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的_雪国_研究

中国的_雪国_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文学研究●

中国的《雪国》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晓宁 王贺英 

  [摘要] 中国是川端康成文学研究的重要国度,其代表作———《雪国》的研究成果尤为丰硕。中国的《雪国》研究的特征是:起步较晚,以社会学批评观点为主的研究阶段较长;日本等国研究成果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川端康成文学的研究进程;研究领域宽泛、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前景广阔。中国的国情及传统文化对中国川端康成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雪国》 川端康成 《雪国》研究

  川端康成(19~1972)的中篇小说《雪国》自1948年以完成本出版后,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部体现了作者创作成就的代表作。1968年它又和《古都》《、千只鹤》一起被列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获奖作。因此,更加驰名世界了。从中文版的《雪国》在中国问世直到今天的二十几年里,由于我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已成为继川端康成的母国———日本之后的川端康成研究的重要国度,尤其对《雪国》的研究最多,也最有代表性。显著的研究成就赢得海内外的肯定评价。本文拟就二十几年间充满曲折又颇有成就的中国的《雪国》研究特征加以探讨。  川端康成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川端康成文学不仅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典、平安朝以后的日本文学的传统相结合,它同包括现代派在内的西欧文学也有很深的关系。东方悠久的传统与西欧现代派文学的实质联系,对世界的广泛关心,这是川端文学的特征。这种文学的多样性,在今天得到了世界上广泛的理解。一个作家,只有立足于本国文化传统,并包容优秀的外来文化,才能在文学上创造自己的辉煌。川端康成正是在这点上取得了成就才走向世界的。

  二十几年里,我国的《雪国》研究学者们既立足于日本又超越了日本,既尊重日本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又在世界文学框架内对《雪国》进行了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学者独到的见解,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绩。对中国的《雪国》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探讨我国的《雪国》研究特征,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一次回顾我们的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是如何碰撞、过滤、交融、以至最终实现自我完善与创新的过程。我们也期待从中能会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创新、发展、走向世界,提供启动思维的钥匙。  我国的《雪国》研究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起步较晚,以社会学批评观点为主的研究阶段较长。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时都要经过过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国情、阅读习惯等等,都会成为一种过滤器,对于川端康成的作品自然也不会例外。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川端康成的《雪国》就已在日本诞生了,可是时隔近半个世纪之后,他的中译本才在我国艰难地问世。  文学在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作为政治的载

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

 

83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的《雪国》研究体,评论文学的重点主要放在思想性上,忽视文学及文学思想的统一性是植根于美学哲学,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传统。因而,像《雪国》这样争议性较大的又较复杂的作品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自然要被拒绝于国门之外。因此中国的《雪国》研究比日本推迟了将近半个世纪。  我国的《雪国》研究是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开始的,可分为两个时期: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十年期间可称作第一时期,从90年代初至今可称为第二阶段。  第一时期的近十年的《雪国》研究,经历的是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回顾我国的川端康成文学研究,不能不特别提到叶渭渠教授。在叶渭渠教授等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川端康成文学在中国才得以广为人知,并且逐渐得到了理解。  改革开放以后,叶渭渠先生等首先将川端康成的《雪国》译成汉语,然而《雪国》的中译本却一度难产,历经两年磨难之后,才终于勉强面世,但立即陷入批评与争议之中。  1979年9月12日至20日,在长春市召开了日本文学讨论会,并成立了日本文学研究会。从国内日本文学研究历史的角度来认识,这次讨论会可以视为改革开放后日本文学研究的开端。关于川端康成的研究已引起了研究界的瞩目。1983年在济南召开了第二届日本文学研讨会,这是我国日本文学研究者首次就川端作品展开高规格讨论。由此也拉开了《雪国》研究意见纷呈的序幕。  前期近十年里,我国对《雪国》的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对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形象的剖析,作品的主题研究,作品的归类等问题上。  当时,我国的研究者对《雪国》这部作品、作品的主人公及作者持否定观点的居多,并基本上是以社会学批评的方法加以评论。明确提出了“: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深入探讨和研究这部作品”。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认为“:作家实际上是把动物的本能和性欲抽象为自然的真挚的感

