,这是比例也是同类项中最高的,说明人们对农村公品供需情况发展趋势普遍看好。不看好比例仅为6.34%,这个比例也是同类项中最低的。这足以说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必然走向缓和,最终达成和谐。

最后是农村公品供需渠道开发情况,持乐观态度的占51.34%,这个比例也是比较高的,不看好占11.65%。人们对农村公品供需渠道开发充满信心,这也是此次调查中给出的普遍共识。

第二,问卷调查。为获得更为贴近的信息,笔者协同一些同事,在相关村镇领导配合下,展开了进村入户文卷调查,获得了丰富调查信息,此次调查群体为普通村民,具体调查情况如下表:

表3-3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服务满意度调查 单位:%

调查内容

乡村图书馆室布设服务情况 乡村有线电视布设情况 乡村网络开通情况 送戏下乡服务情况

乡村文化场馆建设服务情况 乡村体育开展服务情况 送科技下乡服务情况

乡村公益文化活动组织情况 乡村村容村貌建设情况 乡村文化宣传服务品质情况

很满意 44.34 76.34 80.54 34.56 37.98 38.87 57.78 53.23 47.23 44.87

较满意 14.87 20.1 12.43 12.54 15.73 12.87 23.43 21.32 14.42 21.23

不满意 26.40 3.23 2.32 23.23 23.34 26.32 12.56 13.78 23.65 20.65

说不清 14.39 1.24 4.71 29.67 22.95 21.94 6.23 11.67 14.70 13.25

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各项数据呈现较大差异性,说明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意愿处于多元化,对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功能、服务质量都有全新要求,这些信息参考价值凸显农民主观意愿,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乡村图书馆室布设服务情况调查时,很满意占44.34%,较满意占14.87%,不满意占26.40%,不满意比例是比较大的,这是各类调查项不满意率最高的。由此可见,农民对图书馆室建设服务存在较大意见、说明农村图书馆室给农民提

19

供的服务极其有限,不能满足农民的广泛要求。

乡村有线电视、网络开通情况比较良好,其满意率达到最高,分别是很满意76.34%、80.54%,较满意为20.10%、12.43%,这两项相加都超过90%,这是非常理想的情况。其不满意率只有1.24%和4.71%,不满意大多是个性问题所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网络普遍进入农户家庭呈现大势所趋,如何解决个别技术问题,成为本次调查反映的重点内容。

送戏下乡是重要文化活动,在此次调查中,很满意为34.56%,不满意为23.34%,说不清占29.67%,这几个比例充分说明,送戏下乡搞得很不理想,难以获得大多数农民的认可,反映县市文化建设方向没有向乡村倾斜,农民文化食量缺乏成为现实问题。

乡村文化场馆、体育开展情况比较相似,很满意占37.98%和38.87%,这两个比例都不够高,不满意率为23.34%和26.32%,看来存在的问题很多,其服务效能发挥不到位,难以赢得农民的认同。

送科技下乡是科技兴农重要举措,在这项调查中,很满意率57.78%,这个比例虽然超过半数,但其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科技是重要生产力,没有强力科技作为支撑,农村经济难以好转,农民生活水平难以大幅度提升。经济指标上不去,其文化诉求就偏低。

乡村村容村貌建设、乡村文化宣传活动品质相关调查中,其各项比例大致相近,很满意率为47.23%和44.87%,不满意率为23.65%和20.65%,其存在问题虽然不尽相同,但满意度不高值得重点关注。

3.3调查情况分析

笔者展开多种形式的调查活动,获取海量信息材料,综合分析相关信息,为相关数据整合分析提供重要信息支持。除了走访提纲和问卷调查相关内容,还获得其他设计公共文化产品供需与文化建设方法的信息,也为本研究拓展域度创造优良条件。

3.3.1 公共文化设施情况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农民时,需要有足够的文化设施、场馆、媒介等物质作为展示平台。在相关走访调查中,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础并不雄厚,很多地方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难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即使能够正常操作,

20

其服务质量和品质也大打折扣。

如图书馆室、体育场馆、文化广场、科技推广站等硬件建设,农村地区呈现很不均衡现象,靠近市区、城镇的地方。这些文化设施比较齐全,服务功能也比较有效,那些比较偏远的地方。这些文化设施几乎是空白,其服务功能开发可想而知。在问卷调查中,公共文化设施各个项目的非常满意都在50%以下,而不满意率大多超过20%,这说明农村文化设施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只有硬件建设到位,展开相关服务才成为可能,不让就是空喊口号了。

图3-1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调查

从图中可以看到,文化场馆建设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被调查者只有43%认为文化场馆设施比较齐全,认为不齐全、很缺少的合计占57%,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说明各地文化场馆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农家书屋建设调查,认为比较齐全的只占25%,比例已经达到很低点,相比之下,虽然遂宁市农家书屋数量不少,但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达不到,都会给农民带来不满意。科技服务是农民最为关心的,科技服务站建设同样不够理想,满意率仅为35%,这说明农村科技服务设施建设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媒体信息服务调查是所有调查项目表现最好的,认为媒体信息设施齐全的占63%,说明农村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服务设施硬件建设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如何加强服务功能优化,将成为下一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建设的重要课题。

