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严重损害着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本文分析了财务造假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指出了财务造假的手段及识别方法,并根上述分析得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使得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得到真正保证。迅速发展的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层出不穷,似乎愈演愈烈。这不仅损害了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还违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的分析,提出解决办法,推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识别方法;治理对策
Abstract: the listed company's financial fraud problem seriously damage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capital marke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fraud and its harmfulnes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inancial false mean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e above analysis and root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make the information users interests are really guarante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the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fraud affairs emerge in endlessly, seemingly of Tennessee. This not only damaged the small investors' vital interests, go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industry, and to our country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s bring serious effects and strengthen of the listed company,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fraud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push forwar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s is very necessary and urgent.
Key words: the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frau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一、导论............................................................ 3
(一)研究背景.................................................. 3 (二)文献综述:................................................ 3 (三)国内研究现状:............................................ 3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动机分析................................ 4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 4 (二)财务造假产生的原因........................................ 5 三、财务造假手段分析及识别方法...................................... 6
(一)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6
1 关注审计意见.............................................. 6 2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分析 ...................................... 6 3 企业盈利情况异常.......................................... 7 4 资产异常.................................................. 7 5 虚构交易,操纵利润........................................ 7 (二)财务造假手段识别方法...................................... 8 四、预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 10
(一)完善民事诉讼制度,提高财务造假成本....................... 10 (二)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 11 (三)加大处罚力度............................................. 11 (四)实施会计核算委任制,加强企业内部的异体监督力度........... 12 (五)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12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国企改革、加速了GDP的增长。但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它不仅破坏资本市场的 “三公”原则,而且严重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及监管部门。前者面对扭曲的财务数据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后者不能及时、有效的防范及化解由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所引发的市场风险。而且财务造假使得作为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督方——会计事务所的信誉也遭到了极大的挑战,注册会计师审计面临着空前的信任危机。在我国当前财务信息严重背离事实的背景下,识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抑制财务造假不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而且有助于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有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会计信息是具有经济后果的,自从会计信息作为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信号的媒介以来,财务造假也与之形影相随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在我国具有转轨经济和新兴资本市场双重特点的证券市场更为严重。 (二)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黎四龙(2007)对国外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理论进行整理,可归纳为:1、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为第二类因素。2、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机会和藉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3、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 :舞弊由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等四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4、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把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一般风险因子包括舞弊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舞弊被发现后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主要由组织或实体来控制;个别风险因子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 (三)国内研究现状:
黄世忠(1999)认为财务造假的动机包括提高经营业绩、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发行股票、减少纳税、特定的政治目标或推卸责任。财务欺诈的主要原
因在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另外,相关制度存在缺陷的前提下造假收益远远高于造价成本也是财务造假泛滥的重要原因。
林长泉等(2000)认为,利润操纵的原因是在所有者缺位、多重委托——代理结构以及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的前提下,管理者为实现其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或实现管理者与特定利益集团所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收益的最大化。[2]
张根明,万少科(2004)对活力28、郑百文、银广夏等三家公司造假期间有关第一大股东持股、高管兼职及更迭等情况分析,发现三家上市公司在造假暴露前夕,有两家进行了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一方面说明换届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后任不理前任事”直接可以导致造假行径的加速暴露,另一方面,三家公司都是在换届之后将造假行径推向极至,说明了新官上任后对业绩增长不切实际的要求,也是导致造假发生的直接原因。
唐鸿英(2005)与做假账取得的高收入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做假账的成本太低。这主要体现在1、做假账的曝光率和处分率过低。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 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的比例, 可以说查不胜查,给监督和处理造成极大的不便, 因而信息成本和监督与处理成本极高, 降低了“ 打假”的主动性。2、做假账的犯罪成本过低。现行法律制度下, 公司管理当局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几近于零, 不必为公司上市后利润的下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充其量发表一纸道歉声明而已。另外, 中国对上市公司的处罚主要为罚款和要求撤换公司主要管理人员, 宣布其为资本市场禁入者。但这些并未使它们受到实质性的惩罚。而鼓励或默认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追究当事者的责任。其次, 目前我们对蓄意造假者的惩罚力度太弱, 只伤其皮毛, 不动其筋骨。
张立华(2003)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探究发现,财务造假深层次原因可归结于:1. 上市公司内控制度普遍薄弱;2. 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失效;3. 会计控制的乏力;4. 审计部门监督不力。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动机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加,暴露于世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数量也急剧上升,影响程度也均超过以往。中国在京举行的
“2007-2008年度稽查立功表彰大会”上公布了统计数据,两年来,共查处案件537件,移送机关案件及线索232件,作出行政处罚88件,家单位和445名个人受到处罚。2008年度案件结案率比上年提高29%,罚没款执行率达到77.9%。其中2007年共办理案件398起,对61人实施了市场禁入,对26家机构和155人罚款3784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461万元;截止到今年3月底,2008年以来依法向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9起,其中上市公司类案件6起,内幕交易案8起,操纵市场案2起,非法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案2起,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挪用资金案1起。据悉机关已对其中15起案件立案侦查。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行为已经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另外,“杭萧钢构”、“带头大哥777”、“汪建中”、“中关村”、“金股之王”、“高新张铜”等一批大案要案,上市公司大规模的违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严重性。 (二)财务造假产生的原因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无非是为了现实利益,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在证券市场这个重要舞台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造假可以灵活地控制公司的利润,银行放贷就比较容易通过;相反,为了偷税漏税,通过造假可以减少企业所得税。相关当事人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制造虚假就是为了分取高额红利、提取秘密公积金等谋取私利;公司利用多种手段制造虚假失实的会计报表,以达到其上市、配股和避免成为ST公司或退市等目的。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相关法律制度的欠缺,中小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2、证券、中介机构监管不到位;3、企业的内部监督基本不起作用;4、经营者受现实利益的驱动;5、造假成本低廉,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不够等。财务造假不但使得与造假相关的人员受到牵连,严重损害公司与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财务造假使得股票价值严重扭曲、误导市场,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对国民经济运行构成严重危害。由此可见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为了一己私利却给国家及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加强对财务造假识别问题的研究,进而找出有效治理财务造假的对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注册会汁师行业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和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展开了价格战,很多地方的审计收费都远远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收费标准。