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 84 

情,把它当作纯洁而真诚的爱情加以描绘的”。  “《雪国》描写的是‘五等艺妓’,宣扬的是‘出

卖色相’”。“驹子不过是个自堕烟街柳巷而不知

其苦,甘做男人玩物的可怜女性”。男主人公岛村“他唯一的特点就是如同川端一样崇拜女性。尤其喜欢年轻女子的美貌和肉体,但又那么漫不

经心,玩玩算了”。驹子和岛村之间应该说是:

“游客与艺妓之间比较热乎的肉体关系”。“叶子只是一个比较质朴而又即将坠入风尘的漂亮姑娘”。这显然是就作品的表面层次所作的一种结论。同样是社会学批评方法,也有与上述观点在价值观上大有差异的看法。有的研究者认为驹子⑤

“具有刻苦的精神”“,有颗纯洁、善良的心”。“在忍受中追求,在追求中热爱的日本现代社会中被损害的女性形象”。“驹子敢大胆地热切地追求自⑥己的爱情”。对于作者川端也得出了这样的评价“可贵的是,作家对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抱着深深

同情的态度,对‘美的徒劳’表示了哀叹”。  关于《雪国》的主题研究,我国的评论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评论结果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在这位作家的身上“相当多的继承了日本,

封建思想的糟粕,他所精心表现的正是这些应该

批判的东西”。评论者们虽然触及了许多与作品主题相关的领域,却也遗留了许多关于主题本身需要探索的宽泛空间。  《雪国》这部作品的归类问题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研究者们在这个时期还基本被束缚在

时代背景→作品、作家→作品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中,加上《雪国》产生的过程确实具有作家亲身经历的因素,研究者们把《雪国》划入现实主义作品之列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我国文学评论界历来存在的将一位作家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分开来对待,在某种意义上把艺术作为一种纯技巧、技术性来看取的结果。  这些评价今天看来似乎浅显、片面,但它也是川端研究中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这是我国当时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的《雪国》研究●

的国情、客观形势使然。而且它是我国文学评论

界所共同经历的一个阶段。

  然而,在这一时期,在对待川端康成作品的艺术特色、艺术成就的评价方面,不同论者的观点基本趋向一致,都不同程度的予以肯定,甚至可以说是推崇。  评论家们的笔墨,大致集中于对作品的创作方法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融合的看法、艺术独创性的分析等问题上,认为“:川端康成把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艺术融为一炉,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了独创性的境地,表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这十年中,我国的川端康研究者也已经开始注意到了《雪国》这部作品的复杂性。对于作品的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在对作品中人物的把握上,同样都显露出了当时中国的川端研究者试图突破以单纯的社会批评方法来阐述川端康成作品的意识。他们已经意识到作品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当时的形势及条件只能留有许多难点期待探讨。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的川端康成研究,比要早。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前,便已有人问津了。如已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所撰的《日本的悲与美》等论文,很有见地和影响。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日报副刊就登载了有关川端的文章。其中有黄得时对《雪国》的称赞。张妤的《川端康成及其作品》,对川端的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的《雪国》研究的第二个特征是,日本及西方的研究成果的译介推动了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进程。  我国的川端康成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之后,突破了主要以社会学批评模式来阐释川端作品的局限。研究进展迅速。  我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界从80年代开始,就注意将日本和西方研究川端康成的种种观点介绍给中国读者。1983年第2期的《日本文学》杂志刊

登了《日本各家论川端康成》《外国文学动态》,

1984年第9期发表了《日本研究川端康成的论著概述》,这些都对帮助中国读者全面认识川端康成及其作品起到了有益作用。1993年国内学者翻译出版了日本川端康成研究家长谷川泉的《川端康成论考》、近藤纯孝的《川端康成传》,引起了我国日本文学研究者的热烈讨论和正常的学术争论,对于川端康成文学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年,叶渭渠教授编著的我国第一部研究川端康成的论著《东方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问世。这部凝结作者多年致力于川端成译介、研究心血的著作,预示了我国的川端康成研究已开始向新的阶段进行超越。该书是我国首部对川端的思想及作品进行全面评述的学术专著。此后,叶渭渠教授又于1996年推出了该著作的增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