有些乡村有一些文化设施,但使用情况比理想。在走访中发现,有些科技推

21

广站有比较固定的场所,但长期处于关门状态;还有文化广场,农民自发展开文化活动,如搞广场舞、晨练、小型文艺演出等,官方色彩的文化活动比较少;体育赛事更是缺少场地和组织,大多都是群众自发的,其运动品质较低。这些文化设施数量上严重不足,其使用功能还受到,其服务质量难言上乘,农民普遍存在意见也在情理之中。

3.3.2公共文化建设投入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情况调查中,2015年以前财政投入比较有限,公共设施比较简陋,其利用率不高,最近两年,情况有些好转,但问题依然比较严峻。目前,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情况为:农家书屋共288个,藏书38.20万册,使用面积为11082平方米,总投资为520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共投资1521万元,建成支中心5个,村级服务点840个,管理人员840人。在所有乡镇中,船山区文化建设表现突出,先有农家书屋42家,藏书大约1500多册、报刊20余种、映像电子读物100多册。

图3-2 2015年 遂宁市部分乡镇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情况 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以2015年为例,从部分乡镇区文化建设项目投资情况来看,船山区依然表现最好,文化场馆、农家书屋、科技推广站三项建设,总投资为16.1万元;太和镇三项投资为12.3万元;金华镇为10.5万元;东岳乡也为10.5万元。相对农民实际需求,文化建设投入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所有村民的实际需求。由于乡镇财政情况普遍不好,虽然文化建设投资数

22

额不算多,但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来说,已经是尽心尽力了。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根据调查情况显示,遂宁市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很大,无论是基本设施还是人员配备,但现实运用情况是另外一回事,农家书屋不少,真正正常运转的并不多,而且乡镇文化建设投入很少,大部分乡镇人均只有1.00元多,这点投入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难以对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强有力支持。乡镇文化综合服务专职人员太少,而且有大量兼职情况存在,其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特别是村级服务人员,人员素质低,服务意识差,大多是空挂名,不能正常展开服务操作。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始终处于低层次水平之上。

3.3.3公共文化产品构成

农村文化产品构成具有地方特色,这也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形成规律造成的。遂宁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特征极为明显,文化区域化、产品乡土化成为文化产品的共性要求。农家书屋、科技推广站、信息共享工程等,构成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主框架,根据各地、各民族农村农民实际需要,文化产品构成呈现个性化特征。市、乡镇组织集体文化活动,建立文化活动场所,组织文化表演活动。据统计,2015年,全市已经建成文化活动室24个,文化演出队员5000多人,举办大型文化宣传。如宋瓷杯、岳池杯、农民广场舞健身等特色文化活动,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发展契机。乡镇村民组织秧歌、腰鼓、舞龙、高跷、说唱等文艺演出形式,为广大农民带来丰富精神享受。

从调查走访中不难发现,虽然遂宁市农村文化产品形式多样,但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挖掘还不够深入,文化活动不能常态化,一些偏远地区文化活动偏少,文化产品单一化,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何从文化产品结构方面展开突破,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加入到文化活动之中,这应该是农村文化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3.4公共文化产品服务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是农民,公共文化产品市场分析、生产方式、销售程序、售后服务等因素,应该是我们最需要综合考量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现象非常普遍,主持家庭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人和残疾,这特殊的受众群体,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呈现个性需求。如果对受众群体缺少必要的调

23

查分析,盲目生产文化产品,出现滞销现象是必然结果。如农家书屋,这是农村文化重要产品形式,但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大都没有阅读习惯,甚至缺少阅读能力,导致农家书屋利用率大大降低。

图3-3 农家书屋利用率情况调查

从图示可以看出,经常去农家书屋的只占32%, 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说明农民读书习惯普遍欠缺。很少去或从来不去的占42%,这个比例是比较大的。农民需要公共文化产品的贴心服务,但如何改进产品结构,改进服务形式,这是需要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

3.4存在的问题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多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公共制约,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产品服务都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相关走访调查,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多元存在,整合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3.4.1投入不足,领导认识不到位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情况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财政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后劲不足。根据相关调查显示,2013年,全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总投入为73万元,2014年为87万元,人均都在1.00元多,其中投入最高的是船山区,2014年人均投资为2.56元,最低的是安居区,2014年人均仅为0.2元。财政投入普遍不高,导致农村文化建设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相关设施陈旧老化。据调查,全市还有15个乡镇至今还没有综合文化站工作场地。即使有固定文化站工作场地的,被占用现象也比较普遍。财政投入不足,

24

乡镇主要领导认识不到位,农家书屋、科技推广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文化建设项目难以落实,极大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民的信心和品质。