由于恶性竞争,收费降低,所以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三、财务造假手段分析及识别方法 (一)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少数上市公司管理者受利益驱使采用一系列会计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手段较为隐蔽,且技术较为高级难以识别。常见的手段有:1、调整收入确认方式,使利润虚增或虚减;2、调整存货等计价方法,从而虚增、虚减资产和费用,如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使账面资产或产品成本费用虚增、虚减;3、调整折旧计提方法,延长或缩短折旧年限,虚增、虚减成本费用,从而调整利润的高低;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5、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6、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7、利用大量应收账款调节利润;8、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如何识别上市公司的这些造假手段,对有效治理财务造假,进行合理化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1 关注审计意见
根据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该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程度,如果无保留意见则该公司会计报表的可信度较高;反之有保留意见、或是无法发表意见及否定意见时,我们就要特别关注其说明段或解释段所反映的内容,一般在这些反映的内容中都透露着重要的信息。其次,纵横向比较毛利率异常。一般而言,同样的产品的毛利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不应差别太大,尤其是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或经营所在地邻近的企业。毛利率高无非是由于企业产品的价格较高或成本较低,因此其手法无非是虚增收入或虚减成本。虚增收入可能会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异常,也可能现金流量并无异常(可以通过关联交易做到),虚减成本则可能使存货偏高。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具有一定的勾稽关系,可以通过分析三张表找出漏洞。分析企业的纳税情况及现金流的异常。 2 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分析
如果企业应收账款的增速突然增加并且远远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并且应收款项坏账只占整个应收账款很小一部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予以长期关注。很多作假企业都会采取年底搞突击销售的手段,最后几天的日均销售额是平时的很多倍,产生了大批的应收账款,我们就应对这种依靠大量应收账款而实现收入的现象格外警觉。这些销售可能是提供给那些具有较高风险的客户的,把以后年度的销售额在当年提前确认。 3 企业盈利情况异常
我们在分析企业盈利情况的时候,要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以此判断该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主要来自关联企业,就应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分析企业是否存在以不等价交换方式与关联企业交易从而虚增或虚减利润的现象,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或频繁变化对子公司的持股数量等手段调节利润时,主要在这些科目中反映,因此对此类情况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识别财务造假。 4 资产异常
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接近或超过后者,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形成“资产泡沫”;也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相比较,如果前者的增加额或增加幅度超过后者,说明企业当期的损益表含有“水分”。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开办费、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投资损失等。 5 虚构交易,操纵利润
虚构交易主要表现为伪造收入,它是性质最为恶劣、欺骗性最大的一种财务造假的手段,在最近几年发生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最惨重的财务欺诈案件,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惩戒力度不够且执行不力, 违法成本较小, 造假收益远远大于可能的被处罚风险,起不到应有的威慑作用。
几乎都是使用这种虚假会计信息的手法制造的。伪造的交易是一场完全的,是对财务信息真实性的践踏,是公然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财务造假手段识别方法
如果你第一次被造假数据骗,可能是疏忽。但如果反复被骗,就需要检讨自己的问题。毕竟,在市场经济中,幻想财务造假的消失,是非常不现实的。如何辨别财务造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常识、重大交易、一次性收入、反常收入,尤其是关联交易、现金流状况、应收账款情况、重要财务指标的连续性等等。常识是发现造假的重要工具常识,是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投资者识别造假的主要途径。
比如,在电脑制造业,多年以来,整个行业的平均税后利润率为 5%左右,最好的公司戴尔可以达到 6%。而国内最大的电脑制造公司的税后利润率一般为 3%,这些都是可信的。但有一年,同样从事电脑生产的某上市公司,其税后利润率达到 10%,让人感到惊讶。再仔细看年报,原来公司利润中,超过一半的总利润是来自一次重大的股权转让交易。此外,国内还有一家大型电脑制造公司,规模比行业龙头小,其业务收入基本上都来自电脑生产,但有一年,其税后利润率却达到这个行业的上限,并大大高于同期的行业龙头。普通投资者看半天报表,除了佩服这家公司的经营水平以外,也不会找到原因或问题,这时就要多留一个心眼。
以下问题是要考虑到的:这么高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收入是怎么计算的?成本是怎么计算的?营销成本(尤其是巨额的广告投入)是怎么计算的?巨额投入的资本品(如生产电脑的设备)如何摊销?回款情况怎么样?这个行业的门槛高不高?如果不高,为什么能不寻常地实现比相近的制造业要高很多的利润率?这么高的利润率能维持多久?如果这些问题都想一想,就能及时发现一些新情况。那些已经被发现财务造假的公司,如 ST 银广夏、蓝田股份、东方电子,其从事的业务一般(如银广夏、蓝田股份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东方电子在电网自动控制领域并不是最一流的公司),但它们税后的利润率却曾连续多年达到 20%、30%,甚至 40%,这样的利润率世界上恐怕只有微软等几家公司才能达到。已经被确认财务造假的美国世界通讯公司,当年的利润率可以比竞争对手(朗讯、
SPRINT)高出近一倍,搞得朗讯、SPRINT 一头雾水,找不出原因,后来大家发现,原来世界通讯是财务造假的高手。
所以,常识识别,对于那些对财务不太了解的投资者非常重要。特别关注一次性收入重大交易、一次性收入,这是很多非法、“灰法”(看似合法,但既不道德,又缺乏合法原则支持)的财务造假最常采用的手段。那些重大交易,表面上大股东或者关联方吃了大亏,但它们最终会大笔从其他普通投资者手中赚回来。靠重大交易而取得利润,往往不会创造太多的现金流,产生的利润也是一次性的,不会持久。而且,经常搞重大交易的公司,往往对老老实实搞经营已 经没有了兴趣,这种染上坏习惯的公司,也很难变成真正的蓝筹公司。 另外,对反常收入、关联交易,也需要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例如,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只自某一个公司,就需要警惕了。当年的银广夏,取得的惊人利润大部分来自出口,而出口又主要通过一家德国公司完成,事后发现是一场银广夏自编自导的。应收账款增速需要格外警觉如果一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在增加、或者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速度,平均应收账龄在增加,这往往是公司要出问题的先兆。
