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鸿雁》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内蒙古民歌的特点,感受《鸿雁》的音乐风格。 2. 学会《鸿雁》的歌词,并能用正确的音调演唱。
3. 通过学习《鸿雁》,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
1. 掌握《鸿雁》的旋律和节奏。
2. 学会用蒙古族的语言、表情和姿势演唱《鸿雁》。 教学难点:
1. 音准的把握,特别是高音部分的演唱。 2. 蒙古族语言的发音和语调。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鸿雁》的乐谱和歌词,以及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录音机、耳机等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播放《鸿雁》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美感。 2. 引导学生谈论对这首歌曲的初步印象,以及歌曲中所描绘的景象。 二、学习歌词(10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 2. 让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三、学习旋律(10分钟)
1. 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跟唱旋律。
2. 分析旋律中的音阶、节奏变化,帮助学生掌握旋律。 四、实践演唱(10分钟)
1. 让学生分组演唱,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示范演唱,并对演唱中的问题进行指导。 五、拓展学习(5分钟)
1. 教师介绍内蒙古民歌的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 2.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内蒙古民歌进行学习,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鸿雁》,提高演唱水平。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正确演唱《鸿雁》,掌握旋律和节奏。 2. 学生能用蒙古族的语言、表情和姿势演唱《鸿雁》。
3. 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欣赏和评价内蒙古民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演唱《鸿雁》,还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通过实践演唱和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