3.4.2工作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

遂宁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共111名,其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66人,占总人数的59.4%,高中以下的45人,占40.6%。从年龄上看,31岁至50岁的共61人,占总人数的54.9%,51岁以上的人,占23.5%。在兼职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兼职人员已经达到50%左右。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质难言合格;年龄偏大,思想比较保守在所难免;兼职情况严重,势必影响本职工作。从相关调查综合情况可以看出,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力量相对薄弱,专职工作人员构成不合理,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存在先天短板。

3.4.3服务形式单一,文化供求不均衡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乡村老年、儿童留守现象比较普遍,公共文化产品面对的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无形中提供了服务难度。在这个服务对象群体中,由于人员素质相对低下,服务对象诉求呈现个性化特征,这也给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带来新课题。最直接的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科技推广站、信息共享工程等资源闲置。还有些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有排斥心理,却热衷于纸牌、麻将,或者是求神拜佛,迷信现象严重,这也给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造成客观难题。农民对文化产品诉求存在个体差异,文化产品发展不均衡,造成文化产品供需矛盾加剧,服务品质上不去。

25

4 遂宁市农村文化供求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关系存在一定矛盾,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低位徘徊,这是我们需要直面的客观现实,虽然市采取了众多措施,出台了许多,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农村文化基础问题、农识问题都难以在短时间解决,要尽快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品质,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为理顺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思路,我们需要了解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和建设问题形成的原因,这样才能针对性制定整改措施。

4.1.1存在时滞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市和各地县区乡镇都有具体相对应,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共同制约,导致很多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滞后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乡镇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乡镇文化站只是名义上的专门机构,专职文化站管理人员大都属于兼职,文化站有其名无其实,市县文化往往在这个环节出现断面,制度得不到延续,搞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乡镇文化站属于专职领导机构,而村级文化建设则属于最基层执行单位。由于文化建设难以直达村级,或者是缺乏硬性规定,自然不能引起村级文化管理相关人员的重视。村级文化建设机构更为松散,村主要干部考不上去,负责文化建设的没有实际权力,在没有资金、没有人员情况下展开文化建设,这也是不现实的。有些行政村,根本就没有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村级文化艺人培训始终处于放养状态,市县举行大型文化活动,村级难以参与,这都是不通达造成的。

如,笔者实际走访到金华镇时,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问及农家书屋问题时,这些村民对此居然毫无所知。这说明农村公共文化供求与建设相关下达出现了盲区,或者是严重滞后了。农民对相关不了解,自然不能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惠民就是一句空话。

26

4.1.2缺少文化沉淀

遂宁市农村文化基础不够深厚,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难以维系在高品位的重要现实。遂宁市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农民文化服务要求较弱,而且域内文化景区景点较少,难以形成集团式文化发展启动力。农村文化建设缺少文化景点支持,自然呈现大片荒芜地区。农民文化意识较差,直接影响文化建设有效性。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普遍欠缺,也让农村文化建设举步维艰。有些乡镇村落,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和器材,还有些乡镇文化设施处于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状态之中,文化建设难以真正实施。

遂宁市农村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碰撞频繁,应该能够激发更丰富文化形式,但由于历史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致使多民族文化意识融合较为平缓,难以盛产出创新优质文化产品。

如,走访到通仙乡某村时,村委主任很热心介绍本地文化建设情况。特别向我们推介当地农家旅游开发情况。这些农家乐庭院建设很秀美,但缺少基本特色,因为农家乐大多是少数民族村民开设的,却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痕迹体现,经营状况并不理想。不是当地缺少文化资源,而是对文化沉淀发掘不够,导致文化建设处于被动局面。

遂宁市属于农业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现象非常普遍,农村家庭大多呈现空巢现象,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找不到服务对象,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难以呈现高效的重要原因。农村文化骨干培训工作长期处于停止状态,市县每年都有一些文化骨干培训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导致很多农村文化骨干难以顺利参与培训,无法对农村文化建设给出积极帮助。

4.1.3供给导向错位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农民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不能针对农民个性需求给出足够的服务资源,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不协调现象出现。农村留守人群占据重要比重,如果我们不能考虑他们的现实需求,开展任何文化服务建设都会出现较大偏差。农村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基础,对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有一个逐渐接受适应的过程,如果不能考虑这些因素的存在,也会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

如在太和镇走访过程中,有一位文化馆专职工作人员给我们展示农村文化建

27

设规划蓝图:我们这里有丰富的土特产资源,未来农村文化建设中,镇打算以开发湿地为主导,兴建多处观光景点,打造我们特有文化旅游品牌。既然当地有大量土特产资源,应该围绕这个资源做文章,镇却要开发什么湿地旅游项目,这样的导向是不是值得商榷呢?

