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青铜峡市第四小学 包月琴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
(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
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
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
2.学生自身的原因
(1)知识储备少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
(2)消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
①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
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办事。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
(3)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
境,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教材,寻求问题的答案。
2)多感官参与阅读
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充分协同参与。一是提倡学生逐字逐句默读,反复咀嚼;二是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把重要内容做好记号,如用“曲线”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表示注意等;三是引导学生用提纲式标题摘录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比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仔细阅读书上的画图步骤,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画图的步骤,使学生初步感知平行线的画法;再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互动交流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易错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悉心观察是审题全面的保证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指导数学阅读的方法
1、搭建平台,让学生能读
阅读需要时间,而学生的时间主要有两部分:课堂,课外.当前课堂全被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所占用,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课外时间则全部被大量的试卷, 练习所包围.因此教师要留出时间, 可以每周腾出20分钟的时间专门用于数学阅读的教学,给学生阅读的机会,形成学生阅读的大环境。另外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开展多途经阅读,大力挖掘数学阅读资源,如收集数学普及读物,报刊,师生自办数学手抄报等,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能真真实实地进行数学阅读。
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
3、(三)、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 以“读”理解
数学语言简练、严谨、抽象。学习定义、性质时,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指
导学生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让学生读后圈出其中的关键性字词,如“同时”“相同”“0除外”等,让学生明确这些重点字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让学生带着语气读一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阅读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更为重要,如:做一对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高是45厘米的铁皮水桶,大约需要多少铁皮?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常常是初略地读题,忽略了“一对”“铁皮”这几个关键词。有可能会算一个水桶的表面积,也有学生可能会算成一对水桶的体积等,试想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时,能抓住重点多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解决问题,那么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差错了。像这样抓住数学关键的词、句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读”质疑
以“读”质疑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数学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积不变的性质:“在乘法里,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1)为什么说在乘法里?除法里行吗?(2)为什么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要缩小,如果都扩大或都缩小结论成立吗?(3)为什么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必须是相同的倍数? 如果是不相同的倍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积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通过琢磨、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再如:小红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50%,第二天读了第一天的30%,已知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读了35页,这本书有多少页?让学生边读边质疑:谁是谁的50%?谁是谁的30%?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理清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和问题
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
(四)、及时反馈,让学生享读
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教师及时地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让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如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数学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来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数学思想和观点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强烈愿望和需要,开启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搭建平台,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