版社),该书对川端文学创作的奥秘、川端文学美的民族特性以及其思想的民族特性、川端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等多视角地进行了评价。80年代后期,随着翻译作品的激增和我国评论界的成熟及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界的成长,我国的川端康成研究出现了新局面。

  《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刊登了《〈雪

υλ󰁠

国〉主题新论》,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选取了日本和西方一些国家对《雪国》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同时,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般性的介绍,而是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位学者认为“,《雪国》主题的基本轮廓是女性的受难和女性的归宿,是生的悲哀和死的大同”,并从这部作品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入手阐述了《雪国》的宗教意识“,需要说明的是《雪国》,主题中涉及到的宗教意识和佛教是有别的,教中耶稣的复活是得到上帝(父姓神———绝对权威、信仰理念的象征)的救助,佛教则宣扬三世(前、今、来)善恶轮回。日本传统的神道则宣扬生于母,是以母神(感情神、爱神、是非善恶不明确的神)为中心。这篇文章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我国学者在川端文学

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

 

85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的《雪国》研究研究中的“借鉴”与“创新”。  中国的《雪国》研究的第三个特征是,比较文学的重新崛起对川端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注意到了川端作品中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并将中国的相关作品与《雪国》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川端康成与中国文学》一文中,作者从《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阐述了川端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在《论〈雪国〉的中

ϖλ󰁠国文化底蕴》一文中,作者挖掘出了隐藏在作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中的中国古典文学因素。  我国的川端康成研究近年来出现了将川端康成与我国的作家郁达夫进行比较研究的新趋向。此外《日本研究》,2000年第3期的《〈边城〉与〈雪

版界为我国译介川端康成文学做了大量工作,赢

得了海内外的肯定评价。日本学者和刊物称赞我国的译介和研究川端康成的成果“居于外国、包括

ψλ󰁠

欧美在内的川端文学研究的第一位。”其间,川端康成的作品几乎全部被译成了中文。而《雪国》竟有了几种译本。中日两国川端康成研究的国际研讨会已经开过4次。研究川端康成的课题被列为中国教育部规格的研究课题。二十几年前在中国难产的《雪国》中译本,今天已由教育部指定为我国大学生必读书目之一。这恐怕除了川端的母国之外,是迄今其它国家和地区从未有过的。  《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刊登了《川端康成研究在中国》一文,研究者以历史眼光客观回顾了我国川端文学研究的历程。并以翔实的资料全面描述了川端康成文学的研究趋向。  我国川端康成研究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后,表现出我国的川端研究者们对这位作家的把握更加全面和深入,显示出中国学者们力图在世界文学的总的框架中,在日本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甚至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立体地、全方位地研究这位作家和作品。  从80年代后期开始,致力于川端创作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断结出成果。对于川端康成与佛教、特别是与禅学的关系的关注始于80年代末,有多篇文章论及这一重要问题,其中的《川端

(外国文学评论》康成“:感觉即表现”》《1992年第

1期)一文中,研究者指出“:川端的认识论中糅进了佛教思想,与讲究直观体认的禅宗有一脉相通

ζλ󰁠

之处”。此外《川端康成与易学》,等文章,也比较深入地论述了川端文学与宗教、与日本文化及东方文化的关系。  研究者还注意把握川端作品与日本传统美的关系。尤其是在对待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国〉———千古不灭的珠玉》一文中,作者论证了沈从文与川端康成的这两部作品在表现形式及内在气韵上诸多的相同之处。作者指出了“:沈从文和川端文学理想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颇有新意。“《边城》与《雪国》都以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为表现中心,但对传统文化之美的发掘实在是作品的真意所在。”“在艺术表现上《边城》,与《雪国》最大的共同点是两者都具有抒情诗的格调,堪称‘诗化的小说’。两部小说都以诗一般精粹圆润的语言结构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自然流畅的叙述中注入了诗的节奏,并把浓郁的情感和生活图景交织,形成了完美圆融的艺术意