农民最为关心的文化服务应该农业科技服务,作为市县乡镇文化专业部门,如果不能针对农民普遍诉求展开文化建设服务,其服务质量也难以获得农民的普遍认可。科技服务应该是重要文化建设内容,当地要重视文化科技的联姻,加强文化科技融合,通过文化科技互动,形成良性文化建设,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领导出现供给导向错位,势必要造成农村文化建设的供求失衡。

4.2 微观因素分析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求与建设存在现实问题致因众多,从微观视角展开解读,需要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自身原因探索,还要解析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文化市场管理出现缺失等方面展开。

4.2.1公品自身存在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具体设计时,由于社会调查不够,很容易造成文化产品服务市场萎缩现象。如有的村搞一些体育比赛,农民大多没有足球认知,更没有足球场地训练,盲目开展足球比赛,其受众群体自然很小,可行性大打折扣。有的村高象棋、围棋比赛,村民对象棋比较熟悉,但对围棋就比较陌生,介入围棋项目,其适合度就不高,难以发挥文化服务功能。如大秧歌、歌舞活动,这里涉及不同民族文化背景,有些少数民族不认可大秧歌,如何让他们介入其中呢?公共文化产品有特定受众群体,我们在具体设计时,需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然就不能发挥文化产品的服务功能,这样的文化产品的价值度就要降低。

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地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在走访东岳乡时,镇领导给我们介绍当地文化建设情况,特别展示了广场舞比赛活动图片。当我们进入到村民家中调查时,大多数村民都没有参与广场舞的经历,提及这个活动,大家一致反映,这些参赛的人员都不是标准的农民,而是各村邀请城里的人来充数的。农村文化活动没有农民参加,这样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实际操作必要性呢?

28

4.2.2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偏低

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是建设主体也是服务主体,吸收更多农民加入文化建设活动之中,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由于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加上大批劳动力走出家门到大城市打工,农村现有人口文化层次更低,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更不理想,很多空巢老人对农村文化产品是持抵制态度的,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难以奏效的重要致因。

农民文化生活诉求不高,这是普遍现象。很多农户家里安装了有限电视,对其他文化产品失去兴趣,电视成为农民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电视万能”意识蔓延,也导致农村文化产品市场不景气。农家书屋、文化站、科技推广站、文艺宣传队,以及各种民间自发文化表演,都属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其受众群体难以大规模扩张,也让农村文化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兴盛起来。

在走访问卷调查中,射洪县、大英县、船山区的不少农民对调查持排斥态度,认为这样的调查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因为农村大多属于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孩子,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没有受众群体,他们只对电视感兴趣,关注科技种田,如果是新品质、新技术推广,他们乐于参与,其他文化活动都没有吸引力。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偏低是普遍现象,也为文化建设带来一定桎梏影响。

4.2.3文化市场管理出现缺失

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出现缺失,这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多多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当地领导意识不到位,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在文化建设制定、颁布、执行等各个环节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领导不重视,文化建设投入不到位,相关难以落实到位。领导不重视,村级文化骨干培训不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难以健康推进,农家书屋、文化旅游、科技推广等,都难以发挥应有的服务作用。

太和镇一户村民经营农家书屋,但藏书明显存在问题,武侠小说、游戏软件,甚至带有色情的杂志随处可见,当问及文化市场管理时,书屋主人直言不讳:自从书屋开张,只有工商、卫生等部门来过,交齐相关费用就万事大吉了。文化管理部门来过一次,是陪什么领导来照相的,其他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这个案例是非常典型的,说明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秩序不容乐观,专业管理部门考不上去,相关服务不到位,市场处于自由状态,当然会出现管理乱象。

29

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也导致很多文化专职人员离岗或不专职,文化专职人员素质低下,其专业服务能力自然大打折扣。现有的农村文化艺术团体,大都是自发组织的,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其专业能力有限,服务功效较差,这也是文化建设管理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文化专职人员不专职,或者是专业素质不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带来重要束缚。乡镇文化专职人员兼职现象极为普遍,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工作责任,这种挂名文化管理人员,如何才能承担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呢?

30

5 对策建议

5.1对策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和建设情况面临诸多新问题,如何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对应性处置,这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相关调查情况,以及梳理出来的突出问题,我们需要给出针对性更强应对措施。本研究结合遂宁市近期出台的建设方案展开探究,以提升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和建设推进水平。

5.1.1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机构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和建设肩负传播文明、提供农民文化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创设和谐社会重要使命,强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势在必行,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顺利展开,党和相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新农村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落实、的相关管理责任,党和是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力量,只有党和带头展开相关工作,才能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结构,在领导下,各区县、乡镇要结合当地公共文化建设服务情况,构建完善的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并把相关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也要与党政相关干部工作责任之中。

其次,要强化主要领导人的责任意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关系重大,涉及面极为广泛,其渗透力也很强,当地党政主要领导人要亲自抓,并自觉明确公共文化建设第一责任人位置,在干部考核、晋级、评先中要作为重要因子考量。分管领导要作为重要责任人参与相关工作,并与自身工作实绩挂钩,形成完善评价、监督机制,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平稳高效推进。

第三,要介入问责制,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将相关工作和责任细化,还要建立严格考评制度,并对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实际问责,以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推进水平。区县要制定细致评价体系,定期展开考评活动,对表现优秀

