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高二生物 孔环宇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号,孔环宇。我来自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林南仓中学。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
今天我要解读的内容是人教版 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下面,我将从课标、教材、建议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说课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意义重大。那么,我首先说一下课标。 一、说课标 (一)说课程目标
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总目标是三个维度的立体式目标。包括: 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
(1)获得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其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引导学生
(1)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STS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 能力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
(1)实验技能;(2)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的技能;(3)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程总目标为制定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说内容标准:
关于本章内容的具体标准,课标中已明确给出:要求学生们: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说教材 教师和学生手里的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要资源,应该充分地被利用起来。下面,我从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立体式整合四方面来解读教材。 (一)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特点1:素材选取—— 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图片)
例如:对“能量流动的特点”这一知识内容,教材中安排的是:先呈现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一系列数据,接着设置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并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教材编写真实再现了科学的研究过程。
特点2:知识引入—— 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新知识(免疫一节图片) 特点3:活动设计—— 突出探究及探究性学习
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体现在诸如“探究”、“实验”、“资料分析”等外显栏目上,还内含在正文的编写中,如每节中几乎都有的“思考与讨论”。
1
特点4:评价方式—— 注重多样化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教材中设置了形式多样的评价环节和途径:如节练习、章自我检测、本节聚焦等。 (二)教材的编写体例:
根据《课标》要求,必修三模块包括六部分内容,其编写体例使用了“章—节—目”的形式。 每章由章首页、若干节、本章小结、自我检测四部分组成。
章首页中,醒目的大标题;精炼的引言引出了本章的核心问题;精美的题图紧扣本章的内容,再配以画龙点睛的小诗,文艺性强,烘托气氛,引人入胜。
章下设有若干节, 每一节的编排都是从“问题探讨”入手,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本节的新知识。正文主栏是教学内容的主体。正文旁栏中编排了形式多样的栏目,例如:本节聚焦、相关信息、学科交叉、想象空间、技能训练等等。这些栏目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开拓思维、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每节的最后都设有练习题:基础题用于巩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拓展题培养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
本章小结是对整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每章的最后都有自我检测。检测题中有四部分题目。用于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特别要提出的是:“画概念图”是本教材独具特色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概念图,帮助学生把相关概念构成系统,以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的网络化。
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距离吃透教材还相差很远。要想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师还应对教材的内容结构明了于心,下面说一下本章的内容结构。 (三)内容结构:
本章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结构、功能、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包括四种组成成分,各成分之间密切联系,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食物网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在生物学里,强调“结构、功能相统一”生态系统中复杂的结构决定了它的三大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这条渠道进行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能通过自我调节而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包括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四)立体式整合:
本章研究的生态系统是较高层次的生命系统,与种群、群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进行相关知识的立体式整合。在知识方面,必修三模块的核心概念是稳态和反馈调节。
以稳态作为核心概念,统领个体和群体两个研究水平的内容。个体水平的稳态(包括: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章 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章 植物体的激素调节。)群体水平的稳态(包括:第4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第4章第4节 群落演替;第5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层层递进的生命系统,对稳态的理解就可结合这一结构层次而做进一步深化,分为个体的稳态→种群的稳态→群落的稳态→生态系统的稳态。 稳态是通过网络化的反馈调节而实现的。
以反馈调节为核心概念,依然从个体、群体两个研究水平看,教材中突出强调了高等动物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图片)以及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通过对必修三模块进行知识的横向整合,学生不仅对生命系统的稳态会有更清晰地认识,还能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整体性把握知识的能力。
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与外界进行着频繁的能量交流和物质交流。
以能量为核心,进行知识的纵向整合。细胞水平的能量变化蕴含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过程中;个体
2
水平的能量代谢体现在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变;系统水平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与散失等过程。以绿色植物为代表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既能量输入到了生物群落。在生物体的细胞呼吸过程中,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的储存、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以物质为核心,进行知识整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循环正常运转,依赖于微观细胞水平上的物质变化。