美国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把某一软件产品卖给客户,按照协议,只要该客户每年向软件公司支付一笔使用费,就可以在未来很多年里使用该软件。这家软件公司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却把未来的软件使用费全部折现处理为当年的收入,把根本还没有收到的未来收入列为应收账款。这种做法,就是前面提到的所谓“提前计算收入法”,有欺诈投资者之嫌。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是利润的产生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经常在年底搞突击销售,最后几天的每天销售额是平时的几十倍,造成大批的应收账款,投资者对这样依靠大量应收账款而实现的收入要格外警觉。重要财务指标应有连续性
如果一家公司变化太快,玩“蹦极”运动,一下从连续多年的亏损变成每股 1 元多的盈利,一下从垃圾股 ST 变为“绩优成长”,同时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也提前高歌猛进,此时,普通的投资者就要分外留心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利润高速成长的背后故事。从成熟资本市场的上百年历史看,“乌鸡变凤凰”的故事确实有,但概率极低,不超过 10%,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基本上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很少有重组、突变、“大跃进”出来的。重组文化是中
国股票市场的一大特点。“重组”出来的财务指标,往往是不连续的,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误导性。在不成熟的、只有十多年的中国股票市场,根据观察,真正“乌鸡变凤凰”的比例更低,不会超过 5%。绝大部分“乌鸡变凤凰”的故事,事后看都是一场闹剧:很多乌鸡暂时打扮成凤凰,但卸了装,还是乌鸡;有些还没卸装的乌鸡,站在凤凰的架子上,到现在还没有下来,它们不是不想下来,而是实在下不来,但随着岁月推移,“鸡老珠黄”,最终要完成高台跳水。真正修成正果的凤凰,到现在可能用十个指头就可以数出来。乌鸡变不成凤凰,但把乌鸡打扮成凤凰的人却赚了钱,相信乌鸡是凤凰的人却成了真正被煲汤的“乌鸡”。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国股票市场上,这种“皇帝的新装”童话总是在不断上演。乌鸡,寄托了太多人发财的梦想。
“老老实实做人”,是中国人的古训。但到了股票市场,很多人却都成了十足的投机分子。一些凭常识就能发觉的很多财务造假现象,很多人却愿意去相信,这为造假者不断编故事、造数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百年老店的华尔街都因为几个会计丑闻而变得晃晃悠悠。稳定和发展,固然都很重要,但要对证券市场的“财务造假”形成巨大震慑力,就必须要行霹雳手段,方能显菩萨心肠了。
四、预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
通过对财务造假的识别进行了定性、定量两方面的分析后,本部分将基于前面的分析结论及启示,从完善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督几个方面来做简述如何治理财务造假。
(一)完善民事诉讼制度,提高财务造假成本
通过立法,可以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财务造假的风险。因为我国的民事赔偿机制在立法和司法等方面都不健全,这样,就极大地了投资者举报、监督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希望国家能尽快建立民事诉讼机制和民事赔偿机制,建立一个能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诉讼机构来帮助中小股民要求民事赔偿,帮助中小股东维护自己的权益,使造假的成本大幅增加,以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给财务造假以沉重打击。企业法人和单位领导要懂法和守法,只要他们能遵纪守法并组织
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对解决财务造假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
加强会计事务所质量监督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措施注册会计师、逐渐理顺委托-代理关系,由企业直接委托为用户改变信息并支付费用,提高事务所具体工作公司的透明度。由于法律方面缺乏赋予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权力,因此他们很容易被公司管理者利用,为了个益进行财务造假,所以会计委任制是解决这一难题较为有效的手段。其原则是被委发送到上市公司会计人员只有对上市公司的真实性负责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应当无权要求经理解雇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从上市公司会计委派的统一权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生活标准和会计人员职称派送,这使得会计人员和它的工作单位没有经济交流,保持了会计人员的相对性,这样就在制度上使会计人员处于一种超脱的地位。同时,应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作弊,上市公司应该将审计费用上交给,由自由聘任或者通过招标方式聘任会计师事务所对某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然后由向所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支付费用,这样使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间在法律上没有任何经济联系,让注册会计师挺起腰杆儿做事,真正发挥“经济”的作用。 (三)加大处罚力度
新的《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会计工作,监督检查部门在各级的过程中应严格依法行政,改变以往的工作“重检查轻惩罚”相反,严重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从监督意义上说,深入企业内部的企业内部监督力量是最有效的。监事会作为企业内部唯一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监督的职能部门,为此,采取有力措施有效促进监事会监督作用的发挥应是第一个必须加强的环节。针对当前监事会形同虚设的现实情况,应从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有效促进监事会监督作用的发挥。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促进标准化工作,加强会计的理论研究会计工作,根据用户的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提出了形成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规范和标准,克服会计信息失真。但与此同时,通过会计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会计工作与社会时代的潮流,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
(四)实施会计核算委任制,加强企业内部的异体监督力度
