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佛寺文化的现状与道路探微
作者:刘美,史应勇,阎苏,余双,余意荣,孙辉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1期
一、发展现状及原因
无锡佛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官方数据表明,在无锡市,佛教活动地点166 处,包含126 个固定场所和40 个寺院,参与佛教活动约有25 万人。调研结果显示,无锡市40 处寺院基本均为“开放性寺院”——僧尼在讲经布道、修行自身的同时,还要注重佛教的社会功能及寺庙的生存问题。这一性质迫使寺院追求经济效益,使佛教文化与世俗接轨。“开放性寺庙”的两种典型模式分别是以灵山为代表的公司经营与佛寺经营并行的双重管理模式和以惠山寺为代表的自养模式。两种寺庙运营模式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灵山胜境作为公司经营与佛寺经营并行的成功典范,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从1997 年开园伊始,已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4000多万人次,在全国各寺院中独占鳌头。这主要得益于几个因素:第一,得到的大力支持;第二,地广景多,设施完备;第三,走马灯式的游览及
“抱佛脚”等俗语,带来别具一格的体验;第四,近年来世界佛教论坛在此召开提高了知名度。
但在灵山公司的经营下,灵山已逐渐成为“景区”的代名词,“佛味”越来越寡淡。首先,灵山公司的宣传大多带有功利色彩,如“摸佛有福”,其中尤以“抱佛脚”为甚。其次,在灵山随处可见的不是“僧人”而是“消费”:斋饭价格不低,各色小卖铺( 专卖香、挂牌等) 较多,佛饰商店成片……虽然灵山作为旅游景区逐步商业化无可厚非,但应把握尺度。在双重模式下,佛寺经营需继续加强,跟上公司经营的脚步。
惠山寺作为自养模式的典型,整体发展态势较为低靡。新中国成立后宗教活动受到国家监督管理,特设有宗教局对各大佛寺进行监督指导,但并不直接参与佛寺管理。目前,惠山寺已形成三部两室的管理网络。惠山寺除了不向国家报税之外,与企业、行政单位财务制度相同,并且每月的收入与支出都要做成报表上交宗教局。寺院收入主要依靠香火钱,其中包括信徒捐款、功德箱、化缘等多种途径,支出主要包括寺院修缮、生活支出、活动支出等,其每一笔收入与支出都有严格的规定,并有相应记录。
惠山寺活动众多,除却僧人平时讲经布道、承接法事等日常活动外,还对外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让信徒在活动过程中感悟佛教文化。如:传灯、禅修、弟子规、讲经说法等。其中禅修分为打坐、禅茶、养生、插花等多类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对外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目的是宣扬佛教中慈善、博爱、扶贫济困、扶残助弱的理念。如“惠山寺居家养老服务站”、“惠山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
但由于寺院空间不足,活动范围较小,参加活动的人数都在30—50 左右,有时更少。为扩大活动影响,惠山寺特意开拓了新媒体领域,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官方网站以及的微信公众平台,但又由于受众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最终效果不太理想。长此以往,整个寺庙的发展便受到束缚,难以提高自身影响力。惠山寺位于惠山古镇之中,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招揽游客,寺院内部较灵山而言商业化程度较轻,“佛味”更浓厚,但经济效益较低,在供需方面只能勉强维持平衡,进一步了自身的发展。
当下,两种运营模式都有其发展的前景与局限,亟需发展。
二、提升佛寺文化价值的着力点
佛寺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佛教文化。无锡佛教文化资源丰富,大大助力了旅游业。许多佛寺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影响力的主要有崇安寺、南禅寺、开元寺、广福寺、祥符寺( 依托此寺建成灵山胜境),以及一些开发程度较低的千年古刹,如甘露寺、惠山寺。不论开发程度高低,游客多少,这些佛寺的文化价值都是不能忽略的,都具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语言和文字是佛教文化的另一个载体,是佛教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要素。佛教词汇不仅占据着汉语词汇的大部分,而且包括了大量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在走访寺庙的过程中,在寺庙的墙壁上、廊柱上、石板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篆刻的佛教文字;寺院师傅在与我们的谈话中不时说到一些佛教术语和佛教精神;禅学班里不时传来朗朗的诵经声;寺里的藏书阁里也有很多可供借阅的经书。
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佛教对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体现在文学方面。佛教文化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以及命意遣词方法;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现代社会许多作家的思想受到禅学的影响,如林清玄;也有很多的佛教故事被融汇在文学创作中。
佛教文化中的绘画和音乐也极具特色。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顾恺之、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以王维为代表的文人画到宋元写意画的风格转变,与禅宗思想有关。佛像既是雕塑艺术的呈现,又渗透着绘画的特色。在音乐方面,唐代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佛教文化对人的精神思维有导向作用,对社会和谐有促进作用。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信仰缺失等精神危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佛教中的有益思想能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无锡惠山寺,除了寺庙内部的活动外,还开展一些针对大众的活动,如每年的夏令营活动。大众可以报名进入寺庙体验禅寺生活,饮食起居都要遵守寺规,帮助自己纠正一些坏习惯。
每座寺庙各有特色,都是佛教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寺庙实体及其开展的一些活动,传承佛教文化,受众也从中受到精神熏陶和心灵净化,这是佛寺的文化价值拓深的着力点。
三、改变佛寺发展空间走向的方法
第一,努力构建特色寺庙联合体,建设旅游专线。在的扶持下,利用无锡丰富的游客资源,可以对无锡的佛教资源进行整合。无锡市区的惠山寺、甘露寺、开元寺等寺庙可以联合江阴区和宜兴的一些寺庙,建设旅游专线,打造完整的佛寺旅游体系。
第二,抓住若干主体项目和产品进行优先开发,打造自己的品牌。无锡的灵山胜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依托马山国际旅游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佛教资源,建设了灵山五期工程,景区的梵宫和灵山大佛等,九龙灌浴、吉祥颂等演出,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锡惠公园的惠山寺,也依托二泉的水开展了禅茶活动。
第三,深入挖掘自身资源,改善寺庙管理。寺庙可以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游客发放寺庙的介绍单页,按时举行佛学讲座等,还可以为游客配备讲解人员或者讲解设备。同时多组织一些佛教活动,普及简单的佛理,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发挥佛学的社会功能和普世价值。还可以开办夏令营活动,让有佛学信仰的人和一些有需要的人参与体验寺庙生活。并且,因地制宜利用附近的高校资源,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借助学校优质的人才和学术资源,
帮助其更好地定位自身及开办活动,如举办“禅茶”活动,甚至可以藉此研发自己的特色茶品。
第四、顺应时代潮流,借助现代科技,学习其他寺庙的先进经验,建设网络公共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等,介绍寺庙,积极发布寺庙开展活动的消息,宣扬佛学思想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文化。
第五、循序渐进,把握开发力度。社会过渡到新的阶段,寺庙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固步自封显然是不可取的,而过度开发又会使寺庙文化庸俗不堪。因此,我们在为寺庙制定转型计划的过程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有取舍地借鉴其它寺庙的转型经验,趋利避害;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纵容利用甚至鼓励消费游客的功利心理,而应在维持自身运营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佛学的社会效益,为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承乃至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原始的封闭性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僧尼在讲经布道、自身修行的同时,还要注重佛教的社会功能以及寺庙的生存问题,并且把握开发力度,这才是现今社会寺庙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