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09年第1期 中国比较优势与世界工厂研究 伍先斌 (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 要: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其建立“世界工厂”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与其工业化进程相背离 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比较优势开始显现并对中国开放型工业化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这种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工 业化进程的深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端倪开始显现。必须充分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关键词:比较优势;世界工厂;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46—02 1 比较优势与早期中国工业化关系的简要回顾 年的传统封闭的工业化战略思想和,开始实施以改革、 建国后,我国迅即把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而 开放为核心的开放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重视并积极参与国 提上议事日程。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人均国 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这时的工业化进程既要符合中国特 促进国内工业整体发展;又要融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 民生产总值300美元左右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起步的标志。 色,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我国自身的比较优势,分享应得的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开始工业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流中,并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和升级提升我国现代工 已分别达到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和472美元(按 贸易利益;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1965年美元计算),而我国在工业化起步之初的1952年,人 业的水平, 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5O美元,大大低于上述发达国家,甚 由此必须使工业的扩张由依靠农业转向依靠自身的积累; 至还不如当时的印度(其19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O美 要形成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主导产业,元)。如此低的起点迫使我国领导人在面对我国工业化的 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在这种工业化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比较优势开始 起步时作出了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即以农业为 代价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以此迅速建立自己的、 显现,这从改革开放后出口的结构性转变中可以看出。在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大量的资源性产品,基本 但是,我国工业化在刚刚顺利走完启动阶段之后,就一 没有反映出中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 直处于停滞状态。虽然到2O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 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8年开始结构发生了变化:初级 立起基本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产品在出口的比重下降到30.3%,制成品中纺织品的比重 系,但几乎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却已无法维 下降到l1.8 ,两者合计只占42.1 A;而服装的出El上升到 o持。工业化进程受阻的深层原因远不止于农业贡献的萎 10.3 ,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部分机电产品出口大增,其比 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前期基本 重上升了1倍多,达到l3.oN。到了1992年,我国出口的 上是游离于国际经济流程之外,没有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发 劳动密集度达到最高峰,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2O 以下,纺 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来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出现了 织品、服装、鞋等典型的劳动密集产品,占当年出口总额的 工业化发展与比较优势的背离状态。更进一步深入分析, 35.4 。说明我国出口实现了资源型向轻型化和劳动密集 即便是有限的对外贸易也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国的比较优 化的转换。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初具影响力,占当年出口总 势,外贸的动因仅是为进而出,量入为出,或者说以进口规 额的比重上升到23.1 。1994年,纺织品、服装、鞋三类产 模强制出口。所以,对外贸易不是从国际分工角度出发,而 品的比重下降到33.7 ,而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到26.4 , 是属于一种非竞争型外贸方式。它考虑的不是本国的比较 接近了前者的地位。到1995年,机电产品的比重已上升到 优势,而是为了换取必需的外汇来购买本国工业化发展所 29.5 ,首次大幅度超过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成为出口的 需要的技术设备,按照比较优势取得国际分工利益的作用 第一大类产品。工业制成品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已达到 不明显。这说明我国的这种工业化道路和比较优势处于一 85.6%,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 种背离状态。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比较优势日渐显现的同时,也使中 国“世界工厂”的端倪显露出来。到二十世纪末中国国民经 2 改革开放:中国“世界工厂”的端倪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毅然摈弃了前3O 济一直保持世界最快的增长速度,1986—1996年GDP年均 —— 46—— No.1,2009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09年第1期 增长10.1%,约相当于日本2O世纪5O年代一6O年代高速增 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 长时期的水平。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以及在当前世界经济 其次,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内富裕劳动力资源相结合,是 增长减速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继续保持了7 一8 的增 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速,常被国内外誉为“一枝独秀”。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 我国共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000多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雇 过程中,工业发展尤为迅速,1981-1996年和1996—2000年 佣人员2300多万,各项外经贸业务的从业人员达7000多 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各为12.1%和9.8 ,分别超过了 万。我国吸收的外资8O 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同期GDP年均增长的10.1 和8.3 由此,中国主要工业 京津塘地区这三地带,我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带, 品产量及其国际地位都迅速提高了。1978年,中国世界第 来自内地的巨大“民工潮”也主要流向这三个地带。最近的 一不仅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继续成为外商投 的工业产品只有棉布一种,而到了1996年除棉布外,钢 调研表明,铁、煤炭、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的产量也跃居到了世界第一, 发电量和化纤也跃居到了世界第二。新世纪伊始,中国又 成为世界第四生产大国,2001年家用电器、通信设备、纺织、 医药、机械设备、化工等1O多个行业有100多种制品的产量 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手机生产国;在 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方面,到2000年时生产额为255亿美 元,仅次于美国的1034亿美元和日本的454亿美元,居世界 第三位。这些数字表明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 量,加入wT0以后我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造”工业 产品全面进军和占领国际市场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3在现实比较优势基础上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在现实比较优势基础上推进我国工业化发展,这是建 立世界工厂的根本途径。 (1)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首先,我国劳动力资 源比较丰富,而且高等劳动力资源比较雄厚,劳动成本比较 低,甚至比某些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低;而我国所短缺的资 源是资本与技术。这决定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 产业。就制造业言,一般制造业大多数(如纺织、服装、食品 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所需资本、技术投入较少,而 吸收劳动力较多;而装备制造业(如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 子元器件生产设备等)则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资 本、技术投入大而吸收劳动力较少。因此,在发展制造业 中,必须妥善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关系问题。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是不言而 喻,但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 密集型相结合的制造业,不容忽视。因为,我们处于二元经 济向现代化经济转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的双重转轨结合时期,除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外,还有 大批下岗职工和失业群体有待吸收。必须发挥制造业在充 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重大作用。在这方面,不仅国营 部门要努力,还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作用,鼓励、支持私 人、个体劳动者、农民投资或集资办厂和各种企业,应建立 资相对集中的领域,而且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及通讯 设备)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对外商最具吸引力。不可轻 视“三来一补”之类加工贸易方式,我国沿海地区当初就是 从“三来一补”起步,至今加工贸易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 55 ,加工费较低廉,但扩大了就业。尽管最近有人担心, “中国越成功,对劳动力的争夺就越会推动工资成本上涨”, 而“中国可能会失去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光彩”。其实,这个 担心大可不必,因为中国腹地广阔,地区经济差别大,可供 制造业基地伸展的空间还很大,等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 资水平也上升到目前沿海水平,中国也早就进入了小康社 会。 (2)还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我国的新型工业 化,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来讲是迟来的工业化,在 经济上与科技水平上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但我们可以充 分发挥后发优势,加速发展。例如,我国可以在工业化过程 中就涉足信息产业所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可以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速发展;在经 济发展中认真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和治理 环境,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子。 参考文献 [13成其漾.世界制造中心辨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23刘福垣.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J].宏观经济研究,2003 (2). ’ [33傅瑜.我国经济在走向世界工厂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特区经 济,2005(3). [4]迟宇宙.比较优势正在把中国造就成新世界工厂[J].新京报, 2004一l1一l0. [5]岳爱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现实性问题分析[J].郑州工业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4(3). [6]郭万达,朱文晖编著.中国制造: 世界工厂 正转向中国[M].江苏 人民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