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检测卷(四)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积温 C.太阳辐射量
B.日照时数 D.年降水量
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因素与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起来。从材料中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大于同一纬度的两侧,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甲处位于东北平原,两侧分别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第2题,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由南向北逐渐递减,这与东北地区≥10℃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主要受纬度位置、白昼的长短、天气状况的影响。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答案:1.C 2.A
近年来,通化市大力发展的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已经成为进一步拓宽全市林业经济领域和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黄金”产业。下图为通化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通化发展林下产业的优势条件是( )
A.位于我国最大林区长白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B.地处中朝边界,对外贸易便利,市场条件优越 C.参、药、蜂、菌、菜、禽、畜等林下特产丰富 D.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林下产业科研水平高,基础好
4.通化林下种植业与图中M区域种植业具有的相同特点是( ) A.商品率较高 C.农场经营规模小
B.机械化水平高 D.水利工程量大
5.通化林下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 ) A.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 B.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C.环境污染程度下降 D.环境承载力有所上升
解析:第3题,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A项错误;通化虽位于中朝边境,但林下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在国内,B项错误;根据林料中“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可知,林下产业发展时间短,D项错误。第4题,由图可知,M区域为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水利工程量较小;林下产业特产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小。故A项正确。第5题,发展林下产业能综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产业收入,提高环境承载力,故选D项。林下产业对野生动物和地质灾害没有影响,对环境污染程度影响也不大。
答案:3.C 4.A 5.D
第十二届昌平区苹果文化节上,市民们见到了树体矮小、幼童伸手可摘的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使果树树冠缩小,结果更早、更多,果实含糖量更高。据此,回答6~8题。
6.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矮化密植”技术( )
①充分利用了光热条件 ②提高了土壤肥力 ③降低了科技投入 ④改良了作物品种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7.近年来京郊农村纷纷举办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文化节,该模式主要基于( ) A.支持 C.技术进步
B.民俗传统 D.交通改善
8.本届苹果文化节还引入“互联+”的形式,大量苹果微店的开通( ) A.拓展了销售市场,提高了经济收益 B.宣传了苹果文化,提高了市民素质 C.应用了络技术,提升了业绩 D.便利了产销沟通,提高了产品价格
解析:第6题,由材料中提到的“矮化密植”技术使果树树冠缩小,结果更早、更多,果实含糖量更高可知,该技术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改良了作物品种,还能充分利用光热条件,但与土壤肥力无关。故选B项。第7题,京郊农村纷纷举办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文化节,主要是基于的支持。故选A项。第8题,引入“互联+”开通大量苹果微店的目的是便于产销沟通,开拓销售市场,提高经济收益,与提高市民素质、提升业绩无关,也不会提高价格。故选A项。
答案:6.B 7.A 8.A
珠江三角洲目前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10.推动珠江三角洲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入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解析:第9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10题,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再加上城市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各项经济活动及人口、科技、文化、交通向城镇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城镇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这其中,工业化应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答案:9.D 10.D
下图为广东省城市体系演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a b c
11.a、b、c三图,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a—b—c C.c—a—b
B.b—c—a D.b—a—c
12.该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最可能是( ) A.广州 C.上海
B. D.澳门
解析:第11题,一个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是从小到大发展的,城市数量是从少到多发展的,根据图中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演变判断即可。第12题,、上海、澳门均不属于广东省,根据图中城市规模大小可判断,广州最有可能是该区域的中心城市。
答案:11.D 12.A
下图为我国京沪高速铁路线路示意图,京沪高速铁路使环渤海与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读图,回答第13题。
13.沪宁杭地区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带)之一,其城市化主要的推动力是( ) A.工业化 C.资源丰富
B.交通设施的完善 D.旅游业的发展
解析:沪宁杭地区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带)之一,其城市化主要的推动力是工业化。沪宁杭地区是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城市化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城市化的发展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故A项正确。
答案:A
读我国两地区城市化模式图,回答14~15题。
甲地区城市化模式图
乙地区城市化模式图
14.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15.对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放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解析:第14题,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两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都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第15题,甲地区属于外资驱动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典型;而乙地区属于大城市扩散型,在苏南地区比较典型。
答案:14.D 15.A 二、综合题(40分)
16.读安徽省(图甲)和河南省(图乙)简图,结合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甲 乙
材料一 安徽省是我国农业生产大省,2019年夏粮总产量达到282.9亿斤,较上年增长1.1%,连续十二年获得丰收。从自给不足到“中部粮仓”——安徽粮食30年增产300亿斤。
材料二 河南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肉类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拥有“双汇”“思念”“三全”等众多知名品牌,其速冻食品更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河南已从“中国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
(1)与河南相比,安徽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4分) (2)分析河南发展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优势条件。(8分)
(3)根据材料概括河南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措施。(2分)
(4)安徽、河南两个农业大省近年来受旱灾影响较大,试分析原因与对策。(8分)
解析:(1)河南位于淮河以北,安徽主要位于淮河以南,主要是气候和作物种类的差异。(2)食品加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工业,河南是小麦的主产区,原料丰富;人口多,提供市场和劳动力;交通便利。(3)考查河南省农业的发展方向。(4)两个省近年来受旱灾影响较大,原因一是全球气候异常;二是人为破坏生态,干旱灾害加剧。对策要针对问题来回答。
答案:(1)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水稻播种面积大,单产较高。
(2)地处我国小麦主产区,原料充足;(京广、陇海)铁路干线连接南北、贯通东西,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4)原因:全球气候异常,导致季风区降水变率增大,降水较常年偏少,加之人为破坏生态,地表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干旱灾害加剧。对策:兴修水利;改善生态环境;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回答两点即可)
17.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和相关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泛珠三角”简称“9+2”。“9”指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2”指和澳门。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造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泛珠三角”合作模式的创立,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的联系与协调发展。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可以向其他地区转移的产业有哪些?这对于产业转入地区的地理环境将产生哪些影响?(6分)
解析:(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迅速提高的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优势、产业转移的机遇等方面分析。(2)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资源分布较少,工业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人口众多,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对能源的消耗量大。(3)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和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将转移到其他地区;该类型的产业可能对转入地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同时产业转移会增加当地的就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1)国家改革开放的优惠;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澳门,靠近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恰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
(2)人口众多,工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不丰富。
(3)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促进就业,加快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