31

个人和集体进行大力表彰,对工作乏力、任务不达标的部门要给出警示、亮灯、取消评先资格处理,对其主要领导人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查。

第四,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管理,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和县乡领导的责任,村级管理同样不可或缺,广泛吸收农民介入到公共文化建设之中,对文化建设必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农家书屋、科技服务站、农民文艺宣传队,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活动,其管理和参与主体都是农民,在具体管理时,当然离不开农民的参与。为提升农民参与热情,党和相关部门要制定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相关制度,鼓励广大农民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活动,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品质。

遂宁市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涉及到文化扶贫问题时,市给出了具体规划,也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数。

图5-1 遂宁市农村贫困村文化院坝建设规划图

《遂宁十大扶贫专项方案解读,让群众精神文化富起来》中,在加强文化基础建设中提到,要从贫困村展开文化扶贫活动,建设文化院坝,解决农民文化资源紧缺现象。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遂宁市对文化扶贫进行了中短期规划。2016年准备建设文化院坝162个,2017年要继续增加100个,到2020年,文化院坝要实现全市覆盖,让每一处村路都有文化院坝提供文化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农民文化精神生活需求。文化扶贫是农村文化建设重要切入点,具体极强针对性,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其设计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32

5.1.2实施农村公共文化城乡统筹制度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财政投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构成、内容、形式和硬件条件都提出崭新要求,当地党和相关部门要解决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不足问题,需要多管齐下,而不是坐等财政拨款。

首先,要在决策上体现倾斜,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城镇基础设施处于弱势地位,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这是改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城乡统筹统管的方式,广开资金筹措渠道,并将有限资金倾斜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上来,从基础建设开始升级农村文化建设品质。

其次,要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宗旨是服务三农,为全面提升农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投入计划,特别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断改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二元结构”,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速度和品质。

第三,广泛挖掘民间文化建设潜力,集合民间资金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之中,对丰富公共文化建设多元化有重要促进作用。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开发文化建设资源,吸收民间资金进入到文化建设节奏中,符合社会发展普遍诉求,也可以极大缓解财政压力,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内驱动力。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多种因素的公共作用,在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中,没有充裕的资金储备,农村文化建设只能沦为纸上谈兵。如何广开财源,多方向多渠道筹措启动资金,这是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3

图5-2 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筹措计划

遂宁市民政局2016年5月发布《遂宁市民政局关于征求,遂宁市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以下称《意见》),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启动运行资金,如何解决这个现实问题,需要引起各级的高度关注。在《意见》中,遂宁市在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筹措问题上给出多管齐下的策略设计。财政投资依然是主力军,招商引资也不可忽视,强化民间捐资、融资,鼓励农民自发展开文化活动,这样才能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筹措属于重要基础因素,主导部门给出明确解决之路,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能够顺利展开,这无疑是给农村文化建设增加坚实后盾。

5.1.3完成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升级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形式太过单一,这是多种致因导致的结果。根据农村各地实际需求开发农村公品,已经成为当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任务。

遂宁市民政局颁布《意见》中明确指出: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居民为主体,把握农村特点,保持乡村风貌和乡土特色,因地制宜,有序推进。要将现代文明、乡土文化和美丽乡村相结合,全面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关于农村社区文化服务,文件还提到:要有读书、阅报、娱乐、交流的场所,还要组织多种多样文艺宣传,将公共文化产品送到农民手中。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建设

34

标准体育健身场所,打通基层公共文件服务“最后一公里”。

遂宁市是多民族聚集区,各个民族还有自己独特文化艺术形式,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开发时,各级党政相关部门要注重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让更多的民族文化产品给广大农民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意见》提出总体目标:按照“一+二+三+N”农村社区建设思路,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蓝图。即搭建一个平台(每一个农村社区都要有功能完善的社区办公和服务配套场所);加强两个建设(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服务(完善村级政务、生产、生活服务);做好N个结合(社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扶贫行动结合、与村民自治结合)。《意见》还特别指出:打造农村社区文化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通过道德讲堂、文化礼堂、村民课堂弘扬公序良俗,形成健康向上社会风气。整合文化宣传、党员教育、应急广播、农家书屋、科学普及、体育设施等资源,统筹组织各种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农技讲座、党员组织生活等活动,创建农村社区文化新品牌。

5.1.4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传承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注重传统保护和文化传承,也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文化有共性需求,也有个性需求,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打造不同文化品牌,可以极大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应用价值。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相关部门要有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历史文化古迹、文化产品、文化外化形式等进行继承式保护,要以对历史、对民族、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推进人文典籍保护、重点文物遗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完整性,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造条件。

其次,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介入继承弘扬精神,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观,从历史文化发展规律出发,把握传统文化正确发展方向,赋予传统文化以更多时代色彩,更好地为广大农民带来丰富精神食粮,以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三,传统文化遗产带有区域性特质,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文化遗产民族烙印鲜明,我们要珍视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充分借鉴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样式,为本民族、本地农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表现形

