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蒙古发现约2000年前的鲜卑族墓葬群

内蒙古发现约2000年前的鲜卑族墓葬群

来源:百家汽车网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

国成立以后,又于1950年恢复办学,并改称“云南平彝中学”。1958年,平彝中学在县城鸣凤山(现富源一中内)增建校舍,并更名为“富源县第一中学”,至此学校设施陆续迁出。学校迁出以后,文庙又作为曲靖师范学校富源分校的校舍使用至1988年。1988年后由富源县文教局使用。至1990年改革,文化、教育分开,文庙交由文化局管理、使用之后,才逐渐修缮并恢复其功能。

原文庙的启圣宫、文昌阁、照壁、棂星门、金声玉振门、道德门、明伦堂、办公房、住宅、厅房、围墙等建筑,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拆毁。原来的四合五天井以及上述的配套建筑,历经岁月蹉跎,辗转到今天,仅剩下一个四合院及魁星阁。1998年省、市、县三级联合出资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复。2005年富源县出资将区域内的富源县图书馆及周围20几户居民迁出,还原了原文庙的部分占地规模,将还原的空地进行了绿化、美化、硬化,形成了今天公园式的文庙。之后的一段时期,富源县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在经济利益的趋驱使下,文庙曾被出租给商人用作茶室。这一做法引起了很多文化学者的强烈不满,大家一致认为文庙是文化的圣地,历史悠久,底

蕴深厚,只能用来开展与文化有关的有品位的活动。故2015年停止了茶室的出租,开展了正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今,这座文庙总算是实至名归了,专门用做祭拜孔子及其四配十二哲人,以及开展一些书画培训、书画艺术展览和开办“道德讲堂”等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活动。市民不但可到这里休闲、纳凉、晨练,更重要的是可到这里祭拜孔子,参观书画艺术展览,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显然,如今的富源文庙正以他博大的情怀向市民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正较好地发挥着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早在19年12月1日,富源县已将文庙建筑群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13日云南省又将文庙建筑群与中山礼堂合并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富源文庙是传承古代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极其重大和深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指出:“文庙是伟大人格的圣地。”地处偏远的富源小城,至今还能保留下这一座相对完整的文庙,作为富源人,我不能不说这是我们后辈子孙的福气。■

◆资讯◆

内蒙古发现约2000年前的鲜卑族墓葬群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员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发现一处距今约2000年的东汉末年到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群,发掘清理13座古墓。

这处古代鲜卑族墓葬群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原上,被命名为阿拉腾沟墓地。据了解,在辽阔广袤的锡林郭勒草原上发现鲜卑族墓葬群较为罕见。考古人员日前完成对这处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工作。

在此次发掘清理的13座墓葬中,有11座为土坑竖穴墓。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些墓葬属于鲜卑部落早期首领檀石槐(137年―181年)时期的墓葬。

这些墓葬大部分有木棺,木棺内部空间较狭小,大小仅容身,部分棺板外侧有彩绘。人骨均为仰身直肢,头朝西,多数为单人葬。

墓葬群的多数墓葬已被盗,此次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仅80余件,种类包括陶器、金器、铜器、铁器、玉石器、骨器、木器、漆器。其中,陶器主要为陶罐、陶壶和陶纺轮;金器以饰品为主;铜器有饰件、铜镜以及钱币;铁器主要以兵器为主;玉器主要有绿松石、玛瑙、绿玉串珠等。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4世纪建立北魏政权,但几百年后这一族群逐渐消亡。阿拉腾沟墓地的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与内蒙古其他地区发现的鲜卑族墓葬有很多相似之处。(来源:中国考古网)

2019.01(上)0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