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来源:百家汽车网


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历来描写山水自然的诗文,多是情景交融之佳作,作者(诗人)假托山水吟诵胸臆,或隐或现,似歌非歌,《小石潭记》如此,《岳阳楼记》如此,《赤壁赋》更是如此。今天我们走进“西山”,走近柳宗元,我们依旧能徜徉山水,浏览心灵。

文本研习

(一)“点评”入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可算是千古名篇,历来文人墨客的点评自然非常多。

例说:

1、全在“始得”二字着笔。语语指划如画。千载如下,读之如置身于其际。非得游中三昧(奥妙,诀窍),不能道只字。(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

解析:何谓“全在‘始得’二字着笔” ?指的是全文是围绕“始得”二字做文章的。“始”在文中总共出现四次,构成了清晰的行文线索:

①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 望西山,始指异之。

③ 然后知(始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

④ 然后知(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文中之“始”该作何解? ①曾经,②才,③曾经,④开始。)

2、 是描写山水,点眼处在“惴栗”“其隙”四字。(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九》)

解析:(1)为什么“恒惴栗”?

引出背景:柳宗元本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青年才俊,21岁中进士,26岁得官,与韩愈、刘禹锡为同事,33岁参加改革,失败。同伴中有的被杀,有的遭贬。他先被贬为邵州刺史,行到中途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还会不会遭遇更大的?这是他一直担心害怕的……其实就是因为“僇人”。

(2)哪些句子里可以读出柳宗元的惴栗之情?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倾壶而醉”四字,既是一幅潇洒癫狂、放浪形骸的形象“醉卧图”,又构成了字面的因果关系,言虽简洁,意蕴无穷。我们可以有个直观的判断:他哪里是去游山玩水,分明是去买醉的。而“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了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是人“生物”般的本能……作者为什么无心山水醉心壶酒?恰恰就是因为“恒惴栗”。“惴栗”同样隐含着作者不可言说的政治背景和落寞心境。

(3)点题为何又在“其隙”?

永州僻远落后,柳宗元与老母及子女冒风霜抵达住所,没有官邸,只能住进寺庙。名义上是,实际上与流放的罪犯无异。“司马”只是个闲职,如何打发时间、排遣郁闷?唯山水可游,独美酒解愁。

3、西山一记,抒写胸襟之文也。(清·徐善同《藏室读》)

解析:作者究竟藏何胸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西山之景藏有柳宗元的胸襟。我们先看“风景”:

(1)西山有何特点?

①“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冷清,一座被人忽视的山与一个政治上被忽视的人。

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高峻、视野开阔、壮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的特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是解读柳宗元胸襟的关键句。这便是“情语”。

(2)面对西山,这时的柳宗元心情又如何?

遭遇西山的柳宗元显然心情不错。

用一个字形容:“宴”,即闲适。也可指欢颜。 用一句话形容:“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可以说作者是从西山的“画境”走入了人生的“化境”。人与自然完全融合,达到了无我而忘我的境界。此时此刻,何为情,何为景,何为物,何为我,何为天,何为人,已经难以分清。这一刻,“恒惴栗”的“僇人”已然成了陶然不归的忘情者。

(3)你读出了柳宗元的何种胸襟?

解析:①不愿与世混杂同流合污的品质。②个人与群体的疏离感,既寂寞又自得。这种疏离感在柳宗元的作品中不是第一次出现,比如《江雪》,纵然人、鸟皆以绝迹,作为个人的“我”依旧我行我素。这种疏离感一方面是寂寞的,另一方面也是让人自得的。现在,他遇到了西山,在他看来,西山与群山之间也是有疏离感的,所以惺惺相惜如遇知音。

(二)“文化意象”

联系《赤壁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已经学过的作品,我们会注意到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而普遍的现象:那些失意的文化人,那些落寞的士大夫,那些抑郁的理想者——统称为“迁客骚人”——或不合时俗,或难施抱负,或开罪权贵,或受累大案,被驱被逐,或贬或谪,颠沛流离,历经坎坷。他们远离繁华,弃走穷僻,与政治与官场渐生疏离(这种疏离感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文人群体骄傲、悲愤、寂寞、痛苦的复杂心境),只能与山水为伍,跟自然相处……面对自然山水,他们既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又有“穷则独善其身”的孤傲,这就构成了山水文学的共性:融入个人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的“超自然”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寄情山水,化合自然”。

(提示:对“文化意象”的解说不可过深,也不必大量地旁征博引,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认知即可。)

(三)比较尝试。

1、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本文与《小石潭记》比较。(这一环节可由教师引领完成。)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缩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明确:《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余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这主要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只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2、 比较不同作者的同类文章:本文与《赤壁赋》比较。(这一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

本篇与前文的《赤壁赋》,从“山水文学”的文化特质看,几乎可以视作“姊妹篇”。采用“比较阅读”的尝试,既可以更深刻地“印证”上面所说的“文化意象”,也能粗略懂

得、掌握这种阅读的方法。这是一项理解、鉴别、赏析渗透的阅读工程。

所谓“比较”,往往是在“求同存异”这些基础方面做文章。先作简单的尝试:《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在哪些方面可以“求同”?(这些“方面”其实也是初级比较阅读的切入角度。)

通过阅读、比照、讨论等环节,不难发现:

(1)地位:唐宋大家,状摹高手。(同为“唐宋家”,都留下了大量的名师佳作。)

(2)背景:贬而有思,寄情自然。(同为贬谪之人,生活的坎坷迫使其亲近山水、融合自然)。

(3)文体:山水记游,“攀援”“泛舟”。(都是记游作品,都将山水自然作为抒发胸臆的载体。)

(4)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面对自然景致,放声讴歌;回首个人机遇,融情于景。)

(5)情绪:“引觞满酌”,“洗盏更酌”。(“酒”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情绪的尤物,与“愁”结下不解之缘,樽酹江月,借酒浇愁,图一醉,谋一快,抒一怀,看似超然实则无助……)

五、作业布置请比较本文与《赤壁赋》在描写、语言、取材、手法、情感等诸方面的不同之处(“存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