35

式,实现全民族文化建设大融合,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第四,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还要强化新文化建设,传统文化是民族宝贵遗产,创建新文化产品,对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助力作用。农村公共文化创新与发明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我们要鼓励文化建设者积极参与到新文化建设中,创新文化样式和服务功能,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为个性化服务产品,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如《意见》中提及农村社区志愿者服务规划时,便给出了具体争取目标。如下表所示:

表5-1 遂宁市2020年农村社区志愿服务规划 规划情况

数量或人数 占总数比例 覆盖比例

志愿者组织

100 60% 100%

志愿者人数 2000 10% 100%

遂宁市民政局《意见》中,对农村社区建设作出多重分析和规划,在涉及农村社区志愿服务问题时,市给出具体展望。从上表可以看出,到2020年,全市志愿者服务组织要达到100个,志愿者人数要达到2000人,对全市农村社区服务实现100%覆盖。志愿者服务农村社区,这只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由此可以推断,到2020年,遂宁市农村文化建设势必要上一个新台阶,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功能将获得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

5.1.5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传输渠道

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功能探索中,保护好传统文化遗产,弘扬现代文明,为农民提供最为实际的文化服务,自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追求,要根据农村地域特色,积极探索先进文化传输方式和途径。

首先,要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创新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地域性、个性化特征,在服务功能考察中,基础硬件建设当属首要,综合文化站是乡镇最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在硬件建设时,要观照农业科技、农业图书、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内容,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工作方式改变,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品质。有条件的乡镇,还要开办文化茶园、歌舞厅、远程科普教育等场所,达到文化服务全覆盖。

其次是要深入到农村基层,推进文化建设入村到户,要围绕村容村貌、乡风

36

文明、农民增收、生成发展、生活富裕指标等内容展开文化建设,推动送文化下乡持续开展。正如遂宁市民政局《意见》所述:要加快农村社区各类便民利民网点规划建设,支持和鼓励各类服务企业开展就地服务、上门服务、网上服务,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化、市场和、产业化。

再就是打造适合度更高农村公共文化精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其他服务性产品一样,要讲解品牌意识,坚持本地特色,定向提供服务,都可以顺利创建属于自己的产业链条,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最有效的文化服务。如组织志愿者送文化、科技服务到田头,让农民朋友享受贵宾式服务,自然会获得农民朋友的认可。

遂宁市农村两委一站建设规划 支部委员会 社区委员会 农村便民利民服务站 公共服务 社会化服务 志愿者服务 职能服务内容和相关工作服务内容 辖区抵偿、有偿便民服务,居民个体和驻区单位需要服务 组织协调辖区志愿者开展制度化自愿服务 公示办公流程,信息化网络服务,做好宣传

图5-3 遂宁市农村两委一站建设规划示意图

遂宁市民政局《意见》中提到农村两委一站建设规划问题,对两委一站建设作出具体展望。到2020年,遂宁市农村社区两委一站建设将实现全覆盖。从图示中可以看到,两委一站构成成分设计合理,服务功能规划全面,特别是服务窗口基本功能展示,给我们带来更多期待。农村社区建设突飞猛进,势必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维度。服务系统规范化管理,及时介入网络信息化服务功能,都将极大

37

提升服务效度,给广大农民提供更多个性化、人性化文化服务。

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市准备从几个点展开突破: 首先是创设农村社区文化交流场馆,为农民读书、阅览报纸、展开娱乐活动、进行文化交流等,提供最为便利的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设立农民夜校,建设标准化体育健身场馆,为广大农民提供健身娱乐硬件设施。其次是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体育竞赛、广场舞汇演等,都可以有效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第三,要搞好文化相关社区便民服务,要对农村社区便民利民商业网点、餐饮业和新型服务网点进行规划建设,还要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产品。支持便民利民服务企业深度介入到农村社区,展开上门服务、就地服务、网络服务,促使农村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网络化。第四是打造农村社区文化家园,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体现农村当地文化色彩,发挥农村地域文化教育作用,弘扬传统公序良俗,创新农村文化建设形式。农家书屋、科学普及、体育建设、电影放映、农技讲座、党员课堂、民俗表演、民族文化展示等,还可以利用丰富农村自然资源展开农家乐旅游开发,形成新的农村文化增长点。

5.1.6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硬队伍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建立一支过硬的文化建设服务队伍也是大势所趋。

首先要强化农村文化专业人员配置,遂宁市文化专业人员数量不足是现实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改变观念,在人员配置上给出积极支持,配足配齐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农村文化组织建设。特别是乡镇基层文化专职人员配置要到位,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人员条件。

其次是优化文化专职人员构成,专职文化工作人员要提倡年轻化、专业化,提升专职人员业务素质。文化专职人员不仅要专业对口,还要尽量减少兼职现象,让文化管理专职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文化建设中来,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有计划培养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需要根据当地人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策略,让农村文化专业人员参与定期培训活动,或者是邀请相关专业专家来传授技能,或者是走出去参观外地成功做法,都可以让农村文化专业干部广开眼界。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大胆提拔人才,也可以快速提升文化专业人员整体素质。

