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1.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来源:百家汽车网
目 录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 1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 1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 3 二、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 3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 3 (二)师资队伍建设 ................................................. 5 (三)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 7 三、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 8 四、项目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情况 ................................... 8 (一)投入使用 ..................................................... 8 (二)经费管理 ..................................................... 9 五、贡献与示范 ..................................................... 9 (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 9 (二)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 10 六、建设成果 ...................................................... 11 (一)总体建设成果 ................................................ 11 (二)典型案例 .................................................... 12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13 (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机制 ............................ 13 (二)进一步加快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步伐 ............................ 13 (三)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 13

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

总结报告

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经过两年的改革与发展,学校育人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的整体能力显著提高,示范带动作用凸显。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项目建设包括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数控技术、动画制作5个重点专业和1个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共计107个子项目,818个验收要点。

两年来,学校以“技于人、工于物”为校训,以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专业带动、文化引领,有效推进了项目建设,任务完成率100%,经费使用率100%,关键任务和指标增量明显。

1

2 (二)工作机制与举措

项目建设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重视,领导带头,团队作战,举全校之力。

1.健全机构,建章立制。

按照“四层、两办、六组”搭建工作架构。依照制度文件和

《行动指南》规范开展建设。

图表3:示范校建设组织架构

2.条块统筹,专项突破。

子项目由项目组纵向分解任务,大模块由职能部门横向协调统筹。以活动导向、成果导向推动任务落实。

3.检查推进,过程监控。

以质量数据监控为带动,半年一次模拟验收检查推进会,专家点评,查漏补缺、提升质量。

二、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主动对接湛江钢铁、造纸、石化等大产业项目,形成“服务广东产业为主体、服务湛江产业为特色”的专业布局。五个重点专业项目组深入产业园区,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完善了专业建设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升了专业对接产业和服务

3 产业的能力。

图表4:重点专业调整前后人才培养目标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主线下,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与企业共同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模具制造专业形成了“内外两化、产教融合”模式。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形成了“五位一体、两室共育”模式。汽车维修专业形成了“四轮驱动、知行合一”模式。数控加工专业形成了“两地一室、素能阶进”模式。计算机动画专业形成了“三引四共、工学结合”模式。

2.构建工学一体课程体系。

一是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典型工作任务提取转化,融入真实生产项目案例等途径,全面启动“做社会人、做职业人、做岗位人”

4 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共建课程标准70门、一体化优质核心课程23门,开发教材(含工作页)52本,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二是根据一体化原则和职场氛围,抓好硬件基础建设和软件制度建设,实现“学生与员工”、“教师与主管”两种角色的转变,推行6S管理, 按照教学实训、生产实习两个层次,实践教学环境焕然一新,对课改的支撑力度显著增强。三是实现教学模式创新。以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两个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改试点专业为带动,五个重点专业按照“教、学、做”三合一的理念,推行“明确任务、获取资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六环节项目教学法。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比例,实现以岗导学、以岗导教、产教融合。四是完善评价体系建设。在学生方面,实施“双证书”制度同时,通过“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工作能力、潜在能力”4维评价指标,发挥“学生、教师、企业”3个评价主体,围绕“职业能力、职业素养”2条主线,实现1个“优质就业”的目的,全面开展“4321”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评价体系建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方面,实施“关键性业绩”考核措施,实现以考评促教师提升,教师提升促教学质量提高。在教学方面,利用ISO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控制”,提高教学质量。

图表3:课程体系改革相关成果一览表

(二)师资队伍建设

以陈学军国家级技能大师为带动,主抓“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

5 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三种能力建设,优化机制建设,实施“23458”强师工程。即通过2个规划,3种方法,4轮驱 动,5种手段,8定策略,推动了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素质的提升。

图表4:师资队伍建设“23458”方略

1.队伍结构优化。

五个重点专业培养了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30名,双师型教师145人,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61名。全校专任教师294名,专任专业课教师260名,双师型教师249名,占专任专业课教师95.8%,聘请企业兼职教师6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22.4%,教师队伍结构逐渐优化。

2.能力素质提高。

一是以班主任技能提升培训等,提高了教师德育工作能力。8人获得全市班主任优秀论文奖。3人获得全省班主任技能竞赛奖项。1人获全省技工院校优秀班主任称号。60人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二是以公开课比赛、企业实践等,提升了教师一体化教学和实训指导能力。其中9名教师主讲全市技工院校一体化优质公开示范课,1名教师5次参加主讲全国一体化课改师资专题培训。三是以示范校建设项目为驱动,使教师在完成建设任务过程中实现职业成长。教师获市级以上教研成果奖共94项,其中84人获得国家级教研成果奖,48

6 人获得省级教研成果奖,13人获得市级教研成果奖,2人获校级教研成果奖。教师发明专利4个。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03篇。省级以上先进个人18名,其中南粤优秀教师1名、南粤技术能手1名、国家级技能大师1名。