大、中型企业、机构指定的财务总监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会计与会计在委任制会计制度。与行业协会成立于大自然的会计服务,负责对会计人员的注册、评估、培训、负责提供的会计处理应当派、会计和用人单位与不再人身依附关系。会计服务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对经营者责任会计人员、会计服务取决于具体情况处罚,这可以监督会计人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可以完全改变了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的条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一旦出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就通过媒体曝光,造成强大的舆势,从而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商誉,使企业不敢财务造假。另外,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为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熟练的业务技能、专业知识丰富的固体,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主管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相反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就很难处理更复杂的会计业务。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会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法律义务的,无私的、廉洁奉公,无论如何,始终坚持“以德治企”的原则,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反地,会计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差,可能因阴谋个人私欲、编制、篡改会计数据,造成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对财务工作管理的水平。对坚持原则、公正执法的会计人员要进行公开表扬和奖励,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惩罚。 五、结论
总之,财务造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弄清财务造假的真正原因,掌握对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消除滋生财务造假的土壤,财务造假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才能真正得到保证。治理财务造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弄清财务造假的真正原因,掌握对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消除滋生财务造假的土壤,财务造假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报表的粉饰与识别[N].中国财经报.1999年04月29日.
[2]黄世忠.财务报表分析一理论、框架、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3]郑朝辉.上市公司的4财务迷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4]陈爽.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D].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成慕杰,李忠宝.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手段及其甄别 [J].商业研究,2002年,(260): 39-41.
[6]黄新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式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6年,(4):77-79.
[7]李燕.财务舞弊的若干特征分析[J].会计之友,2006年,(3):-65. [8]黎四龙.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述评[J].当代经济,2007年,(5):118-119. [9]林长泉、张跃进、李殿富.我国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分析[J].管理世界,2000年,(3):88-95.
[10]刘静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揭秘与鉴别[J].财会月刊,2005年,11:50-51. [11]秦施嘉.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1年,(27):-90. [12]唐鸿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有意造假的经济学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5年,11:120-121
[13]王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相关概念解析[J].经济视角,2011年,(3):85. [14]吴晓迪.财务造假的手段剖析及防范措施[J].财会研究,2011年,(21):251. [15]杨云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财会研究,2006年,(5):62-63. [16] 张根明、万少科.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形成机理分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年,25(3): 87-90.
[17] 张立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探析[J].经济师,2003年,(7):P122-123. [18]Beasley, Mark S.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fraud” [J],CPA Journal, Apr98, Vol. 68 Issue 4, p56-58
[19]Bologna G. Jack, Lindquist Robert J and Wells Joseph T.“The Accounting Handbook of Fraud and Commercial Crime” [J].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p20-31
[20]Vicky. Heiman– Hoffman, Kimberly P. Morgan And James M. Patton“The Warning Signs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J]. JOURNAL of ACCOUNTANCY ;October1996, Vol.182 Issue 4 P75-77
致谢
随着本文的结束,大学生涯也行将结束。回首这几年,在我的学习及生活中,师长、家人、同学、朋友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他们的指导与帮助在这里,我要真诚的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孜孜教诲,感谢大家有缘能在生命中重要而充实的四年谢谢你们给我这么多的帮组和支持。
在我大学的最后一次作业的完成中,很幸运的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在我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影响,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学习老师的求实精神。这里,真诚的向老师说一句:老师,感谢您!
同时,感谢与我共同走过大学的朋友们、同学们,每个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扶过我一把。感谢上天,感谢命运,能有机会在彼此的生命中出现,并共同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天。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感谢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开心、幸福!
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