38

再就是村级文化管理人员配置也需要加强。正如《意见》所说:选优配强村级“两委”领导班子,支持退伍军人、退休干部、大学毕业生等优秀人才竞选村级干部,强化人才培训,推进县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设,特别支持城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农村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创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5.2建议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和建设关系研究已经获得丰硕成果,为当地相关部门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教育文化水平增长等方面,根据相关研究情况,给当地相关部门提供建设意见,其操作价值是值得期待的。

5.2.1地方主要领导要转变服务意识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如何,取决众多制约条件,党政领导能否及时转变服务意识,这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单凭一个单位一个行业是无法顺利展开的,需要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多个行业、多个部门,以及广大村民的公共参与才能实现。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加强组织领导,已经成为最重要切入点。

遂宁市民政局颁布《意见》对此也有明确意见:各县区、是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工作主体,在具体工作操作中,要执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组织机构,在加强本地区农村社区建设中,要选配熟悉农村工作的得力人员组建农村社区建设办公室。各个乡镇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驻社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个社区还要下设村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社区服务工作。

地方主要领导介入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给新农村建设提供领导支持,还可以从资金筹措、制定、宣传形式选择、建设任务监管等方面给予有力帮助。

5.2.2要根据农村不同区域需求生成产品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有地域特色,当地部门要尊重农村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点,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形式给予积极关心和支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洗礼。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适应群体具有相对性,只要这种文化产品

39

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都应该大力支持,为其发扬光大给出有效帮助。

农村区域文化有差异,不同区域需求不同文化产品。作为文化管理主导部门,需要深入农村展开广泛的群体调查,理清农村区域文化分布情况,对区域文化生成、运转、效益、存在问题、发展潜力等因素展开探索,自然能够找到其发展规律。在具定时,能够获得诸多启迪和思考。在区域文化调查中,我们还要关注文化品质的评估,对个别地区存在的带有低俗倾向的文化现象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提升文化产品的健康性,为广泛农民提供价值度更文化产品。

5.2.3要鼓励农民自发展开文化产品开发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开发推广不是党政相关部门的,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大潮之中,展开群策群力活动,广泛吸收农民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建设提供重要发展契机。农民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受益者,也是农村公共文化的参与者,听取参与者建议非常有价值,发动农民朋友展开公共文化产品开发,其实践意义更为巨大。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只有在征询农见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最有价值信息材料,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最重要参数。农民对文化产品有特殊敏感性,深入到农村田间地头,广泛搜集农见,可以获得更丰富建设性建议,矫正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向,为农民提供更切实服务。

其次,农民自发展开自主文化产品开发,需要党政部门给出有力支持。农民对文化有个性需求,自主开发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符合农村发展现实需求。如广场舞风靡城乡,在对广场舞改编过程中,农民有自己的喜好,只要不是低级趣味,我们都要给予最为有力的支持。有些农民将大秧歌改编成健身跑了,随着音乐节奏速跑,集娱乐与健身于一体,可谓是创意无限,给农民朋友带来丰富身心体验。

40

6结论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和建设发展情况良好,虽然历史遗留问题多多,但总体向好趋势不可改变,通过对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和建设情况进行多重调查,掌握了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基本情况,并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关措施探究,为当地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重要信息支持。综合调查研究情况,将研究成果陈列如下:

第一,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关系和文化建设相关核心概念进行学习探究,厘清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和建设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可行之道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第二,根据笔者在遂宁市多个乡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掌握了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本现状,特别是梳理出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为探索相关解决之道提供重要路径。

第三,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和建设关系全市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大计,通过对调查信息进行梳理、整合、比对、归结,形成完整数据链条,为相关部门制定文化战略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第四,遂宁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共识,各项具体应对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相关措施进行深入探究验证,也为相关执行落实提供一定支持作用。

第五,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本方向确立,但公共文化产品构成、品质、形式等方面有待于创新,本研究对此给出一些价值度较高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参考。

41

参考文献

[1] 张泉等著.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4-35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8-99

[3] 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2-134 [4] 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著.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324-326

[5] 孙安民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8-79 [6] 张泉[等]著.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98-100

[7] 吴高福等编著.文化产业论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143-144 [8] 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 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1-92

[9] 戴桂英主编.转型发展中的西部 全方位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1-123

[10] 张廷兴,岳晓华等著.中国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54-57

[11] 刘吉发,乔艳,陈怀平著.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9-10

[12] 刘吉发,陈怀平,李雯著.中西方文化产业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2-24

[13] 李红编.国际文化合作的经济分析 以中国-东盟区域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32-233

[14] 张仲礼,林甫生,朱根主编.探索•创新 当代经济新学科新方法新流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88-90