(三)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机制

学校以机构组建为前提,以各类平台为载体,以校企双制为方向,努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1.有组织——建立5个机构。

分别发挥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管理工作小组、校企精英工作室五个机构的“战略咨询、具体指导、日常运作、具体执行、示范带动”的功能,尤其是陈学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电气校企精英工作室)、李壮全国技术能手工作室(数控校企精英工作室),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2.有载体——搭建3大平台。

一是实训平台:以搭建实训平台为主要抓手,力促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示范校期间,新增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数39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数比例达86%。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达81%。新增教师企业实践基地9个。新增学生校外顶岗实习(10人以上)基地36个。

二是就业平台: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目标,强化就业导向,新增就业基地11个。新建1个就业信息专题网。向3000多名学生开通全省校企联盟招聘平台,拓宽了就业渠道。

三是共享平台:联合42家企事业单位,组建1个职教集团——湛江现代制造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共创活动品牌——校企同台竞赛技能节、产教融合高端论坛等,促进了集团内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实现了“泛产教融合”。

3.有制度——探索8个“共同”。

学校认真落实省人社厅校企双制“八个共同”办学指导意见,在重点专业6个课改试点班和11个订单班中实施“共同制定招生招工计划、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搭建管理队伍、共同参

7 与考核评价”的校企双制方案”。校企双方多次研讨,新增完善142项具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两年来,学校把寻文化之“根”、铸师生之“魂”,筑发展之“基”,造育人之“器”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全力打造魅力校园——提炼了“湛蓝之水,技能之手”校园文化特质,彰显鲜明的文化特色;提炼了“水手”作为校园文化符号,升华丰富的办学内涵;提炼“苦干、敢干、实干”的湛技人精神,凝结厚重的文化精髓;制订“一训三凤八标准”等形象标准,提升整体精神风貌。全力打造活力校园——实施三个“138”工程,用先进的载体培养人;建立“一组识别系统”,用浓厚的氛围熏陶人;打造“一批专业社团”,用共同的兴趣爱好发展人;搭建一批展示舞台,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展示人。全力打造实力校园——完善了“一套制度”,用规范的制度提升实力;修建“一批载体”, 用硬件环境托举实力;打造“一个主阵地”, 用宣传阵地巩固实力。校园文化学生参与率高,学生覆盖率达100%。

四、项目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情况 (一)投入使用

项目资金预算总额1500万元。其中:财政预算投入1100 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投入300万元,学校自筹预算100万。实际总投入1595.49万元(学校自筹实际投入195.49万),资金使用率100%。

图表6: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使用情况

8 (二)经费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实行“统一规划、预算管理、核算、专款专用、绩效考评”的管理。财政资金用于实验实训设备建设费用213万元,占资金的比例为19.36%,教师培训进修费用99.16万元,占资金的比例为9.18%。广东千福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了《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粤千福田专审字(2014)第072号)。对建设项目资金进行全面审计,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规范使用。 五、贡献与示范

(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服务区域经济输送技能人才。 坚持“立足产业办学”,服务广东经济发展,满足合作企业对技能人才“量”的需求,开设有“深圳东江集团班”、“广东茂化建班”、“广东美芝班”、“湛江德利班”等订单冠名班11个,共465人。学历教育在校生5345人。两年来输送合格毕业生3487人。坚持“技于人、工于物”的校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学模式,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质”的要求。据调查显示,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9.2%,就业率达99%,对口率达80%,初次月薪2000元,用人满意度达95%。

2.提供技能支持拓展社会服务。

一是加大社会化培训及服务力度。为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培训规模逐年上升。拓展社会服务,成立了机械加工生产中心等“校中厂”机构,对外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增至8个,对外技术服务到款额143.74万元,年均培训和技术服务达24870人天。二是积极参与区域内重大社会活动。承办“技行天下——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湛江市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全省智能机器人高新技术师资培训、全省汽车高新技术培训、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大型招聘会、深圳市罗湖区人力资源局“校政企”大型招聘会、参加环北部湾动漫节。三是组建职教集团。牵头42家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组建湛江现代制造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整合职教资源,服务地方经济。

3.文化传承发挥重要作用。

9 学校初名湛江地区工业学校。五十多年来,曾三迁校址、两度停办、八易其名,培养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水手精神”生生不息,彰显了校园文化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向心力、感召力。

(二)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1.引领市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

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被确定为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改试点专业。承办湛江市技工院校一体化公开示范课,组织《驱动技术》等5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公开示范课现场观摩会。全市7所职业院校40多名教师及分管领导前来观摩,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其中莫文统教师作为培训师,5次被邀请赴广州、无锡等地开展全国一体化课改师资专题培训。

2.技能大师、技能大赛成为区域标杆。

陈学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是粤西地区唯一一个设在院校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研发“电工新技术技能鉴定考核设备、机电一体化竞赛设备、工业网络自动化控制设备”等技术成果3项,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在大师工作室带领下,学生获湛江市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第一、第二、第三名;广东省图文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机电一体化选拔赛第三名。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先进单位。

