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本身造假
1.从质量上鉴别。假质地较差,用的纸张是普通纸,其印刷字体、荧光度与比都有质差,无税务水印防伪标志,即便有也印制不清或印制突出。
2.从是否已作废鉴别。有的已经在工商部门注销的单位,其税务未全部收缴销毁。此类若被不法经营者使用,不但经营者逃避了税款,也为某些单位伪造经济业务提供了方便。核查的关键是通过调查工商、税务部门的企业登记、注销情况,核实是否作废以鉴别真伪。
3.从刮擦奖区覆盖层鉴别。假覆盖层较薄,且质地硬滑不宜刮出奖区隐藏文字,假的商品销售奖区覆盖层背面没有重叠“8”字码。
4.从代码编制规则鉴别。通过咨询税务机关可以核查出代码设定的涵义和单位税号,再与具体印制单位和开具单位的地理区域、服务类别相比对,可以核实真假。
5.从印制内容上鉴别。假存在内容印制不全或不规范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或根据税务机关提供的各类彩色票样核对发现。
鉴别虚假经济业务
1.篡改。内容涵盖广,属消耗品或更改商品服务名称不易核查。目前被公认的虚假经济业务开具的内容多为“办公用品”、“电脑耗材”、“打印纸”、“烟、酒、茶”等,如在大型商场用于购买代金券,大都分成若干“办公用品”开具。有些内容涉及“培训费”、“宣传费”、“会议费”、“维修费”、“修理费”、“网络维护费”等事项,且金额较大,如酒店餐饮类往往被改开为会议费,公费旅游支出篡改为培训费。以上可疑经济业务,可通过延伸审计进行追踪检查。比如对存根、明细表、购买的实物或办公用品、电脑耗材等实际消耗量进行调查,确定支出事项是否合规、合法。
2.套开。分开填写存根联、记账联、报账联,报账单位可通过在限定额度内随意填写金额达到多报账的目的。可通过查看字迹、填写是否错位、复写痕迹及调查存根等方式发现疑点。
3.近似限额。比如千元版,开具金额可达到999元。此类可通过银行查询、实物查证、询问排查等方法确立疑点。
4.号码异常。号码连号或一事开多张且断号。号码连号,可能是假且属伪造经济业务事项;一项经济业务连开多张,断号号码间隔大或者时间长,可作为疑点经济业务。出现上述情况,可通过直接询问和追查来源确认是否属于虚假经济业务。
5.异地虚假。利用异地难以核查作弊。如:异地报刊,差旅费中有异地住宿费而无车票等情况,可通过积极函证和银行账户查询法核查。
6.异常情况。大致分成三种情况,一是频繁使用同一销售单位开具的各类商业。因与开票单位的特殊关系,容易取得而频繁使用。二是小商店大。由于零售小商店提供商品服务有限,而从零售小商店累计开具高额,属异常情况。三是多张餐饮或差旅一次报销。多张餐饮及差旅间隔时间长,所属不同地域,票据新旧不一等情况,都可以确认为疑点。可通过银行账户查询、询问调查和实地考察取证等方法查实情况。
7.印章反常。一般违规、违法的经济业务不会像正常业务一样,印章清晰,商品单位价格及合计数值合理。从销售单位的角度来说,提供假将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所以,总会不情愿或者有意用印模糊不清,或印章单位本身就是一个杜撰单位,此类大额可作为审查重点查实。可通过咨询工商、税务部门证实单位的真实性、询问调查或延伸开票单位核查。
8.勾稽关系失真。一些虚假经济事项为拼凑合计数值,一般做法是用合计数值除以商品单价,得出的数量直接填写在上。通过核查上记录的品名、规格、单价、金额可以发现畸高或低、畸多或少的即为虚假经济业务疑点。
除上述判断法以外,还可以走出账面通过支出结构分析法、询问排查法、由账及事法、群众举报法、延伸调查法和合作核查等方式方法鉴别和审查“假”。
一、开的条件
规范。开具的文字使用要规范,应当使用中文;开具的大小写金额要规范;开具的开票日期要规范,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购货单位名称要规范,开具货物名称或服务项目要规范;开具的规格、单位、数量、单价等栏目规范。开具时,项目填写齐全,字迹清楚,全部联次一次性复写或打印,应当按号码顺序填开,未实行盖章出门的要在联加盖专用章或财务专用章。使用电子计算机开具的,须经税务机关批准,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机外,开具后的存根联应按照顺序号装订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