ωλ󰁠境”。2003年的《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论》一文,作者又全方位的将这两位东方文学巨子,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表现出的审美追求加以比较,指出了“:忧郁、感伤、悲哀、孤寂,构成了他们的基本

ξλ󰁠

色调。”《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一文的作者还将这两位东西方的作者加以比较“:他们都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作家。他们的感受都是纯粹个人化的,他们感受的惊人之处也在于此”。随着比较的深度的加深,比较的范围越来越宽泛。  中国的《雪国》研究的第四个特征是,研究领域宽泛,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前景广阔。  二十几年来,我国日本文学翻译研究界和出

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

 86 

即“死亡”这一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的《在“魔界”中表现真与美———〈千只鹤〉初探》一文中,研究者指出:川端要表明的是“生与死乃一线之隔,或者根本没有界限;死亡是神秘的、美丽的,死亡可以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的《雪国》研究●

使丑、不伦升华为美,一死可以宽宥一切,净化一

切。”从这一观点出发,或许可以比较容易和深刻理解《雪国》和川端那些浮现浓厚死亡色彩的作品。  我国的川端康成研究者在深入探讨川端康成与“禅”和日本传统文化的关系时深入发掘了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处女性”崇拜和“回归意识”。1994年《东方丛刊》和《爱的渴望、祈祷、形变与升华》一文中,研究者认为“:如果说川端康成作品的本质是对生的憧憬,那么这种憧憬首先表现在他对‘处女性’的无限崇拜和近似祷告的抒情”。这种情愫可以从最初的《伊豆的舞女》一直到《雪国》《、千只鹤》《、睡美人》《、一只胳膊》等等,可以说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川端的爱的变奏曲。在《〈雪国〉》人物

{λ󰁠

岛村的禅学文化心理分析》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岛村浸透了日本禅学文化意蕴的深层心理分析,较为合理地理顺了小说中人物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并揭示了人物奇异诡谲的行为逻辑。  对于《雪国》以及其它作品的艺术性的分析也越来越走向深入。1994年《外国文学研究》第1期的《川端康成的镜子视觉艺术》一文,通过对《雪国》《、古都》等作品的分析,阐述了日本文学从《源氏物语》以来形成的独特的美学传统。《川端康成

|λ󰁠与虚实理论》一文中,作者指出了虚实理论对川端文学的全面渗透,而且影响到川端看待人物、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  《〈雪国〉创作方》一文,作者比较全面地概括阐述了《雪国》的复杂性“:《雪国》既吸收了新

对象的眼光。随之,川端文学中像雾一样的东西

被不断破译。同时,各种观点相左的评论仍然存在,这种现象在其他作家的研究中是少见的,它也说明了川端作品的复杂性。  已进入到文学批评多元时代的今天,对川端作品采取社会学的批评方法阐述也仍然具有生命力,它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批评方法,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作品要有不同的侧重,并且要将各种批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发掘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一目的服务。关于《雪国》的研究,一些研究者既吸收了社会学批评的成果,同时将人类文化学、神话学研究、意象研究方法等引进川端批评。吸收、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这也是近年中国川端文学研究的一大特色。  二十一世纪,东西方文化交融仍是重要景观,而川端康成文学研究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雪国》及川端的研究在中国将会不断深入下去,而且将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跨学科的研究趋势。  中国的《雪国》研究的第五个特征是,国际化倾向越发明显。  川端康成文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自从桑典司克尔1955年翻译了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继于翌年又翻译了他的代表作《雪国》于美国出版之后,已经引起了世界文坛的广泛关注。同时又有八代佐地子译《千只鹤》在德国出版了。1957年奥斯柯、拜尔译《雪国》在德国出版。1958年伊尔朱、克密司译《雪国》在芬兰出版。1960年藤森文吉、阿尔门歌伦译《雪国》在法国出版。……如此这般,各种语言文字的译本,都说明了世界文坛对川端作品的爱好与重视,也说明了川端文学具有世界性。  随着对川端作品的不断译介,对川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尤其可喜的是,世界各国共同探讨川端康成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至今,中日两国文学界举办的川端康成文学国际研讨会已开过四次。1987年9月,日本川端文学研究会与中国中日关系研究会、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川端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了大型的学术研究会。《中国中