42

[15] 吴廷玉著.文化创意策划学 高职[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5-67

[16] 王桂芬著.全球化时代文化企业市场突破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4-15

[17] 吕映红.贵州省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2014:87-88

[18] 朱敏.武汉市江夏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D].2014:98-100 [19]刘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34:54-55

[20]訾励.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D].2012:32-33 [21]武延娜.现阶段延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2013:44-46

[22]朱晓娜.科学素养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2013:77-79 [23]孙静、夏习英等;农民文化需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三农研究;2011(20):21

[24]陶海英;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2012(14):22

[25]刘晓红.扩大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辨[J]. 中国出版. 2013(06):23-25

[26] 李佳.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创新——基于建构秩序与自生秩序结合的视角[J]. 长白学刊. 2012(05) :87-99

[27] 张瓅尹.转型期中国媒介文化的困境与重建[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06) :87-88

[28]王凤青.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力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3) :44-45

[29] 吴伟亚.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第9期:66-67

[30] 王红阳,王俊.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状况分析[J].理论界,2013,第12期:22-23

[31] 王伟杰,纪东东.农民主体性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基

43

于河南省七个村落的问卷调查[J].中州学刊,2013,第12期:18-19

[32]梅德平、叶桦、罗胜强;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的供求状况与发展策略——来自四川省的文卷调查[J];生产力研究;2013(07):78

[33] 何义珠,李露芳.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3,第6期:54-57

[34] 姬会然.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文化的变奏与调谐:基于“国家-社会”视角的梳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4期:90-91

[35]禹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13(11):23

[36]张永丽;甘露;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12(03):34

[37]饶桂生;张润清;刘玉玲;河北省县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14(01):54

[38] Ian Hodge,Mark Reader.Maximising the Provision of Publie Goods from Future Agri-Environment Sehemes. . 2007

[39]Lataez-Lohmann,U.Meehanisms for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in the countryside. . 2008

44

附件

附录1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现象走访调查提纲

1.你们那里公共文化产品供应总体情况如何? A很好、是的 B较好 C 不好 不满意 D 不持意见 2 .你们那里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总体情况如何? A很好、是的 B较好 C 不好 不满意 D 不持意见 3 .你们那里公共文化建设硬件场地情况如何? A很好、是的 B较好 C 不好 不满意 D 不持意见 4 .你们那里公共文化内容设置情况如何? A很好、是的 B较好 C 不好 不满意 D 不持意见 5 .你们那里公共文化产品形式展示如何? A很好、是的 B较好 C 不好 不满意 D 不持意见 6 .你们那里公共文化产品创新情况如何? A很好、是的 B较好 C 不好 不满意 D 不持意见 7 .你们那里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情况如何? A很好、是的 B较好 C 不好 不满意 D 不持意见 8.当地重视 你们那里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如何? A很好、是的 B较好 C 不好 不满意 D 不持意见 9 .你们那里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发展趋势如何? A很好、是的 B较好 C 不好 不满意 D 不持意见 10 .你们那里公共文化产品供求渠道开发情况如何? A很好、是的 B较好 C 不好 不满意 D 不持意见

45

附录2

遂宁市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1.你如何看待乡村图书馆室布设服务?( ) A很满意 B较满意 C 不满意 D 说不清 2.你对乡村有线电视布设情况满意吗?( ) A很满意 B较满意 C 不满意 D 说不清 3.你怎么看乡村网络开通情况?( ) A很满意 B较满意 C 不满意 D 说不清 4.你对送戏下乡服务情况怎么看?( ) A很满意 B较满意 C 不满意 D 说不清

5.你对乡村文化场馆建设服务情况满意吗?( ) A很满意 B较满意 C 不满意 D 说不清 6.你对乡村体育开展服务情况怎么看?( ) 7.A很满意 B较满意 C 不满意 D 说不清 7.你对送科技下乡服务情况满意吗?( ) A很满意 B较满意 C 不满意 D 说不清

8.你对乡村公益文化活动组织情况怎么看?( ) A很满意 B较满意 C 不满意 D 说不清 9.你对乡村村容村貌建设情况满意吗?( ) A很满意 B较满意 C 不满意 D 说不清

10.你对乡村文化宣传服务品质情况满意吗?( ) A很满意 B较满意 C 不满意 D 说不清

46

致 谢

本论文在导师XXX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顺利完成,在此衷心感谢XXX老师的悉心教育与教诲深恩。在攻读硕士的三年中,研究生部老师们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敬佩,使我受益匪浅,也必定会给我今后的人生带来重要帮助。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搜集资料、探讨立题、反复修改时,受到徐慧丹老师热情帮助,让我视野大开,认知有了一定提升。在此,诚挚祝福各位恩师工作顺利、身体安康、家庭幸福。

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亲朋好友对我求学的关心和支持,没有亲人的帮助鼓励,我也不会顺利完成学业。我将用所学努力工作,回报父母亲友恩情。

最后,再一次感谢曾经教育帮助过我的各位导师,衷心感谢为评阅本论文所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教授。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