3.组建职教集团发挥牵头作用。

组建职教集团,举办两届校企同台竞赛技能节,116家企业、职业院校参加,在地区发挥牵头作用。

4.师资培训及示范建设辐射全省。

承办全省智能机器人高新技术师资培训、全省汽车高新技术师资培训,共有50多所技工院校参加。省内其他院校100多人次前来考察交流示范校建设及相关办学经验。。

5.参加组织联盟积极扩大影响。 加入“国家中职示范南方十校联盟”、“惠州仲恺高新区职业培训联盟”、“全国现代模具人才培养联盟”,成立“湖南农业大学现代技工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湛江分中心”,示范交流和学术探讨不断扩大。

6.多家媒体报道社会认可度高。

多家媒体报道社会认可度高中国教育报、湛江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35次专题报道。另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学校示范建设有成效,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行业、部门及有关研究机构的认可度达

10 100%。

六、建设成果 (一)总体建设成果

两年来,学校已形成了“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育人质量为核心、以师资建设为支撑、以校企合作为主题、以工学结合与产教融合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运行机制为保障、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的共识,深化改革,大力创新,着力提高育人效益,全面推动了办学实力的提升。

1.改革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对接广东先进制造业和湛江“五大、五特、五新”产业,五个重点专业的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机电一体化、机械维修、数控维修、汽车检测维护、广告制作等专业均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含工作页)52本,创新了教育内容。全校22个专业共165门课程积极开展开展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占专业课程总数比例53%,创新了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做的统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探索实施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革办学模式,促进产教融合。

形成了以“服务广东产业为主体,服务湛江产业为特色”的办学布局。组建了湛江现代制造技术职业教育集团。与集团内的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广东茂化建集团、广东冠豪高新、晨鸣浆纸、广东美芝、深圳东江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订单班,落实校企双制八个“共同”,打造机械加工生产中心、广告动画创作中心、汽车维修服务中心3个生产性实习中心,实现了“产品——作品、产能——训技、学生——员工、教师——主管”的四对接,促进产教融合。

3.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优良团队。

技能大师带动效应明显,师资建设机制逐渐优化,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明显提升,90%以上专业教师胜任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深入人心,师资团队能支撑起学校的改革发展。

11 4.完善内部管理,促进制度化和信息化。

完善ISO质量管理体系,新建和完善行政、后勤、教务、学生、经费、校企合作等244项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新增校园网节点549个,新增计算机363台,新增多媒体教师个,改善校园网及学籍、教务、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5.弘扬“水手”精神,提升整体实力。

全校师生发扬水手“苦干、敢干、实干”精神,凝聚谋事创业的干劲,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校企合作优秀单位、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院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荣获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二)典型案例

1.【走向泛产教融合——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为使“产”与 “教”两条主线上的各类资源之间实现宽泛性、多样性、持续性的融合,优化人才培养的各要素,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学校探索了一套“泛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即如何通过成本分担、思想共识、机构重组、制度创新来实现“招生与招工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合、学校文化和产业文化融合”。

2.【技工精英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

学校依托“陈学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李壮全国技术能手工作室”,分别建立了“电气校企精英工作室”与“数控校企精英工作室”,以技能大师为引领,带动精英团队,校企协同,资源共享,搭建精英成长平台,集中最优势的资源培养最优秀的技能英才,突破技术精英的个体传承到批量培养,探索精英教育新模式。

3.【水手精神——湛技人的文化名片】。

通过提炼和构建湛技人“水手”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体系,突现艰苦奋斗的苦干精神、敢争第一的敢干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全面展现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形象和品质。

4.【寓技于乐——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专业学生社团成长记】。 学校把专业社团打造成为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交融平台、学生

12 自治能力锻炼平台、个性兴趣发展平台、专业技能提升平台,以专业兴趣促发展,以竞技比赛提技能,以服务社会拓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5.【新兴专业壮大之谜——计算机动画制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纪事】。

作为新兴、新开的专业,师资是头等大事。动画制作专业项目建设过程中,以“炼钢铁、走出去、到一线、用真情”等途径,实现了师资队伍由“稚嫩之苗”到“茁壮之树”再到“茂盛之林”。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实现了预期目标,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升,但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难题需要破解。 (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机制

以订单班培养为载体的校企合作仍需在数量上、程度上继续扩大和深化。“产教融合”的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下步将继续固化现有机制建设成果,充分调动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积极性,进一步探索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完善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加快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步伐

重点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师资实力不均衡。将按照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策略,进一步强化非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整体的师资力量的提升,从而支撑起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全面提升。 (三)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了国际合作,取得了新突破,搭建了新平台。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内容比较单一。将以课程服务、师资培训为主要载体,使得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深化。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