感觉派文学文法,又不是纯粹的新感觉派小说;既

吸收了意识流小说方法,又不是纯粹的意识流小说;而是将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体的日本民族传统文学方法与新感觉派文学方法、意识流小说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创作的小说,是立足于民族文学传统并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加以创作的小

}λ󰁠

说。”  随着中国评论界的成熟和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界的成长,川端康成的研究者们研究视野更加宽阔,具有了在人类文化交融、碰撞中看待被研究

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

 

8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的《雪国》研究(1997年第5期)译载了该研日关系研究会会刊》

究会的论文摘要。此外,继1990年莫斯科会议、1994年北京国际研讨会之后,1996年夏天又在杭

流的批评模式,进入到文学批评的多元时代。我们已经具备了消化、处理像《雪国》这样复杂和颇有争议的作品的能力。我们不再苛求一位作家“完全正确”,只求从作品中汲取文化养分。目的在于取彼之长,滋润自己的文化。  注释:

  ①②尚侠《:国内近年来〈雪国〉研究概观》《外国问,题研究》1984年第4期,第187页。

  ③④⑧李芒《:川端康成〈雪国〉及其它》《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年第1期,第52—58页。

  ⑤⑦孟庆枢《川端康成研究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5—13页。

  ⑥⑨平献明《:谈〈雪国〉的艺术特色》《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4期,第35页。  υλ󰁠李均洋《:〈雪国〉主题新论》《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第32—37页。

  λϖ󰁠陈春香《:论〈雪国〉的中国文化底蕴》《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84—学报》88页。

州召开了第4次国际研讨会。中国的川端康成研

究的著名学者叶渭渠、唐月梅教授等与日本的川端研究的著名学者密切交流,共同研究。1992年5月,时值川端康成辞世二十周年之际,为了纪念这位文坛泰斗,同时也为了纪念日本近代文学馆成立30周年,在东京伊势丹美术馆举办了题为“生命与艺术”“、我在美丽的日本”的展览,应日本文学评论家小田切进的邀请,叶渭渠教授前往东京并为此次展览会提供了自己翻译的《川端康成掌小说百篇》。尤其是,在川端康成百年诞辰之际,叶渭渠教授还与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第一人唐纳德・金、日本的著名的川端康成研究家千叶宣一合作,共同主编了文集《不灭之美———川端康成∼λ󰁠

研究》。这是继中、日、美学者共同研究日本文学的最初成果———《三岛由纪夫研究》之后,由中、

ω  λ󰁠史永霞《:〈边城〉与〈雪国〉———千古不灭的珠玉》,日、美、韩共同研究日本文学的又一丰硕成果,它

2000年第3期,第93—96页。

将为多国合作研究日本文学架起一座桥梁。日、《日本研究》

ξ  λ󰁠赵学勇《: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论》《吉首大学,

美、韩三国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川端文学进行了

(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57—学报》62页。

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从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

ψ  λ󰁠川端康成著《川端康成文集》:,叶渭渠、唐月梅译,

上的地位、川端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端文学的美的结构、川端文学的性爱模式、川端的ζ  λ󰁠张石《川端康成和易学》:《不灭之美》,,中国文联文体到具体的作品论,都有独到的见解,这对我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203页。的川端康成研究起到了启示的作用。{  λ󰁠李满《:〈雪国〉人物岛村的文学文化心理分析》,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120—126页。  如今,我国教育部已将《雪国》指定为大学生

  |λ󰁠肖四新《川端康成与虚实理论》:《外国文学研究》,必读书目,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理性探讨式的阅

读能力。随着更多的人接触到《雪国》这部较复杂

的作品,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吸收有益的精华,扬弃其作品中的糟粕,这仍是一件十分艰巨、细致的工作。川端康成文学的研究者有责任为读者提供解读导向。

  我国文学评论界已超越了以社会学批评为主

1994年第4期,第19—23页。

  }λ󰁠何乃英《:〈雪国〉创作方》《当代外国文学》,

2003年第3期,第60—66页。

∼  λ󰁠叶渭渠、千叶宣一、唐纳德・金主编《: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责任编辑 辛石)

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

 88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