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抵抗力稳定性等都是最基本的生态学原理,将这些基本原理拓展
并且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具有很实际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以本章知识为出发点,进行知识在高中学段的纵向整合,有利于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理解生物
学的发展,提升知识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合理的、具有启发性的建议总是让人豁然开朗、思如泉涌。下面,我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说建议。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
(4)加强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 (5)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6)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7)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
这七条建议适用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所有模块,自然也包括必修三模块中的内容。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下面结合我校推行的PBL教学模式,说一下个人的教学建议。
PBL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该模式以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为基础;过程中注重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和总结归纳;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全员性、系统性,培养学生集体协作能力的特点。 该模式的具体实施包括以下5个环节:
① 立体导入 明确目标 ②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③ 小组交流 代表汇报 ④ 教师点拨 归纳概括 ⑤ 课堂小结 达标测试
在这五个环节的施行中,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如何来教?学生如何来学?下面,结合能量流动这节课来提出我的教法建议、学法建议: 教法建议:
“一导”---用大家都熟悉的《鲁滨逊漂流记》做情景导入,提问学生:如果你自己也单独流落在荒岛上,而且食物有限,你将如何分配食物,来争取时间,等待救援。 这样巧妙的导入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问”---教材中详细说明了第一营养级能量的“来龙去脉”,教师就可以设计简明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
“三展示”---对于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知识,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是学习的主角,那么,针对学生,我提出下列学法建议:
3
【(1)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2)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3)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一自”---自主性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小组合作性学习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三总结”---学生代表汇报,展示成果。 (二)、 评价建议: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课程标准中提出:设置评价时,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要客观、公正、合理。评价的内容应符合《标准》的要求,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
以课标中的建议为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和评价方式。在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注重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特别是小组,从态度、过程和效果三个方面,以口头表扬或发放赏识卡的方式进行评价。最终落实到学习活动评分卡上。课上每个问题计6分,态度、过程和效果各占2分,根据回答情况进行评分。每周评出优秀个人和优胜小组,并为学生照相留念以资鼓励。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贯彻我校“让赏识与成功同行”的理念。
课后主要通过纸笔测验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 质量检测点及评价:
在这里,我用一道学生习题为例,来说一下质量检测与评价。从知识角度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量流动的过程、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些知识在高考中都是常见考点。从能力角度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资料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采用学生互判的评价形式,有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答题失误点,体会阅卷老师的评判感受。
(三)、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在课标中,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如下六条建议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二)积极利用社区资源(三)适当利用家庭资源 (四)广泛利用媒体资源(五)挖掘利用无形资源 (六)开发生物课程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 针对生态系统这章内容而言,可开发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文本资源
生物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文本资源。新教材大量增加了资料分析、探究实验、制作生态缸等方面的内容,突出生物教材的丰富性。另外,图书馆提供的报刊杂志、相关书籍也可以用于开拓学生视野。
2、学校资源
校园中的花圃随处可见,是最容易获得的资源,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这张照片是我带领全班学生在校园里研究某一花圃中的生物种类。
3、社会资源
学校地处农村,周边的农田、池塘、果园等,都为学生学习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张照片就是我带领着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到校外的一个种植油桃的大棚里调查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
4、家庭资源
我校的学生有很多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里有经营田地、果园、饲养家禽、家畜等是很常见的现象。鼓励学生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了解生态农业的运作模式,会积累不少生活经验。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一资源,我还特意设置了以“我身边的生态农业”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图片)问卷中的问题都是学生集思广益的结果,再由教师负责印刷成问卷,发放给学生。学生利用假期,完成调查,再将调查结果加以总结,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成果。
4
5、媒体资源 新闻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报道也增加了学生对生态学的感性认识。 6、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演示过程,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对课程标准和本章教材的解读,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最后我用这样的四句话来表达我的感受,结束我的说课。
五湖四海聚天津。心系教育苦探寻。相识一面永难忘,美丽仓中欢迎您!
2014.4.2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